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质量的八个着力点

2018-03-07 10:45重庆市开州区汉丰九校徐丙万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学向守万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研评价学校

□文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九校 徐丙万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学 向守万

质量是每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很多学校都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那么,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断剖析过去,规划未来,分析自身的薄弱点,思考我们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下面,我以我校为例,谈谈我们提升教育质量的八个着力点。

一、着力学生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学生反应慢、上课走神、作业偷懒等,其实,我们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结到学生身上,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关注孩子们的需求。我们自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我的学科?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我的课堂?我们的课堂该怎样才能适合学生,且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自己的学科到底要走向哪里?我们要带出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校经常开展“学生需求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才发现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如其中一项调查:

在下面几类人中,你最看重谁的评价?( )

a.班主任; b.校长; c.其他任课老师;

d.同学; e.家长

可见,班主任和校长的评价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于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校长是不是该走进孩子中去,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不时地引导和赏识孩子们呢?而当问到:“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生一致表示,不喜欢这样的老师:“脾气暴躁,爱生气、总板着脸批评学生,爱打人骂人;凶、懒,自私、自大,对同学、班级漠不关心,不愿意和学生玩;不公平、眼里只有优生,只看重成绩;上课迟到、下课拖堂,教法死板老套、不讲兴趣……”我们走不进孩子的心里,孩子们就走不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关注了孩子们的需求,就能扬长避短,找到教育的良方。

二、着力课程建设

一所学校,首先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每所学校都在寻求属于自己的表达,这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当学校的培养目标描绘出来之后,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描绘出来的实现,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就是学校课程建设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所学校的质量,是由这所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质量决定的,而这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就是师生成长的过程,这样,学生享受着课程,课程成就着学生。因此,学校必须构建与办学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教学、评价这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而课程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和校本课程,所以,老师们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结合自己的校情和学情,深度解读课标和教材,探究如何科学地、有效地二度开发国家课程。我校就以市级重点课题《行知文化引领下的体验式教学研究》为载体,引导老师们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活化实施研究。二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是对国家课程的升华和补充,是学生综合性实践运用。我校就以市级重点课题《小学生生活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为载体,开发有价值的校本课程、班本课程。

三、着力学科管理

平时观察中发现,有的老师教起书来井井有条,如何要求学生,如何进行课堂调控,如何设置探究性问题,如何发挥班干部作用,如何处理课堂及家庭作业,如何帮扶后进生等,这一切都心中有数,这样的老师是有思想、有智慧的老师,这样的老师的教学质量都普遍较高。相反,有的老师班级管理无头绪,课堂纪律涣散,作业处理随意,面对特殊学生无能为力,其教学业绩都不理想,后进生逐渐增加。基于此,我们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统一要求,完善学校课堂学习常规,做到规范有序;强力落实《教学“六认真”实施细则》,针对每门学科出台基本动作,包括作业的设计、本子的使用等,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允许创新。二是树立典范,让班级管理和学科管理优秀的教师现身说法,组织管理不到位的班级教师现场观察,取长补短。三是加强校本研究。针对作业设计、干部培养、后进生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找到方法和途径。

四、着力课堂效率

其实,细想起来,质量的重点在于课堂学习+课后练习,每堂课质量高,每次作业处理到位,学生的成绩自然没有问题。而课堂的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有效起来。我们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有效备课提效率。打有准备的仗,我校做到了两个坚持:坚持详细备课在教本上,含基本流程和课后习题;坚持每周一的集体备课,每周一上午第一节为数学和艺体综合学科集体备课时间,第二节为语文集体备课时间,备本周要教学的内容,重点解决教材解读和重难点突破,其开展情况纳入期末“优秀备课组”的评价指标之一。二是督导课堂提效率。教导处组织行政、学科带头人采取“走课”的方式,督导教师的课堂,引导老师们上课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设计合理,重点突破,评价到位,要让学生主体体验、大胆表达;通过“六课研究”行动进行主题研究。三是学习跟进提效率。开展名师、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活动;参加各级组织的课堂观摩活动;给每组教师安排一个功能室,利用小组教研时间分年级组进行课堂实录观摩,看后交流收获。这样做目的在于让老师学会上课,学会上好课。

五、着力校本教研

我认为,质量=责任+方法=汗水+智慧。有的老师平时工作量大,但质量不高,问题出在方法不巧,智慧没有发挥出来,这就是教研要解决的问题。这几年来,我校的育人质量实实在在地说得益于我们实效教研的促进,我们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们省力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大家都高兴。

