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翻译“翻车”看翻译专业培养策略

2018-03-07 18:4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译员人工人工智能

何 莹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

1 人工智能翻译的强势来袭与“翻车”

人工智能翻译最早的形式是机器翻译,这个想法最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法国科学家提出。1954年,世界上第一台翻译机诞生,到2016年,谷歌公司发布神经机器翻译系统,再到不久前博鳌亚洲论坛运用人工智能同声传译,机器翻译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第一台翻译机问世到20世纪80年代,主流的翻译技术都是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常见的做法就是直接根据词典逐字翻译,翻出来的译文表达生硬,支离破碎。虽然人类对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尝试经历了挫折,甚至出现过停顿,但总的来说,机器翻译在不断地演变升级,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基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最后一种即是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支持的“基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一般称作人工智能翻译,这种翻译系统能够像人的大脑一样进行“深度学习”,拥有更复杂的学习行为,翻译出的译文质量比起过去的生硬和支离破碎有明显提高,译文更具整体性、准确率更高、逻辑性更强、语篇更流畅、阅读体验更友好,越来越“人性化”。目前,谷歌、脸书、微软、苹果、IBM、百度、有道、搜狗、科大讯飞、腾讯等科技公司所采用的都是这种技术。

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梳理了近几年科技领域的十大突破,将人工智能列为榜首,除了提到Alpha 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之外,还有人工智能翻译大幅度地减少了错误率。微软亚洲研究院宣布其研发的机器翻译系统在通用新闻报道的中英翻译测试集上,达到了可与人工翻译媲美的水平。腾讯公司声称,腾讯翻译君目前可以支持15个语种,83种语言对的翻译能力,其中中英互译引擎已经在新闻、学习和部分科技领域达到业界领先水平。百度 CEO 李彦宏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未来的若干年,我们很容易想像语言的障碍会完全被打破。我们现在做同声翻译的这些人,可能将来就没有工作了。” 在过去一两年里,类似的关于人工智能翻译取代人工翻译的新闻不断出现,不仅是机器翻译的供应商甚嚣尘上的宣传,还有各大新闻门户和翻译公众号的推送,甚至从事翻译行业和翻译教学的同行,也会迷茫:人工智能翻译是否真的会取代人工翻译?翻译从业人员是否真的饭碗不保?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还有没有职业市场?

另一边,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同声传译系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翻车”,翻译暴露出不少问题和低级的翻译错误,随后翻译群里招募同声传译帮忙直播博鳌论坛的截图又在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不少翻译的从业者和学习者松了一口气:“他们还是需要人类”。大型的“翻车”事故还有不少,例如在2016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搜狗实时机器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将“飞机落地”翻译成了有“坠机”之意的“fell down”;再如微软公司发布的关于其机器翻译达到了与人工翻译相媲美的结果的英文简讯被自家翻译系统翻译错了,网友们打趣地转载翻译截图,称之“自黑得漂亮”。

2 人工智能翻译会不会取代人工翻译?

人工翻译会不会被人工智能翻译取代?翻译从业人员、研究人员、学习者、雇主,及译文的使用者和其他关注这个行业和话题的人对此看法不一。

跟人工翻译相比,尤其是在笔译方面,机器翻译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首先,机器翻译交付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文本的翻译,这是人工笔译无法实现的。第二,成本低,与聘用专业的人工译员相比,机器翻译的单位成本相对较低。第三,可控性强,机器翻译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需预约,能随时提供服务,流程简单快捷,翻译所耗费的总时间的可控性强。第四,机器翻译的译本一致性强,专业术语准确率高,尤其是在处理数量大、专业术语多、语法规范、不带个人情感的技术资料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翻译的种类多,要求不一。有些用途的翻译内容相对简单,对信达雅的要求不高,但要求出稿快,针对这一类的翻译需求,机器翻译可能更快更好。此外,还有些翻译需求并不是为了最后呈现的译文形式,而是为了帮助理解原文,因此对于这类需求来说,翻译结果只需意思出来即可,对语篇的逻辑性和一致性并没有要求,对语言的优美程度更是不作要求,对于这类的翻译,机器翻译完全可以胜任。但诗歌、小说类的翻译,目前的人工智能的翻译水平还是不达标的。

