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看“妹”

2018-03-10 08:17彭立昭
北广人物 2018年9期
关键词:麻线花瑶挑花

彭立昭

题图/毕明

30多年前,我来到海拔1300多米的雪峰山一所瑶族乡中学支教。那里群山巍峨,古木参天,常雨雾缠绵,抑或是浓云卧谷。那里养育着一个如诗般的民族,一群纯朴的山民——美丽的“花瑶”。而今印象最深的仍是瑶民繁复的女性服饰,一块密密麻麻的挑花织布,花瑶女子用来围住腰、腿,再配上的宽腰带,便成了裙。其色彩斑斓,艳如花朵,火辣抢眼。男性服饰则相对简单些,仅头上系一黑白相间的头巾,小腿上绑几圈绑带,色彩多为蓝、黑色。在我看来,世界各民族之中,雪峰山花瑶的服饰是最美的。

一个丽日,我走进大山深处一栋院子,几位挑花的老奶奶,正安静地坐在长木凳上,佝着腰、低着头在挑花。挑花又名“十字绣”,是刺绣中的特殊针法。在她们的头巾、衣领、裙口、绑腿、小孩背带、筒裙等地方都是挑花。花瑶女子挑花,不需要画稿、不用放样、不用打板,全凭灵性和巧手,随手就能绣出精致而密集的各种纹样,如灯笼纹、牡丹纹、石板花、万字纹。用来绣花的是棉线、丝线,而用来缝制的麻线是找野苎麻制作的,苎麻皮经沸水淖过、晾干后捻成线,捻好后的麻线再用草灰煮后晒干,再染成各种颜色。据说麻线柔韧性、光滑度很强。她们挑花的动作,犹如现在的电脑高手,不用看键盘就可以打出又快又准的文字来。更让我揪心的是,她们的拇指和食指捏针的地方长出了厚厚的老茧,无名指绕线的地方深深地凹下一圈……一位纯朴的阿姨,慈善可亲,帮我一点一点穿上美丽独特的花瑶夏装,头顶状若葵花、大如斗篷、火红的花头巾,从头到脚一身都是花。穿上后,几位老奶奶乐呵呵地望着我说:要得、要得。

又是一个艳阳朗照的秋日,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那一次,我看到了久违的“花瑶挑花”——奉开妹和师傅奉雪妹共同创作的“花瑶挑花”《狮啸山林》(获铜奖),似曾相识,分外亲切。环顾四周,处于展厅中央的滩头年画、花瑶挑花展位,参观、咨询的国内外观众众多,热闹非凡。2006年,“花瑶挑花”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活态文化,承载着花瑶人的信仰和文化。

30多年过去了,旧地重游,却再也寻觅不到当年那位给我试穿美丽裙装的阿姨了。但我得知,当年我知道的那位才25岁的“挑花能手”奉雪妹师傅,在瑶山家喻户晓,如今已成该项目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还在大力倡导、推广、普及花瑶挑花技艺和挖掘,培养了300多位挑花人才。30多年来,她挑花所耗的丝线能绕整个瑶山好几百圈。她坚持深入钻研挑花技术,在继承和保持花瑶传统挑花的基础上,对部分存在不同缺陷的花瑶女子头盘、女子挑花绑腿、女子挑花腰带等挑花服饰进行了改良、改进。如女子绑腿改为梯形套筒式,根据脚的粗细大小而定,套上即可。1998年,她又改良了约一掌宽的合腰部大小的长布,长布末端缝制有挂扣,可根据不同的粗细调节,方便易穿脱。她还开辟了彩色挑花壁挂等诸多旅游外卖挑花产品,瑶寨又掀起了挑花热。

不知何时何日,我能再次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美丽瑶乡,去听民歌中的绝唱“劳动号子——呜哇山歌”;去看“口无食,居无室,不放弃五彩衣”的瑶乡妹子,在柔和的阳光下和她们翩翩起舞……

猜你喜欢
麻线花瑶挑花
花瑶喜事
拧坨子与麻线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处注释异议
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吐鲁番博物馆馆藏麻线鞋的保护修复与工艺研究
花瑶纱衣落谁家
母猪小挑花手术要点
隆回花瑶特色民族艺术的数字化传播与推广
渔歌子
花瑶挑花服饰结构及其技艺变迁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