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模式在《视听语言》课的创新研究

2018-03-07 18:41秦税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教学质量创作

秦税英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高校应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将高校教育理念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专业技术本领及实践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职业化可促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能通过多途径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以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本文以《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学质量。

1 “三结合”内涵

《视听语言》是吉林动画学院影视编导专业一门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从2014年9月参与教学改革以来,课程组成员以多年教学经验对MOOC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形式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探讨出适合我院《视听语言》课程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结合”教学模式。

1.1 课堂讲授与网络资源相结合

在“线上”教育风起云涌的今天,把“线上”教育引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给高校教育带来深刻变革。教师也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如何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难题。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或许就是解题方法之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以“线上与线下”教学为核心的的创新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让教和学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必将对课程体系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1.2 教师课程讲授与学生演讲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编排时,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以问题为向导,将课程主要内容提炼成具有内在逻辑和层级关系的若干选题,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将选题制作PPT,进行演讲,并通过互动、讨论等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听老师讲”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锻炼。

1.3 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相结合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如果理论知识学习的再好,不能在实践创作中体现出来,也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在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建立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视听语言》课程不仅注重理论学习,而且开设了实践创作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创作深刻领会和运用课程内容,为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创造了条件。

2 “三结合”教学模式在《视听语言》中的创新应用

2.1 提高教学质量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以来,经历了三个学期的教改实践,教学中逐步调整和完善教改内容,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得到学生的赞誉。首先,通过素材总库经典影片的观摩和分析,使学生轻松掌握了该门课程基本概念,了解视听元素的运用技巧,并能在后续的短片拍摄中运用自如。其次,通过短片拍摄,学生通过前期策划、创作、拍摄等各环节,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过程,将知识的接收变成主动融入,让每个学生都在剧组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及专业兴趣点,将个人能力实现最大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练习和改进,以期完成最出色的作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想法。再次,通过对自己创作作品的阐述和总结,让学生对所参与的创作项目进行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明确学生创作中的知识盲区及创作瓶颈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紧密结合,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通透,更深入,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

2.2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视听语言》课程教改,打破常规性教学方法,采用以Mooc模式为理念的“三结合”教学模式研究,是基于Mooc模式理念,结合“翻转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构建“课堂与网络”、“讲授与演讲”、“测评与研讨”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整体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具有独学资源总库的建立,学生不再单纯的依赖授课老师去传授知识,而变为以Mooc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选择学习。课堂上也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变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创新意识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国内外教学研究中还没有先例。通过教的场所,即“翻转课堂”的设计,采用学生演讲、讨论互动、教师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2.3 提升教学效果

教改实施的每个过程,新奇的教学模式、热烈的教学气氛及融洽的作品创作等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热情,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搭建不同的创作团队,在团队融入及发散性思维等方便得到极大地锻炼。如201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6个班,完成24部短片的制作。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个作品的不断研讨和改进,学生对各视听元素的认识不断积累和提高,并能应用到实际。其次,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翻转课堂”的设计,将更多更新地创作理念融入到创作中,使学生主动地去接收最新行业资讯,使学生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再次,通过查找资料制作演讲PPT,并进行现场答辩,有利于推动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信息,打开更为广阔的专业视野,将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全新的高度,不仅停留在最初的接收的过程,而是总结、对比、更新,学生通过团队创作,提前进入项目演练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创作者,参与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创作能力及整合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 《视听语言》教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1 加大实践环节

《视听语言》课程是大学一年级的基础必修课,学生必须要学好这门课,通过学生的作品及作业分析,反映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对同一影片《调音师》的分析中,大部分同学能从画面、声音、剪辑等多个方面对影片分析的清晰到位,也有部分同学对视听的语言特色还存在模糊的概念。所以在教改实施过程中,应加大学生对影片分析的环节的训练,加大实践环节的练习。使学生的作品和作业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还要通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促使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发扬优点,教学相长,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2 改革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测评主体依据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依据评价指标,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可能是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次; 采用多元结合的评价主体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可能是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五种评价结果; 课应有五个等次和实际评价的五种结果一一对应,即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则得到的评价结果应该是非常满意,教学质量较好则得到的评价结果应该是满意,以此类推。

结语:《视听语言》“三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是一种结合网络平台建设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必将会在全国各高校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1] 汪榕,温丽君.新媒体背景下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视听语言课程中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74-175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反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社,2012,(04):46-51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教学质量创作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创作随笔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