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代对黄仲则性格的影响以及其诗歌中的“气”

2018-03-14 07:21朱迪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

朱迪

摘要:清代乾隆的诗人黄仲则在他的诗歌中所展现的内容,与他的性格及经历遭遇有很大的关系。其诗歌创作贯穿于整个生命中,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他身上所蕴涵的不平之“气”。

关键词:黄仲则;时代背景;身世性格;不平之气

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杰出诗人,名景仁,字汉镛,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为“毗陵七子”之一。著有《两当轩全集》。他以其天才亮特的文采、疏狂落寞的性格以及短命不偶的际遇,成为中国古代落拓文人的一个典型。

一、时代背景对黄仲则诗歌创作倾向的影响

清代初期至中期,诗歌理论得到极大发展,各派林立,其中论诗主张影响较大的人物有王士镇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和袁枚的性灵说等,这些诗歌理论大多强调诗歌的社会公用而发展诗学。黄仲则在一众理论中则别具一格,他以诗歌来反映他个人生活的真实遭遇,他的诗歌所表现的是一位生活在沉闷年代的青年寒士悲苦心灵的展示和宣泄,同时也是象征着古代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敏感的内心世界的抒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人之忧生”和“诗人之忧世”这两种说法,“忧生”是对生命和身世的忧患,展现的是个体对生命的感慨。“忧生”之中包含了诗人本体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孤独与苍凉,身世飘零与寂寥无助是诗人内心无援的苦闷。“忧世”是对人世的忧患,展现人情百态,贴近社会底层的辛酸悲戚,这是大多数诗人所共同的经历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黄仲则主要是以一个“忧生”诗人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的诗歌从自身凄惨悲凉的人生际遇出发,融会贯通于自身超凡的才华,从而创作出了大量的凄怆而感情真挚的文学诗歌,对感伤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的看黄仲则的一生,不难发觉,处于乾隆盛世之中的他,处处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而导致他忧伤的,不外乎外在的社会影响和他内心世界的纠结。外在因素方面,空有经济仕途之心却屡试不第,一生困窘无聊。另外,他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心境、为民发声,真实地再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因此,他虽然游历四海,广交朋友,但是在为官的道路上却始终坎坷不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杂感》)诗人对于自身的否定更像是对于寒士怀才不遇、仕途不达的愤慨与哀叹。境遇的凄凉,使他深深体味到世态炎凉。黄仲则作诗长于以乐衬哀,微言却寄寓深远,偏重于写实和议论,天赋异禀以及后天的辛勤努力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然而在当时的那种学术氛围之下,却无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并未得到大众的认可。

二、黄仲则诗歌中的“气”

在黄景仁的诗歌当中,有很多内容的表现,这些内容和他的性格及经历遭遇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他的成长经历与当时的社会时代烙印贯穿于诗人整个诗歌创作的生命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作品体现了很多的“气”,这个“气”就是他的风格,就是他的格调,也是贯穿于他一身的“色彩。

(一)愤世嫉俗气

虽然黄仲则骨子里带有天生的多愁善感的气质,但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感清醒的认识,并且敢于以寒士之姿发“盛世“之“哀音”,而并非一味的身世之叹,流落之感。他的愤世嫉俗带有横眉冷对般的冷静,如“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秋夜》)也有癫狂般的嬉笑怒骂,如“仆本狂奴;频掩卷,壮怀陡发。”(《满江红·题岳仲子鄂清吟诗后》)“颠狂落拓休相笑,各任夭机遣世情。”(《与稚存话旧》其二)他的胆识也十分令人敬佩:“狂奴故态不可耐,谁顾市上遭凳钳!”(《八月十四夜偕华峰放舟城东醉归歌此》)黄仲则也并不是一味的自怜自艾,他的胸中亦有豪情万丈。他的愤怒是长久在心中压抑之后的猛烈地爆发。黄仲则以他其犀利的诗笔,对那个埋没人才、黑暗无比的时代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揭露。他以丝毫不留情面的方式揭露了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二)豪侠气

