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社会化的需求分析及介入策略
——以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2018-03-07 18:41魏少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马斯洛智障社会化

魏少芳

(江西省永修县委党校,江西永修 330304)

1 问题提出

儿童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儿童群体,与正常的儿童相比,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问题。近年来,国家在社会建设方面对智障儿童开展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与经济援助,比如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来帮助解决智障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难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建立特殊教育机构保障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等。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特殊教育。

2 智障儿童社会化面临的需求分析

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分别为生理的需要,或称生存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和内心的安全感;爱与归属的需要,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实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这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不同时期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之后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因为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其迫切程度将会降低,在整个需求体系中的重要性下降,较高层次的需求将会变得更为重要。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分析某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需求。笔者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智障儿童的需求分为心理性需求与社会性需求。

2.2 心理性需求

2.2.1 安全的需求

马斯洛将安全需求作为人类需求层次中的第二个层次。安全需求不仅指的是人身安全,还指安全感,这是一种在摆脱危险情境或者受到保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智障儿童在生活中能够得到父母和学校的照顾,得到人身安全的保障,但是他们对事物的害怕程度要比正常儿童高,往往会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动物表现为极度惊恐,安全感低。

2.2.2 爱和沟通的需求

笔者参与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规模不大,共有学生59人,其中智障儿童47人,学校既招收特殊儿童又招收正常儿童。学校对外宣称采用融合式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分离开来,实行分离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智障儿童不非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中融合。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在该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某些老师采取树立权威的方式管理智障儿童,缺乏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导致儿童感受不到老师的关爱。

另外,由于智障儿童大脑发育受阻,其语言发展速度缓慢,语言内容贫乏,在和正常儿童沟通时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开展的小组活动“优点轰炸”环节,笔者将五个正常儿童和三个智障儿童混合组成一个小组,由于智障儿童语言内容缺乏,很难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工作人员通过示范,提示等方式帮助完成。

2.2.3 尊重的需求

马斯洛将尊重分为自尊和他尊。自尊表现在自己能够自信,他尊表现在自己被别人尊重和认可。智障儿童也和正常儿童一样,有被他人尊重的需求。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发现正常孩子对智障儿童有些排斥,比如不大和他们说话,做游戏时忽略他们等,这些行为让智障儿童的情绪很低落。然而在“优点轰炸”的环节中,被正常孩子夸赞时智障儿童会露出笑容,表现的很开心。

2.3 社会性需求

2.3.1 家庭教育的需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智障儿童社会化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场所。通过与家长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智障儿童的父母更关注的是儿童的生理发展,忽视了智障儿童心理的发展。很多家长提出自己没有能力教育智障儿童的困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具有绝对的主导性和决定性,忽视智障儿童的感受,不懂示范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有很大帮助。由于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是关在家里,但是周到的保护是对它们社会化的阻碍。

2.3.2 社会交往的需求

从与老师的访谈中笔者得知,学校开设的课程除了文化课外还有康复训练课,主要是对喜憨儿进行语言训练和还有肢体训练,分别针对喜憨儿发音练习和肌肉训练。在生活自理和自主能力练习方面,则会有简单的家务训练。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学校不会让学生单独的与社会外界接触,通常是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学校与他们互动。

2.3.3 社会认同的需求

社会认同是智障儿童进入社会环境,并与之互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是事实上,“智障儿”这个具有标签化的称呼让家长不愿孩子与外界接触,同时也导致智障儿童在与外人接触时更胆怯。融合式的教育更利于智障儿童社会化,但是无法避免有些正常儿童对他们存在排斥和偏见,导致他们在与其他正常儿童的互动中被“标签化”。作为学校的教育者,老师们对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她们放任这种行为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智障儿童无法得到认同。

3 社会工作介入智障儿童社会化

3.1 介入的理论依据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探究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该理论的观点认为所有组织体都是系统。因此,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且组成社会,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生态系统包括三种类型:微观系统指的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人或事件,也就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个人的影响最大,比如家庭、团体;中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规模群体,比如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比如社会制度。

通过对智障儿童的需求分析发现,社会工作介入智障儿童,一方面可以帮助改善智障儿童的一些行为,另一方面可以为智障儿童重建其社会生态系统,营造一个更轻松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社会化。

3.2 介入的方法

社会工作针对智障儿童在成长中的不同需求,运用不同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促进智障儿童的成长。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

3.2.1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和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降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介入智障儿童群体及其家庭,帮助改善智障儿童的微观系统。个案工作以智障儿童个人或其家长为着手点,通过对智障儿童个人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有效调适促进个体的成长,或者对智障儿童的家长进行辅导和能力提升,帮助其更好的教育智障儿童。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学校老师、康复人员、家长的教育鉴定、智力检测、生活能力检测以及家庭访问与日常观察,了解智障儿童身心康复情况。

3.2.2 小组工作的特点是组员通过小组经验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可以帮助改善智障儿童的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通过开展小组的方式,将正常儿童与智障儿童融入进一个小组中,增加彼此间的互动,既可以改变正常儿童对智障儿童的看法又能让智障儿童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使其通过角色扮演和体验,获得对社会的初步认知,促进其成长。还可以将智障儿童的家长组成支持性小组。将有共同经历的家长聚在一起,一方面组员之间相互分享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也增加儿童与家长的互动。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家长支持性小组,既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家长整合资源,建立家长们的支持系统,提升照顾能力,又可以改善儿童与家长的关系。

3.2.3 社区工作不是直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而是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来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帮助改善智障儿童的中观系统,营造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通过和社区居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合作,在社区中开展活动,改变人们对智障儿童“傻”、“无能”等污名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智障儿童也有优点,应该认同他们的不一样。

3.2.4 目前国内关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保护,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社会工作可以凭借其专业知识,倡导相关的社会制度建设,建设智障儿童的宏观系统。宏观系统的建设和改善,让他们在社会中体验社会角色,了解社会,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更好的满足智障儿童的社会需求。

4 结语

虽然智障儿童智力不及正常儿童,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需求,特别是对轻度智障儿童而言,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认知,需求更加明显和强烈。由于自身的缺陷,语言表达和情绪控制等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更难,进而更不易融入社会当中。所以针对这些需求,我们试图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提升这些儿童的心智,帮助这些儿童减少社会化障碍。

[1] 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科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 ,师海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2]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设,2013.

[3]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79页.

[4] 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14页。

猜你喜欢
马斯洛智障社会化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