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联程度、政治关联成本与企业税收优惠关系

2018-03-15 09:15
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优惠关联民营企业

一、引 言

税收问题是国计民生中的一项重要而敏感的议题。关于给予什么企业税收优惠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发达国家,政府往往倾向于为那些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便利等,对这样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1][2]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各地区“僧多粥少”、资源分配有限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企业更可能获得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目前很多研究从企业的微观特征出发,认为企业规模、财务杠杆、资本密集度、资产报酬率等都是影响企业税收优惠的重要因素。[3][4][5]但这些研究只考虑了企业本身的财务指标,并未将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作为考量因素。事实上,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活动都遍布“关系”文化的国家,地方政府有着便利的条件以及强烈的动机去干预企业税负,给予企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一些企业通过和政府建立政治关联、保持与官员的密切来往和联系来获得税收优惠的情况也并不罕见。并且“政治权力假说”认为,当企业建立了政治关联,自身规模又较大时,可以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税收政策,从而保证自身享有更低的实际税率。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关联建立与否和能否获取税收优惠之间的关系,如上市公司高管在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任职经历这一政府背景的确能给公司带来税收优惠[6],薛爽和肖星认为民营企业通过捐赠行为巩固政治关联,从而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7]。企业通过建立政治关联,使得企业以便利的途径、更低的成本获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税收规避、低利率贷款等稀缺经济资源,获得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分配资源时更多的支持。[8][9][10]

企业在建立、维护和提升政治关联时,会与政府产生交集和联系,并参与政治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政治关联成本。从这个视角来看,税收优惠则是政府对于企业政治关联成本的补偿。政府在我国目前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旧具有明显的话语权,在我国长期存在社会资源配置由政府权力主导的现象。民营企业在先天的资源配置上与国有企业相比是劣势的,民企的很多基本权利未能被充分保护,因此民企比国企拥有更强的政治寻租动机。我国政府官员为了能够从民企中获利,利用手中的权力使民企获得政府资源或者使其成功进入某些不容易进入的领域。[11]

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同时,政治关联程度也存在亲疏之分,那么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程度是否有助于企业获取税收优惠?此外,企业在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时,与政府发生交往和联系产生的政治关联成本的多少是否与所获取的税收优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产权性质上,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而言,它们在建立的政治关联程度及政治关联成本与税收优惠的关系方面是否有所差异?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二、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制度背景

1.我国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制度背景。由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研究企业政治关联时,有必要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的政治关联形成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

国有企业政治关联形成的制度背景。目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比例约为7:3,并且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国有企业的改制和融资。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后,无论釆用的是审批制还是核准制的股票发行制度,政府对股票发行均采取了严格的管制。长期以来,无论是IPO还是增发再融资,都存在为国有企业“解困”的目的,并且还要保持国家对国有企业上市后的控制权,即我国国有企业在上市融资后仍然保持国家控股,这就造成了我国许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不可避免地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级政府或者国资委以股东的身份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委派高管来控制这些上市公司。因此,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政府存在着天然关联关系。

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形成的制度背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和政府协调失灵同时存在,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政策支持、政治地位及受法律保护等方面遭受了不平等待遇。尽管通过制度的革新,民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仍难以完全消除原有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和歧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民营企业的产值有了较大进步,并且也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但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民营企业仍未能占据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在产业扶植、产业保护、产业调整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民营经济均未能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足够支持。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来看,只有企业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才能真正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而我国企业产权保护还比较薄弱,主要体现为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这一点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况相同。政府对企业的不正当干预,极大地威胁了民营企业的产权。在这种情形下,民营企业会想方设法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性”的契约机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营企业的非生产性交易成本。因此,可以认为,政治关联是民营企业在产权不能得到合理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对产权保护制度的隐性替代机制。通过这种替代机制,民营企业可以减少许多不正常的干扰,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作用。

