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瓌《阴山七骑图》在宋诗中的重现

2018-03-14 07:19商新新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阴山宋诗画作

商新新

《阴山七骑图》是唐末五代(9-10世纪)画家胡瓌的作品,对于胡瓌其人的描述,最早出现在宋嘉祐二年(1057年)成书的《五代名画补遗》[1]中,书中如是云:“胡瓌,山后契丹人,或云瓌本慎州乌索固部落人。”在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2]、宋朝官修的《宣和画谱》[3]以及元朝夏文彦编纂的《图绘宝鉴》[4]里,都称胡瓌为“范阳人”,其中《宣和画谱》和《图绘宝鉴》皆将其列在“番族”条目下。因之,后世虽对胡瓌的族属问题存在争论,但考究各类画史、典籍所载,他当为居住在燕云地区、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并进而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画家。

宋代画史《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都记载《阴山七骑图》曾存留于世,宋诗中也有多处提及此图,可见至少晚至宋朝,此画仍然存留并为文人墨客所赞誉。《中国历代名画点读:百马图书》曾将目前传世的《出猎图》、《番马图》、《卓歇图》等列为胡瓌作品,但学界仍然存在大量争议,比如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卓歇图》就被认为应是金代画家作品。由此看来,《阴山七骑图》是较少的有确凿证据的胡瓌作品。遗憾的是,《阴山七骑图》今已失传,画史中的评价也只有寥寥数语,无法让后来人了解画作内容。好在宋诗中有不少或正面描写或侧面评价此画作的诗歌,今人若欲了解胡瓌这幅让诸多诗人交口称赞的作品,还可借宋代诗人形象、生动的诗歌来想象其风貌、窥得其神采。

一、飞沙噎日天惨苍,七骑正出阴山旁

顾名思义,《阴山七骑图》应是描写番族骑士骑马奔驰在阴山脚下的画作。宋诗中有几首诗歌直接描绘画作的情景风貌,我们可借由诗歌来想象画作所展现的宏阔环境和壮观场面。

在孔武仲(1042-1097年)的《刘器之阴山七骑图》[5]中,诗人写道:“北风飒飒边云黄,飞沙噎日天惨苍。驾鹅鸣哀雁不翔,七骑正出阴山旁。山傍阴尘岁无阳,鸟飞堕翼人立僵。犯寒跨鞍知悍强,以此决战谁能当。面颜虽在姓莫详,一一胡帽胡衣裳。马蹄涩缩弓不张,但见旗旆随飞扬。”诗歌描述的是北风呼号、飞沙掩日的塞北风光,七匹骏马从阴山深处奔驰而出,马上骑士面容生动,均是胡人衣帽装扮,旗帜随风猎猎飘扬。诗歌画面感极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意象宏阔,张弛有度,使得画作所绘景物仿佛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胡瓌等少数民族画家带给国画的,是苍劲刚健的绘画风格,诗歌里对于画作的描摹,正体现了画作场景的宏大和基调的昂扬。

孔平仲的(1044-?)《阴山七骑》[5]同样是用直描的方式展示画作:“青毡作帽黑药靴,进退飒飒生风沙。胡歌胡舞胡两跪,问胡何为乃至此?象胡之人假为之,朱颜的皪秀两眉。手操弓矢仰視天,如见飞雁驰平川。主称此乐直万钱,坐客竞饮黄金船。世人见识无百年,追欢取快贵目前。当时披发祭于野,自非辛有谁知者!”寥寥几句,胡人骑士头戴青毡帽脚蹬黑药靴,进退间风沙弥漫,手拿弓箭仰视猎物的飒爽英姿就在诗句中表露得淋漓尽致,而塞外漫天风沙的气候、马儿疾驰如履平川的景象也被描述得真切无比。

诗人李石(1108-?)的《题阴山七骑图》[5]描述画作场景为:“虎狼避路狐兔藏,逆风吹沙霜满野。” 胡骑迅猛彪悍,马儿奔驰所至,虎狼相避狐兔藏起,北风吹起沙霜遍野,阴山脚下笼罩着一片肃杀的气氛。塞外风情是画作的基本格调,对于中原文人而言,有一种审美上的陌生感,最能激发起诗人胸中的豪情壮志。

