论原子偏斜运动及其人文价值意蕴

2018-03-07 18:4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黑格尔原子马克思

姜 玲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称赞“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究其原因,可知,伊壁鸠鲁在德谟克里特关于原子直线下落运动外注意到了原子的偏斜运动。在注意原子的“物质方面”外,发现了原子的“观念方面”即形式规定。原子的偏斜运动不是简单的物理学概念,在哲学高度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1 原子偏斜运动的理论内容

偏斜运动是伊壁鸠鲁原子论,乃至整个思想史中的典型特征。哲学研究要从几个方面展开。

1.1 伊壁鸠鲁关于三种运动的学说

每一个原子,其在下落运动中,只是一个运动着的点,一个在直线这一定在中的一个丧失个别性、独立性的点,丧失自由的点。原子偏斜运动是对直线下落运动的否定,原子不局限于一条直线中的定在。作为绝对独立性的存在,而原子做偏斜运动,是其个别性的自我意识在作用,力求脱离定在获得自由。其中,原子的偏斜运动并不是特殊的、偶然的出现。自我意识表现着能动性原则,代表着自由的无神论,正如伊壁鸠鲁的阐释者卢克莱修断言,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正是原子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这些无一不在表明偏斜运动具有哲学上的重大意义。

1.2 马克思对原子概念的分析

马克思综合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运动的理论,得出原子的概念包含两个环节,即物质性的存在和纯粹性的形式。原子的下落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其是在直线中即在空间中被规定的,作为相对的定在,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当然这在德谟克利特那里,是强制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的行为。这并不是完成了的原子概念。直到伊壁鸠鲁提出原子的偏斜运动,是对直线下落运动的否定,而原子概念的纯粹形式又是对纯粹物质性的否定,因此,偏斜运动作为原子的纯粹物质性的否定,就是纯粹的形式。最后,在原子的“排斥”中实现了原子的概念,将直线下落(即原子的物质性)和偏斜运动(即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结合起来。至此,原子概念完成,这一实现的实质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质料只有在具有了形式以后,才能从潜能变为现实。由于原子纯粹形式的设定,表述了这样一种哲学原则即抽象的个体性之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这一哲学原则无疑是伊壁鸠鲁自己思想的基础,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先导。

2 原子偏斜运动理论对伊壁鸠鲁和马克思的影响

无论是原子形式规定的提出,还是排斥本质中其概念的完成,在伊壁鸠鲁和马克思的思想中都有具体的形式。

2.1 对伊壁鸠鲁思想的影响

首先,这一理论对伊壁鸠鲁自身思想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学中。在伦理学方面,伊壁鸠鲁认为,由于组成人的灵魂的原子具有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的倾向,因而人的行为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对直线下落运动的否定,对自由的寻求,使其斥责对定在的神的崇拜和迷信,蔑视命运,强调事在人为,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是从痛苦和恐惧中解放出来,求得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目的,是善的唯一标准。而在社会政治观念方面,他首先提出过原始的社会契约说。

2.2 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写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的博士论文有其深厚的理论背景。当时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重要时期,有“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歧,亦有青年黑格尔派的内部分歧。1838年春,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交往,为其开辟了通往黑格尔哲学的道路。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分歧始于施特劳斯的《耶稣转》,其基本观点是,福音故事是神话创作,是民族的或大教区的无意识的集体创作,反映在哲学上的就是民族精神实体即“类”的原则。而鲍威尔以无神论姿态批判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书没有历史真实性,只是作者的故意杜撰,基督教不具有任何属神内容,不过是普遍自我意识的暂时形式,而所应做的任务就是摆脱基督教的桎梏,达到真正的自我意识,体现在哲学上就是关于自我意识活动的“主体”原则。双方的争论最后从福音书转向哲学,归结为这样的问题:世界历史的主导原则和基本力量是实体——民族文化呢?还是自我意识——批判的思维的个人?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都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并且倾向于研究被黑格尔从原则上规定了的古希腊的自我意识哲学,即伊壁鸠鲁派、怀疑派、斯多亚派。因此,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并突出原子偏斜运动,不仅表明了其自我意识的哲学立场,更蕴含着精神与现实相互作用的,使其后来与“自由人”决裂的新世界观的最初根源。

2.2.1 自我意识哲学立场(脱离定在的自由

马克思认为,古希腊的自我意识哲学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其在序言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哲学上的立场,即“自我意识”立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哲学借这种自我意识反对一切天山的和地上的神。从人文学或哲学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高度评价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认为其提供了能动的原则,提供了批判或否定的内涵,提供了行动自由的可能性。原子偏斜,否定了直线下落的运动,凸显绝对的独立性,这种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即脱离定在的自由。

2.2.2 精神与现实、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定在中的自由

在药品采购和销售环节中,如果采取非法行为牟利,质量监管环节松懈,放任伪劣药品进入医院或者药店,必然会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马克思虽然站在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立场,但更倾向于黑格尔所强调的思有统一原则。他认为,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处于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中发光,不能作用于现实世界,只能是抽象的精神自由。马克思所要强调的是处于定在中的自由。哲学必须积极地干预生活和现实,思想只有通过它对周围环境的能动性活动,才能使意志的力量走出阴影的王国,以反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这为后来的新世界观提供了最初理论根源和素材,也成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的原因。

