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兹莱笔下的视觉语言图像学研究

2018-03-07 18:41陈月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比亚插画线条

陈月玥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1 图像学方法

视觉形式往往是很容易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而眼睛是大脑获得信息的最直接快速的途径。我们善于用视觉器官来获得外界的繁冗信息,然后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个人内心感受。早川(日本哲学家、教育家)说过:“人类世界的目光观察到,有意义的,它是建立另一种不同的语言的文字。艺术就是利用这种语言沟通。”[1]

而图像学正好是一门视觉研究的学科,其通过对艺术内容的深入研究,能发掘出作品除了形式、情节等更加深层次的内容。图像学这一门学科实际上是从图像志发展而来。“图像志”这一词最先出自于希腊文,借指对图像信息的借鉴。最后发展成为一门对美术作品主题性进行研究的学科。

德国学者阿比瓦尔堡可以说是现代图像学的最大贡献者,他首次提出关于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在此之后,他的学生潘诺夫斯基深受其影响,出版学术著作《图像学研究》,标志着现代图像学方法论的成立。在这本书里潘诺夫斯基将老师瓦尔堡的“图像学方法”进行了理论化的归纳,他提出了三个关于图像学的阐释层次: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阐释。[2]

2 比亚兹莱的人物简介

奥博利•比亚兹莱(1872-1898)1872年8月21日出生于英国布莱顿,是一位19世纪的伟大的英国黑白插画装饰艺术家。7岁时他被诊断患有肺结核,比亚兹莱的童年是不幸的。1891年,20岁的比亚兹莱的不同于常人的绘画天赋被英国著名的画家伯恩•琼斯所发掘。伯恩琼斯曾对比亚兹莱说过:“凡属任何一位艺术家所必备的素质,大自然全部赐给你了,我从不轻易规劝任何人以艺术为职业,但您是意外,因为我不能不劝您去从事艺术工作。”[3]

琼斯先生的积极鼓励给予了比亚兹莱充足的信心,从而开始走上困难重重的艺术绘画之路。1892年,比亚兹莱为《亚瑟王之死》创作插画,此套作品的成功让比亚兹莱在设计界展露头角,让他的职业生涯有了新的突破。1895年得到了为新期刊《萨伏伊》设计插图的机会,在这个时期他创作的插图作品主要有《萨伏伊》、蒲柏的《劫发记》、本琼森的《沃尔普尼》等等。

比亚兹莱这位伟大的艺术才子却只活到26岁,他的这一生虽然短暂但是辉煌。特殊的个人平面表现方式,简洁优美的线条和黑白对比强烈的色块等特点让比亚兹莱在近代艺术史上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星星。他的艺术表达生动的反映出了19世纪末整个欧洲的社会状态,被后人称作为“西方世界末的艺术代言人”。比亚兹莱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大家都开始了对他的绘画作品进行学习模仿和探索。

3 比亚兹莱作品的图像学分析

3.1 从图像学角度看比亚兹莱作品的象征性

图像学主要用来解释驱使艺术家创作的螺旋桨,更加深层次的去探索艺术家通过主题物和所塑造的形象进行传达的中心意思。简单来说,它能帮助艺术家表达出创作意图。

比亚兹莱擅长于创作象征性的图形语言,而这些主体元素分别是:孔雀、羽毛、折扇。比如《亚瑟王之死》的装饰边框,在大自然中,孔雀开屏往往是求偶的象征。而比亚兹莱频繁将孔雀元素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来表达男女之间的关系。在《黑咖啡》中,在左边女性的头饰上出现了一片羽毛,这是为了衬托出女性的柔美轻盈。在《萨伏伊》扉页上,两个人物手中出现了极大面积的折扇。而折扇开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女性一般煽动扇子来向心仪的对象传递情意。

为什么比亚兹莱会从性这一大胆开放的角度来创作呢?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一部分地区的妇女运动开始让女性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打破了大多数人对性的看法和男性无法面对女性地位提高的恐惧心理。既具有象征性又含有嘲讽的特性。

3.2 从图像学角度看比亚兹莱作品的构图

从比亚兹莱的插画作品中的构图中可以看出其表达思想的方式异常简明有力,构图方式在图像学中是构成母题描述的对象,是所谓的“前图像志描述”阶段,也就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所见即所得”。

在比亚兹莱所创作的插画中,构图往往采用U形、S形等常所用的构图方式。比如《高潮》右下方弯曲的黑色水花部分和左上方的黑色的装饰图案与中间白色的两个人物相拥,这样的黑色与白色搭配即刻呈现出字母“U”的形状。在所有的构图法则中,U字形构图是最具有向心力的,这样使画面也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一般U形用在前景,即《高潮》右下方弯曲的黑色水花部分和左上方的黑色的装饰图案,以这样的前景来强调中间人物主体感情;再例如图 《黑斗篷》,是典型的S形构图。黑色人物头上椭圆形的发饰与身上宽大具有棱角的外套和苗条的下身裙子,这样面积的对比与整个身体动态的韵律感构成了生动的S形。这种构图使得整幅画面优美并且极具女人特有的韵味。并且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是来自于一副日本武士图,使得整个人物既具有武士的阳刚之气也拥有女性肢体的柔美,体现出S形构图刚柔并济的节奏感。

3.3 从图像学角度看比亚兹莱作品中的线条

线条是作品“前图像志阶段”的视觉事实,通过对线条的感觉分析才能更好的深入剖析艺术品。比亚兹莱的插画作品能够让笔者通过一根根的线条体会到作品中人物以及比亚兹莱的内心的深处情感。线条是比亚兹莱插图的灵魂,那些有直有曲、有实有虚的线条,有节奏地分割并装饰着画面。

在作品《伊索尔德》中,画面中主题人物是一名弯着腰捧着酒杯的维多利亚时期服饰女性。在人物头上用着粗细得当的线条勾勒出黑白相间的夸张头饰,头上的四朵花束在硕大的帽檐上尽情绽放,就犹如飞翔的海鸥在宽广的海洋上盘旋。在女性身上长裙的外轮廓线条相对比衣物内部的装饰线条显得更加刚劲有力,因为外轮廓线条是垂直线,垂直线代表着上下运动,更能加强表现力度。长裙的褶皱则多以曲线为主,这里的曲线看上去更加温和柔顺,富有韵律感。在其笔下的这名女性刻画的孤独而寂寞,暗在揭示维多利亚社会现状,来反对颓废的社会风气。

在比亚兹莱人生的最后阶段,创作了《萨伏伊》、《沃尔波尼》等杰出作品。这个时期线条已经被比亚兹莱运用到了极致,回归繁复装饰。1895年,比亚兹莱为《洛克之劫》插图的《巴奇》中,大部分的装饰元素都是以点为主,画面由平面变得更加立体,但同样线条也更加精密,这样柔美的画面完全展现出比亚兹莱敏感的天性。

4 结语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让我们学会分析艺术作品表面形式,并且深究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大环境中的历史意义。在对比亚兹莱的插画的分析中发现,对当时社会能够进行深度剖析,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在中国的插画发展路途上,插画创作者们可以更加注重文化思想的表达,赋予插画更多鲜活的生命力,打开更宽阔的艺术思维,激发更多的艺术设计理念。

[1] 许南翔.新民谣唱片封面的图像学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2013.P5

[2] 徐跃之.草间弥生《南瓜》系列作品的图像学分析[J] .大众文艺.2017(18).P116—P118

[3] 温巍山.来自死亡与梦幻的线性插画[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5).P132—P135

猜你喜欢
比亚插画线条
就要紧紧粘住你
线条之美
巴伦比亚Piur餐厅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无脸小插画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
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