而在南宋诗人韩元吉(1118-1187年)的《秋怀十首·其八》[5]中也有相关内容:“塞草初黄边马肥,边尘莫便向南飞。江头鹤唳秋风起,看取阴山六骑归。”这首诗是诗人对秋天的到来深有感触而述怀之作,秋天到了,塞外的野草开始泛黄,马匹被粮草丰实的夏天滋养得肥美壮硕,北风刮起,边地的尘土向南飞扬;诗人站在江头听取鸟儿高亢的鸣叫,遥看阴山骑者归来。这里的“阴山六骑”并非实写《阴山七骑图》,但诗歌中描写的情景与画作当可应和。

中国古诗历来讲究诗中有画,诗画合一是诗人的最高追求。如是,《阴山七骑图》虽不幸失传,今人无缘得见此图,但在宋朝诗人的精心描摹下,我们可以借助诗歌所描述的画面来遐想其风采,勾勒出画作所绘的环境和场面:北风呼号飞沙走石的阴山脚下,胡人骑士策马奔驰,骏马四蹄生风,气势雄壮,显示出一股无法阻挡的气势。

二、素纨六幅笔何巧?胡瓌妙画谁能通?

如前文所说,胡瓌的《阴山七骑图》当是最能代表其画作成就的作品,画作展示的是恢宏广阔的大环境,但画家并未忽视细节设置,在大开大合间还有精妙的细节布置,此特征在在诗人周孚(1135-1177年)的《金山海书记寄七骑》[5]中体现出来:“两骑并驱争欲前,两骑舍矢俱应弦。一骑挥挝一负箭,一骑力挽弓初圆。”七骑的不同形态在诗歌中描摹得非常细致,其中两骑并驾齐驱争先恐后,两骑舍掉箭矢,一骑挥打着马鞭,一骑受箭负伤,还有一骑正挽起弓箭,箭弦张成微圆状,整个画面细致生动,画中骑士和马匹的姿态形貌均是细腻精巧,令诗人叹为观止。凭借诗歌描述的情景,读者可以想象胡瓌作画时对细节设置的精益求精。

此外,胡瓌以画番马著称。《五代名画补遗》中称胡瓌位列走兽门神品二人之一:“善画番马,骨格体状,富于精神,其于穹庐部族、帐幕旗旌、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在驰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景趣,信当时之神巧,绝代之精技欤?故人至于今称之。予观瓌之画,凡握笔落墨,细入毫芒,而器度精神富有筋骨,然纤微精致,未有如瓌之比者也。”《图画见闻志》也说胡瓌“工画蕃马,虽繁富细巧,而用笔清劲”。

宋诗大家梅尧臣(1002-1060年)对胡瓌的画作相当熟悉,曾作《元忠示胡人下程图》[5]。该画是对胡瓌另一部画作《胡人下程图》(又名《胡人下马图》)的直接描绘,称赞其画马之功。《宣和画谱》曾引用此诗,称胡瓌:“铺叙巧密,近类繁冗,而用笔清劲。至於穹庐什器,射猎部属,纤悉形容备尽。凡画驝駞及马等,必以狼毫制笔疏染,取其生意,亦善体物者也。……梅尧臣尝题瓌画《胡人下马图》,其略云:‘氊庐鼎列帐幕围,鼓角未吹惊塞鸿。又云:‘素纨六幅笔何巧?胡瓌妙画谁能通?则尧臣之所与,故知瓌定非浅浅人也。”endprint

梅尧臣在《观史氏画马图》[5]中也尝联想到胡瓌的《阴山七骑图》,诗中有云:“往闻胡瓌能画马,阴山七骑皆戎奚。”由此可见,《阴山七骑图》当是胡瓌番马画的代表作品,为当时书画界所称道。

由此可知,胡瓌以番马画形成独特的个人画风,在壮阔的大背景下对细节的描摹“繁复细巧”、“纤维精致”,深为世人赞叹。

三、番马胡瓌屹然立,画马今无胡待诏

宋诗中对胡瓌的绘画技法和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也多有评价。沈括(1031~1095年)尝作《图画歌》[6]。(这)篇七言题画诗叙述了各家画派的种类和特色,为论画诗中较为重要的一篇著作。歌中“番马胡瓌屹然立”即是对胡瓌的整体评价,首先说明其画作以番马为特色,其后肯定其地位,称他“屹然立”于画界。