3 原子偏斜运动的人文价值意蕴

马克思是在人文学或者哲学的高度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进行研究的。原子偏斜运动以及原子概念的一体双元结构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而人文价值是以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其表现在哲学、政治、文化、价值和宗教等诸多方面。

3.1 哲学

原子偏斜运动表现在哲学上的人文价值意蕴将从哲学本身和本体论两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从哲学本身入手。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序言中,“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指出了哲学研究对象和方向是自我意识,是人,它是高于神,高于一切物的,是追求绝对自由的。又“哲学又以普罗米修斯岁众神的侍者赫尔墨斯所说的话来回答他们:‘我绝不愿像你那样甘受役使,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你好好听着,我永不愿意!是的,宁可被缚在岩石上,也不为父亲宙斯效忠,充当他的信使。”表明哲学的精神是造人精神。

接着,从本体论入手。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所表现出的物质性,是属于经验层面的,是通过感性可以认知的,其偏斜运动的形式性规定是超验层面的东西,其追求自由原则。自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两者的关系是经超绝离,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那种平衡就像原子的“排斥”一样。

3.2 社会政治层面的人文价值

原子的排斥表现在政治上的具体形式是契约。霍布斯和格老修斯同是对西方政治学说和实践做出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在霍布斯的社会政治学说中,第一次用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理性说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认为国家是伟大的“利维坦”,具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臣民的自由只发生在法律沉默的地方,“臣民的自由只有在主权者未对其行为加以规定的事物中才存在,如买卖或其他契约行为的自由,选择自己的住所、饮食、生业,以及按自己认为适宜的方式教育子女的自由,等等”。维持国家权威与个人自由平衡的正是契约。而这样的自由却并不是真正的个人自由,霍布斯终究是为王权辩护的。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看到,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舆论成了消费性文化,成了国家控制的工具,个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对行政机构与国家政权的批判都成为不可能;福利补偿并不能消除人们在心理上的愤懑,由此产生“合法性”与“信念”的危机。因此建立了社会交往理论,实现了社会历史理论范式的重大转变,即历史理性的关注点从“主体——客体”结构向“主体——主体”结构(主体间性结构)转换。其“主体间性”结构是自主的,平等的,合理的,通过建立“理想的言语情景”等一些规范,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平等对话。其中,个体的自由发展即是原子偏斜运动的有力论证。在其政治哲学中,哈贝马斯既反对自由主义将个体权利置于共同体之上的做法,也反对共和主义以共同体的名义压抑个人的权利,而主张在民主和法治国度中,通过建立符合商谈伦理的合理的对话程序,一方面保证个体的政治参与合理诉求,另一方面保证共同体的一体化或团结不受损害。

在现当代政治哲学中,诸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力求在国家、政治、法律的权威与个体的自由之间实现平衡,既要防止国家权力过度膨胀,从而保障主体自由,又要防止个体自由过度,倒退回“自然状态”,而实现国家权威的适当制衡。而平衡两者的正是哈贝马斯所讲的“交往空间”,亦即舆论、思想、意见自由。如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探讨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而其关键点就在于要实现思想和讨论的自由。

3.3 价值哲学视角

一体双元的原子概念以及原子偏斜理论对于价值哲学的发展亦有深远的影响。从人文学角度出发,原子的物质性表现为人的自然性。而从狭义上对自然的感性欲望的满足,或者广义上追求整体的最高的价值,就是幸福价值。对幸福价值的追求,对个体来说,能带来感性的快乐,对社会来说,可作为权利制度的价值前提。但对其过度的追求,就像哈贝马斯所指出的那样,会导致“合法性”与“信念”危机的产生,无论是当年社会环境的恶化,还是人际疏离与两极分化等问题的加剧,都在昭示着单纯追求幸福价值是不可取的。

原子的形式规定理论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其精神性,其是对感性欲望、幸福价值的超越,是对苦难的转化与升华。就像原子偏斜运动的原因在于其自我意识对自由的追求一样,个体为了精神的自由、人格的尊严而追求崇高的价值。当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崇高价值,而只是少数人的实现,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讲,“崇高要退回到私人生活”。

原子的排斥实现了物质性和形式规定的综合,表现在人那里就是其社会性,在社会中实现自然与精神的结合,对社会性的追求,即是对正义价值的追求,也就是不损害他人,实质是实现自由与平等的辩证统一与平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是有一定的价值秩序的。作为经验层面的幸福价值和超验层面的崇高价值都属于善的领域,针对传统的善优先于正义的价值秩序,现当代众多的思想家主张,在公众领域应是正义优先于善,而善应退回到私人领域。

3.4 宗教学视角

伊壁鸠鲁主义排斥对神的崇拜和迷信,主张自由的无神论。原子偏斜运动,使其脱离定在的神的权威,获得自由和自我意识的独立性。马克思也指出,哲学是高于神学的,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强调自我意识的最高权威。

4 结语

综上所述,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以及原子概念理论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不仅作为伊壁鸠鲁本人思想的基础,亦为马克思哲学思想提供了最初根源。除此之外,表现在哲学、价值、社会政治等领域,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意蕴。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猜你喜欢
黑格尔原子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