从博鳌暴露的问题来看,如果会议现场语言环境复杂,演讲者多语夹杂,出现方言,发音吐词不清晰,口误和碎片式表达,人工智能就无法像活生生的译员那样灵活地处理。在涉及语义深层结构、不同文体风格和语言风格方面,人工智能翻译的质量还是无法和人工翻译相媲美。决定机器翻译质量的因素不仅是技术上的,还在于语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表达语义,还要表达情感、文化甚至是一种意境。在面对这样复杂的语言内涵时,人工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表现,是人类智慧创造力的一种体现。(徐琦璐)好的翻译讲究“信、达、雅”,译文内容要忠实源文本,表达要通达流畅,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语言还要尽可能的优美,具有审美意义,尤其是文学领域的翻译,而目前的机器翻译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一位资深的中英德文同声传译员表示,短期内人工智能翻译是无法取代人工翻译的,翻译软件对于多重含义的词语无法处理,书面翻译尚且搞不定,同声传译就更不可能。“宏观来看,从思维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线性思维,而翻译是一个灵活应变的工种,只有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能将中文的诗句或者一语双关语翻译出来,我无法想象机器能做到这一步,起码短期内不行。”

翻译是一种对脑力、体力和心理抗压能力有着高要求的工种,作为一项职业,除了技术要求之外,它还有大多数职业所共有的特点:服务性。一个好的译员不仅要求翻译本领过硬,还要有服务客户的能力,要有职业道德,要灵活应变,要有主动协助沟通的意识。而这些,机器翻译无法做到。

3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翻译专业培养策略的转变

虽然短期内,人工翻译还不会被人工智能翻译取代,翻译专业和外语学习者还有市场可寻,但我们不可低估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潜力和革命性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翻译能满足大部分的翻译需求,翻译行业的从业人员和翻译专业的学生又该何去何从?是否真的面临失业的危险?高校翻译专业该如何应对这种由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何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手段,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行业发展和需求?

人工智能强势来袭,如果译员今后只是掌握翻译知识和语言技能,势必会在竞争中输给效率高、成本低的机器翻译。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机器翻译,译员需要重新评价翻译服务的标准,体现人工翻译在人文性和角色能动性方面的优势。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机器翻译的人文性和艺术审美程度还无法达跟人工翻译相媲美;此外,跟冷冰冰的翻译机器相比,人可以根据翻译活动现场的真实情况来调整服务,积极调动译员角色的能动性,灵活巧妙地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这两点是人工翻译的优势,译员应当不断强化和利用。同时,要拥抱科技的力量,学会利用科技和机器,跟机器翻译进行合作,翻译工作中技术性的部分交给机器完成,而把人类从繁琐、艺术性较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例如先用机器翻译系统翻译源文本,然后进行人工审校,把握整体语言风格和深层语义的一致性和逻辑。这样的翻译模式不仅效率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还能保证翻译的质量。人机协作的模式能够凸显人工翻译和人工智能翻译的优点,还能使二者互相补充,弥补各自的缺陷。

机器翻译时代给译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培养译员的策略也应当随之调整,培养适合人工智能翻译时代的翻译人才。在培养方向上,首先应体现人工智能翻译的时代背景,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的翻译能力应在机器翻译之上,突出对翻译技艺的雕琢,这样才不至于无法在人机的竞争中立足。同时,应培养“智能化”的人才,指导学生如何驾驭人工智能翻译,帮助学生熟悉人机协作模式,具备人机协作的基本操作知识和经验。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加大人文类翻译练习资料的比重,磨练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对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内在含义的转换把握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应拥抱新技术,将人机协作实践和课堂练习相结合,让学生的翻译训练更为高效,实现多模式全方位的训练体系。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翻译服务意识,鼓励学生进入翻译市场锻炼,熟悉翻译服务标准,知晓商务礼仪,提高译员角色能动性,为客户提供最优化的服务。

科大讯飞的执行总裁说:“我们一点都不用担心人类翻译会丢掉饭碗,将来的翻译一定是人和机器之间良性的偶合和互动。”机器翻译越来越好用,但机器不会抢了人类的工作,能让我们失业的其实只有我们自己。如何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培养策略,指导学生善用人工智能成为自己的工具,这才是面对人工智能翻译的正确姿势。

[1] 陈琦.人工智能闯入翻译界,会抢走谁的饭碗?[J] .文汇报,2018(8):1-2.

[2] 徐琦璐.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 .电子世界,2017,21(7):21-23.

[3] 刘芷岑.人工智能在翻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 .信息素养,2018(2):119-120.

[4] 徐一灿,刘继斌.机器翻译的现状和前景[J] .海外英语,2017(11):117-118.

猜你喜欢
译员人工人工智能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