2.我国企业税收优惠的制度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改善了政企关系以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加快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但实行分税制的时间并不长,税制还不健全,旧体制的痕迹非常明显,受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且税种划分降低了中央统一税率的执行效果,强化了地方利益导致政企利益趋于一致,不利于建立公平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剧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0],致使贫富差距拉大。在2008年之前,参照199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我国内资企业适用33%的所得税比例税率,小规模企业适用18%和27%的税率。此外,为了平衡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地域性与行业性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在2002年被取消)以及对应纳税所得额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税法中规定的税收优惠形式多样,但税收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各种政策文件有许多冲突的地方,致使税务人员无所适从。目前我国税收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其中增值税归属中央与地方共享,企业所得税归属地方。因此,数额较大而且地方政府能够掌控的主要税种为企业所得税。在我国特殊的转轨经济下,拥有“双重身份”的各地政府部门对于企业能否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具有很大的支配权力和决策空间[6],这为各地政府部门为辖区内的企业税收优惠提供了条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建立政治关联的企业会依靠与政府的良好关系获得更加充分的信息并及时掌握政府的政策动向,以获取更多的政策性好处,比如政府的补助、企业融资便利、克服某些行业管制性壁垒等,从而改善企业的绩效。[2][12][13][14]税收优惠,是一种间接补贴形式,是政府通过税收手段给特定的课税对象、纳税人或地区的税收激励和照顾举措,直接体现为应纳税额的减少。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倾向于给那些能够解决更多就业问题、具有较高盈利水平和成长能力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对于企业的管理者目前或曾经在政府任职,或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这些都表明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5]因此,政府会优先考虑给予与政府关联程度高、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税收优惠,而税收优惠为企业所享受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反过来也能为政府带来可供利用的资源。此外,我国现行的税收立法还不够完善,存在着立法级别较低、法条表述模糊不清、税收优惠随意性大等现象,因此地方政府官员对税收政策的决定上拥有较大的支配权力和弹性空间。[8]在这种情形下,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够利用其高管的政治影响力和在政府部门的人脉资源与政府官员进行更为畅通有效的“沟通”,其向政府部门寻租成功的概率也较高,因此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就更有可能获得政府部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和审批,并且在实际的税收征收过程中政府部门对这类企业的税收计征尺度也会相对宽松。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税收优惠可能会越多。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税收优惠越多。

根据政治成本理论,政治活动会使得财富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间转移。[16][17]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和企业两大主体的行为使得上述财富得到转移。政府往往通过对经济的干预来影响企业的收益和成本。相对应的是,企业通过建立政治关联与政府发生寻租行为来实现自身利益,但同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政治关联成本。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寻租理论和效率理论,张洪刚和赵全厚[18]认为,政府所具备的职能(即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管理),决定了政府既想通过干预甚至“掠夺”企业来促进地方GDP指标的提高以及官员晋升,又要“投桃报李”给予企业回报和补偿,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持相对和谐的政企合作关系。政府向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各种资源,但这种资源的给予不是无条件的,政府会给予那些为政府想实现的目标贡献更多的企业更优厚的报偿。对于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企业来说,与政府建立和维持政治关联花费了大量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企业分担政府的社会职能的成本以及寻租成本,企业希望付出的这些成本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进而获取相应的政治关联资源和收益,这样才能够实现成本和效益的配比。如此,企业也更有动力增加政治关联成本,以换得更多的税收优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企业付出的政治关联成本越多,其所获取的税收优惠就越多。

我国的所有制经济结构一直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在这一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民营经济等其他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然而,从改革开放一直到1999年,我国的民营经济飞速发展,但在法律上缺乏有力保护、政策上缺乏稳定扶持、意识形态上遭受歧视等现象较为普遍。若民营企业家拥有一定级别的政府背景(显性政治关联)或者民营企业家与政府官员之间建立了如亲戚、同学、老乡等联系(隐形政治关联),那么民营企业家可凭借自身或者与自身有联系的官员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争取利益、提供保障,同时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资源上的分配,进而提高企业价值。[19]而且我国是个“以官为本、以官为尊”的等级制度国家,那么如果民营企业家或者与其有联系的官员的行政等级越高,则其政治影响力就越大,那么企业获得资源或政策优惠等方面的积极效应就会越明显。有国内学者已经证明了民营企业具有政治关联确实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正面效应,[20][21]这也直接反映出我国“关系文化”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已经决定了它们与政府间“天然”的关联关系,而且在现有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收益与绩效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利益相关性不大。所以国有企业不会主动去寻求与政府部门建立关联关系。[22]当国有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者遭受其他不利因素影响时,政府通常会“本能”地及时给予支持,帮助国有企业解决困难,这是国有企业天然享有的明显的政策优势。然而民营企业由于不具有这些“天然优势”,那么民营企业会更加注重对政治关联的建设,[23]并且,民营企业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成本去建立和维持政治关联以获得政府的资源支持。因此,我们推断在同样的政治关联强度下,民营企业更能充分利用关联优惠使企业所获得的利益多于国有企业。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对税收优惠获取产生的正面效应强于国有企业,并且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成本对税收优惠获取产生的正面效应强于国有企业。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我国2011年至2014年A股上市公司。在此基础上对样本做了如下处理:(1)剔除实际税率计算公式中分母小于零的公司;(2)剔除实际税率大于1或者小于0的公司;(3)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4)为了减少异常值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对各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本文所使用的所得税率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其他财务数据和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经以上处理后最终得到1792个观测值。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为了验证前面的假设,本文构建以下模型。回归方法为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模型1:ETR=α0+α1Political+α2Size+α3ROA+α4Share+α5CAPINT+α6MB+α7Year+α8Industry+ε