1.坚持自下而上的计划

每期的教研计划必须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工作计划,备课组长充分征集教师意见,征集来自于教学实际的问题,然后召开教研论证会,确定研究的共性问题和年级、学科的个性问题,以主题(课题)研究的方式呈现。这样变形式性的研究为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主体研究。每期末,各组以“演讲+PPT”的方式总结一期来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2.坚持“六课”研究

家门课:组内的课。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如低年级的生字教学中老师感觉吃力,马上听听组内教师是怎么上的,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惑。

推门课:常规督查课。诊断、督导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督导教师的教学准备和课堂效率。有时也可以约课。

师徒课:传帮带的课。师徒共用一本《触摸成长的足迹》师徒成长手册,完成“读点理论”“师徒听课”“师傅示范课设计”“徒弟汇报课设计”“发展成效”等记录。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展示课:学科组的课。通过年级备课组反复研究、磨课,推出质量较高的且与研究主题相映衬的课,供全学科组教师观摩学习,共同讨论。

示范课:骨干教师的课。每期,名师、骨干教师都要陆续为老师上示范课,或进行微讲座,发挥骨干力量。

优课:一师一优课。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逐渐变成学校的常规行动,力求老师们有一堂以上的属于自己的招牌课。

3.坚持主题式研究

按照学校教研计划行事历认真开展校本研究,如基于教学目标的研究、分层教学研究、命题研究、大阅读课程研究等,老师们针对每个主题进行前置性学习,教研会上,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体会以及自己阅读的收获进行交流。为了使教研更有实效性,督促老师们积极参与,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谈主题研究收获与感受。每次教研活动安排专人照相和文字整理,做成教研简报,形成研究成果,做到一研一得。

六、着力年级重心

各年级学生特性不一样,课程标准不一样,我们关注的重点也要区别对待,这样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年级,关注习惯养成、兴趣培养和课堂调控,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时间,老师们通过座位表、本子编号、照相等方式尽快熟悉学生姓名;教师必须认真准备好课件,可以在上个一年级教师中索取教学资源在进行整合,并通过教具尽可能直观教学;深入一年级课堂,定期开展一年级教师教学研讨会,深入指导一年级教师进行教材解读和学科管理;安排二年级教师为一年级教师上示范课,安排二年级与一年级教师结对活动。三年级语文的习作是过渡年级,老师们感到困惑。我们组织三年级语文教师进行前置性学习:如何有效地过好渡,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如何指导学生习作……然后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刚过来的四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做经验交流,形成一定的教学策略。五六年级数学,后进生越来越多,有的学习越来越吃力,那么如何解决学习力的问题,如果进行知识建构,如何调动后进生积极性,如何培优辅差等,我们重心就放在这个方面。每期,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召开学情分析会,对症下药。

七、着力教师成长

我们认识到,师资的力量决定育人的质量,我们要通过学校的外力驱动教师的内力。我们采取四项行动:一是个人规划与达成。新教师来到我校都要进行三年个人成长规划,每年都要进行评价。其中有一项就是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的最好途径,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一本教育期刊,看后要进行交流。二是同伴互助。组内教师互助或师徒互助,诊断个别班级的班级管理,诊断个别教师的学科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缩短两个差距:与城区优质学校的差距,年级内的差距。三是搭台展示。我们利用大组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微讲座、送课下乡、接待课及经验交流等平台,把老师们推上前台,通过教学大赛、论文比赛或发表、指导学生参赛等途径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四是基本功修炼。“师者,范也;言行动静,皆可为式。”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写一手好字(每周练一张书法),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坚持课堂说普通话),在专业方面的基本功为:考试命题与试卷分析、网络知识与运用、教材分析与教案编写、教师言语表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语文教研活动上增加朗读、演讲、写作等内容。

八、着力科学评价

评价就是指挥棒,指引着老师和学生朝着什么方向走。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研评价方案》《教学“六认真”实施方案》,完善学生《我的校园生活》《我的寒暑假生活》评价方案等。我校推行班级共同体评价机制,从学生的“体能与健康、文明与养成、知识与能力、优势与发展”四个维度对每个班级体进行综合性评价,一个班级每门学科都是共同体的一份子,进行捆绑式评价,这样,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关注孩子们在在语文学习的进步,还会主动关注体质健康等的发展。我们还采取的是引入心理学的“代币制”概念,以“陶花币”的方式对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评价,赢得的“陶花币”集中在学校“生活72行课程”开展前在家长处换取真币,用于项目投资和消费。

质量是一个教育永恒的主题,只有质量才能改变学校和发展学校。我们只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根本处着力,就一定能够加速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教研评价学校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