黄仲则虽然生于一个文人惶惶不得终日的时代,但是这并不能阻碍他表达自己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每个热血男儿心中都会有驰骋疆场的抱负,更何况胸怀壮志的黄仲则。十八岁时的黄仲则能书写出:“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少年行》)的豪言壮语,着实令人敬佩。黄仲则的这一类充满游侠豪气的诗歌,表达的是特立独行的个性追求。在文字狱大行其道之下,这无疑是一种要求自由的叛逆,不屈从于压迫的反抗,颇有游侠之气。黄仲则追求独立的人格,不泯灭作为文人的个性,不愿牺牲自己的尊严去屈尊权贵,本身就是与严肃的皇权相悖的,注定他做得了文士,而做不得名臣。

(三)山水人情气

作为一名寒士诗人黄仲则一生的游冶经历也十分丰富,即使对他来说也多半是为了讨生计才不免四处游走,黄仲则在其师邵齐焘先生去世后深觉“益无有知之者,乃为浪游。”于是,他开始浪迹江湖之间,四处流浪游历,许多著名的山水豪情诗也由此产生。清史列传《黄景仁传》称其“性高迈,好游,尽观江上诸山水,每独游名山,经月不出,值大风雨,或暝坐崖树下,牧者见之,以为异人。” 黄仲则对李白表现出特别的倾慕之情,而二者在山水之间,也能找到一丝共鸣。黄仲则在《太白墓》中赞李白云:“陶镕屈宋入大雅,挥洒日月成瑰词。”“乾坤无事入怀抱,只有求仙与饮酒。”并称“我所师者非公谁。”李白的诗歌兼具豪放与飘逸、洒脱与放荡。黄仲则与李白正是在山水游历中得到了精神的契合。在回归自然的本真之中,可以缓解尘世的烦扰,让他在自然山水之间找到一丝的安慰。在自然景物中的体会感悟,让黄仲则的情感困顿找到了出路,诗缘情,情发诗,诗情写就的是诗人那一瞥的潇洒。

(四)怀古咏史气

世人多看重黄仲则的身世飘零、山水爱情的诗歌,在“盛世”之中独诉“哀音”,大多认为他“抑情无计总飞扬。”作为一位有仕途经济之心的文人,自然也不乏慷慨激越之作,尤其是他游览各地一瞻古人丰神俊逸之姿,则更加仰慕。诗人在《廉颇冢》中,对满腔报国热血却壮志难伸的廉颇,发出“终古人情只如此,试将杯酒与浇君。”的深长叹息。在《顺昌刘武穆祠》中他高歌:“不教长驱得留镇,邊马谁敢窥淮西?”显示出了对战场杀敌报国将士的崇敬,与自身的行状形成鲜明对比。吴锡麒评:“所刊黄仲则诗,已得寓目,玩其旨趣,原本风骚。清窈之思,激哀于林樾;雄宕之气,鼓怒于海涛。传之千秋,诗人不死矣。”(黄葆树等《黄仲则研究资料》)黄仲则一生虽穷困潦倒,生途坎坷,感慨良多,故多作为“幽苦语”,但也不乏少年时期的豪放飘逸。

三、结语

在黄景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创作题材,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极高:“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齐民四术》包世臣)最能代表他的特色的仍然还是那些比较悲观低沉的作品,而除此之外的作品不过是他的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或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抒发,并不具有代表性。基于此,黄景仁的内心的刚强豪迈之气则表现得过于虚弱了。他以个人的力量终究是难以对抗那个行将就木的时代。他的“独醒”只是让他更加的失落和痛苦。这是一个典型的被那个时代,被那个环境,被自己的性格所扼杀的天才,尽管他的成就已经灿若星火,但是离永恒的恒星终究还是差了一截,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也不得不让人为此扼腕。

参考文献:

[1]黄景仁.两当轩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许隽超.略论黄仲则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象[J].中国韵文学刊,2002(1).

[3]尚永亮.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J].文学评论,1988(5).

[4]范瑞雪.黄仲则好作幽苦语及其成因[J].山东社会科学,2006(3).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引路人
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TOCC建设方向探讨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健美操创新路径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新探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软硬件更新分析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