苏颂(1020-1101年)虽然以中国古代科学家闻名于世,却也有大量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其《观北人围猎》[5]写道:“莽莽寒郊昼起尘,翩翩戎骑小围分。引弓上下人鸣镝,罗草纵横兽轶群。画马今无胡待诏,射雕犹惧李将军。山川自是纵禽地,一眼平芜接暮云。”其中“胡待诏”后有小注:“世传《阴山七骑图》,乃唐胡瓌创造,后人多模榻,及别为变态,然皆不及旧制。”诗歌生动描绘了胡人骑马围猎的场景:马匹飞驰、沙土扬天、弓箭争鸣、野兽奔逃。与此同时,诗人联想到创造了《阴山七骑图》的胡瓌,可惜胡待诏早已仙去,后人临摹其画者众,均无法超越其成就。

沈括的从侄沈遘(1025—1067年)也有诗提到胡瓌创造《阴山七骑图》之功。《杭州燕思閣分題四首·七言得胡瓌馬》[5]:“古来画马为世贵,前有韩干后胡瓌。干之所图独御蚤,铸金有式易为好。瓌阅众马兼汉胡,遂穷能事绝代无。阴山七骑实瓌造,传之至今为画宝。笔端神妙难尽誉,会见真马腾在图。真马今人亦何识,但爱干马肥且泽。后世复有伯乐生,丹青虽渝尚典刑。”诗歌将胡瓌与唐朝画家韩干并列一起,称赞其画马成就,并进而说明胡瓌创作的《陰山七骑图》已是绝代无双的国宝级画作,笔墨神妙难以用语言形容,仿佛能看见真马在画中腾跃。

周孚的《金山海书记寄七骑》感慨道:“汉家飞将未出关,政使渠侬专此乐。君不见往年胡瓌写此图,宛陵诗翁最爱渠。戏将醉墨作长句,岁月政当嘉祐初。故家文物今星散,老笔凭谁辩真赝。胡儿走马大梁城,对君此画空三叹。”宛陵诗翁指的是诗人梅尧臣,周孚借诗歌表达了对胡瓌的赞叹和对如今文物零星散佚的遗憾之情。

此外,陈造(1133-1203年)的《题钦主器时所作登瀛图》[5]也在为宋代某太子所画的《登瀛图》题诗时有这样一句诗句与画作相关:“莫年笔力犹枝梧,惯题七骑阴山图”。

由诗歌中对胡瓌的评价可以得知,他作为一个画家,在宋朝声名极盛,也有不少后世画家模仿其画作,却未能尽得其旨趣。

综上所述,宋诗中现有的对《阴山七骑图》或正面或侧面的描述大约可以消弭些许画作失传的遗憾,使得今人可以借助诗歌所绘景象在头脑中重建画作风貌,构织画作风采。宋朝以后,除了画史类著作,鲜有诗词中出现《阴山七骑图》,因此宋诗中对之的描摹就更显弥足珍贵。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胡瓌和他的《阴山七骑图》在宋诗中留下的印迹不仅可以从侧面证实其画史地位,更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为此画作诗的诗人大多是儒家文化中心地带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胡瓌画作的赞誉也可以从诗画层面印证唐朝以来中原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历史事实。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最终使得胡瓌画作成为当时的番马画神品,为各族人民所喜爱,而诗歌典籍还都曾提及胡瓌的番马画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画家,其子胡虔、后唐王室李玄应、李玄审兄弟都曾“专学其格调”[6]P353,其他摹写其画作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单一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国绘画同样也是中国古代以来各民族绘画艺术融合与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商务印书馆.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俞剑华注[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宣和画谱.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景元大德吳氏刻本,1971.

[4]沈括.沈存中图画歌.(明)王世贞编.明刻本.

[5]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中医药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阴山宋诗画作
Poesía En la frontera
宋诗五首(书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I Like Drawing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