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中的“知行合一”思想

2018-03-07 18:41姜志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仁政齐家明德

姜志景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江西上饶 334000)

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在知与行关系上的辩证。“知行合一”命题被王守仁提出后,便成为中国哲学的本质之一。中国哲学的传统思想和生活践行是合二为一,中国哲学在研究天地与自然宇宙等问题时,其出发点往往是在生活实践中,通过格物而后致知,然后修身以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中国哲学不仅重视“知”,更强调“行”,认为“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行”,“知”与“行”是合一的。

1 《大学》三纲领中的“知”“行”体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前一个“明”字作使动用词,即“使光明,使彰显”的意思。“明德”为光明正大的品德。朱子注释:“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明德”讲究的是一种内省,一种自身的修养功夫。“《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通过引用《尚书》中的话来进一步解释阐述“在明明德”。以引典论证的方式来讲根本,讲修养自身,讲自明的需要。

儒家所讲的“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仁”,要仁者爱人,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而爱人”。明明德之后就要“亲民”,“亲民”的“亲”朱熹认为当作“新”表弃旧图新的意思。“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较之于“明明德”,“亲民”是从个人的自身内在的提高,而发至外在,秉承儒家的推己及人,使他人也“明德”,有个人修养得到进一步完备的意味。“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子注释说:“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论语》中也讲到“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省其身达到自新,并且强调每天都要不间断的多次反思反省自己来达到日日新,又日新。“《诗》云:‘周虽旧邦,其明维新。’……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中通过对《诗经》的引用来阐述“止”,物有始末,当有所止,无论普通的物、普通的人亦或是圣人,一切都有当止之处,而且都应该是“止于至善”。

从“明明德”到“亲民”再到“止于至善”这一渐进的转变,看出《大学》所提倡的先个人自身修养提升,再推己及人的去影响他人,更有教化使之为“新民”之意,最后达到社会德盛至善的境界,即“知行合一”的体现。

2 “格物致知”到“治国平天下”为“知行合一”思想的渗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提出这一层次逐渐递进的八条目也正对应了《大学》前面讲到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格物而后致知”则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发端,为最先要做的,治国平天下这一政治思想为其末,是接下来修身之后“行”的可能。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乃明善之要”是之后诚意到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穷尽事物的理才能明白心中所具之理,而这个理并不是外在的,是心中所固有的,因为被迷惑被遮蔽,所以需要通过格物来知万物之理,而使心中固有的理呈现出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被朱熹认为是“自修之首也”。诚意所诚之“意”为“心中之意、心中之念头,是最开始出现在心中的第一个念头”而要诚的就是这个发端,首先要真诚于它,不自欺,使自己做到“慎独”。那怕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如同众人目视、众人手指着自己一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要正心,首先要排除“四有”即不能“有忿懥”“有恐惧”“有好乐”“有忧患”,因为这四有会使“心不在焉”让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排除四有才能端正自心。诚意正心已为“行”之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八条目”中最根本的,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作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原因,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也是修身以明德,以德治天下的“仁政”思想源头。修身无疑是家齐的前提。朱熹注“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大学》中的修身之难在于人有五个偏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朱熹说:“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修身就必须除“五辟”即不能“徇私舞弊”要公平公正,“修身”的功夫是一个由点(自身)到线(家族)再到面(国、天下),以局部为起点,一步步推广出去,把自己所明之德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用自己修身所得之“知”使家齐。“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齐家”即使自己的家上下齐心。《大学》直接给出“孝”“悌”“慈”为家齐三要素,孝悌是尊长,仁慈是爱幼,倡导一种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的融洽的家庭氛围,再推广孝悌于臣对君的恭敬,推广仁慈为君对臣的慈爱,则国得治,且安定有序。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此所谓以“孝”“悌”“恤”治国,归结起来就是仁义之德,以德治国的“仁政”思想。“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通过仁义之德,处理自己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忠恕思想广施仁爱,构建和谐安定的国家,这既是治国的根本,也是平天下的根本。

“治国平天下”为《大学》中叙述用字最多的地方,也是《大学》“知行合一”的落实处,知之为何,行到何处。“《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朱熹说:“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君王要像父母般慈祥,如父母般爱戴自己的人民,心怀爱民如子的“仁政”思想。“《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说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要以殷朝做个鉴戒。不能居高位就背离人民。要施“仁政”,以民为本,与民同心。“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此处就深入“行”的具体内容,君王要重德轻财,懂得本末有序,要“以德治国”,要倡行仁义道德,照顾人民的私有财产。只要民心团聚于自己,才能使国家政权更加巩固。当民心所向,国家稳固,则需要合理用人,《大学》中说道:“《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对于“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这两种人,《大学》不但明确了德的重要性,而且指出“无德有才”之人不仅没用,不能保子孙黎民,而且还会给安定的国家带来危险。“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朱熹说:“君子,以位言之。道,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骄者矜高,泰者奢肆。”叙述着君王的“行”,治国要遵循大道,通过忠信获得天下,如果骄奢放纵,必定就会失去民心,失去天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从经济方面谈治天下,《大学》提出适应当时农业为支柱时期的“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提出要“为之者疾,用之者舒”通过加大生产力发展,缩紧开支以达到“财恒足”的可持续发展观。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言明为政当权者,要以仁治国,君王修仁爱之心,百姓自然会效仿讲忠义。当仁爱忠义盛行,则事有始终,定会成功。仁爱忠义盛行则不用担心国库的财产不是属于君王自己的。掌权者重要的是施行“仁政”以仁义教化子民。“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通过引用孟献子的话来谈社会福利要合理分配问题,社会各层要各就其位,不能去侵害下位或者较弱群体的利益,不因为相对于自己来说是小利的而去损害别人糊口的利益,要能够知足,让各阶层都能维持生活,不是把利益聚集在少部分人手中,要调节分配。如朱子说:“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故宁有资盗臣,而不畜聚敛之臣。”所以《大学》中说:“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3 总结

“三纲领”“八条目”无疑是一个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明明德”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至修身达内圣,使自身明德成为圣人君子。明德在儒家只是个开始,儒家需要推己及人使自身明德推及出去,即“新民”。在自身明德之后再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为外王。“三纲领”的“明明德”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亲民”对应“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为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标。反思《大学》,通过自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圣外王之人,其所表述的思想是一种个人的修养功夫,而这个修养功夫先是要格物致知以达到“知”,而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其二者是合一的。

[1]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中华书局2012年2月第2版。

[2]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郭启勇导读,曾军整理,岳麓书社2008年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仁政齐家明德
谢明德
01-02合刊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孟子说仁德
孤独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