模型2:ETR=β0+β1Staff Cost/Sgan+β2Size+β3ROA+β4Share+β5CAPINT+β6MB+β7Year+β8Industry+μ

模型3:ETR=χ0+χ1Political+χ2Gov+χ3Political×Gov+χ4Size+χ5ROA+χ6Share+χ7CAPINT+χ8MB+χ9Year+χ10Industry+υ

模 型 4:ETR=λ0+λ1Staff Cost/Sgan+λ2Gov+λ3Staff Cost/Sgan×Gov+λ4Size+λ5ROA+λ6Share+λ7CAPINT+λ8MB+λ9Year+λ10Industry+ξ

借鉴吴文锋等[6]的研究,在模型1至模型4中,我们用(实际所得税率)来衡量企业所获得的税收优惠;解释变量为企业股权性质,样本中若该企业为国企取1,民企取0;借鉴冯延超[8]、张洪刚和赵全厚[18]的研究,我们用企业的政治关联总指数来衡量企业政治关联程度(Political),用雇员成本(Staff Cost)和非生产性支出(Sgan)来衡量企业政治关联成本(Political Cost)。上述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具体含义以及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含义如表1所示。为了验证假设1、2、3,我们预测模型1中Political的回归系数α1显著为负,模型2中Staff Cost、Sgan的回归系数β1显著为负,模型3中Political与Gov的交乘项系数χ3显著为负,模型4中Staff Cost与Gov以及Sgan与Gov的交乘项系数λ3显著为负。

四、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描述性统计结果。实际所得税率(ETR)的均值为0.331,最大值为0.947,最小值为0,说明我国企业的实际税率普遍偏高,且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较大。政治关联程度(Political)的均值为3.076,但最大值为45,最小值为0,标准差为4.642,说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政治关联,但政治关联程度不一,且个体差异较大。雇员成本(Staff Cost)的均值为0.059,最大值为0.260,最小值为0.004,说明企业政治关联成本适中。企业股权性质(Gov)的均值为0.619,证明我国大多数企业是国有企业。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22.53,最大值为26.51,最小值为19.08,这表示我国企业的规模适中且差距不大。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均值为0.051,最大值为0.247,最小值为0.001,说明由于企业所属行业不同,其总资产收益率存在明显差异。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的均值为38.47,最大值为80.65,最小值为10.50,说明在企业中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企业资本密集度(CAPINT)的均值为0.239,最大值为0.768,最小值为0.001,说明我国企业的固定资产仍占资产总数的绝大部分。最后,企业投资机会(MB)的均值为1.968,最大值为10.830,最小值为0.864,说明企业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表1 变量的定义及描述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0.550(最大为Size与MB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0.530),表明各解释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且,Political、Staff Cost、Sgan与ETR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这也初步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1和假设2。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文中的假设是否成立。

(三)多元回归分析

表4为模型1、2的回归结果。模型1的回归中,政治关联(Political)的系数为-0.003,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企业政治关联程度越高,其所需缴纳的实际所得税率越低,即企业所获得的税收优惠越大,假设1得证。其余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Size)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分别在10%与1%的统计水平下与实际税率显著正相关,说明随着企业规模增加,实际所得税率也随之增加,并且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实际所得税率也在增加。此外,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资本密集度(CAPINT)以及企业投资机会(MB)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与实际所得税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企业收益率的提升,企业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实际所得税率;其次,企业资本密集度的提升能够有效改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使得企业的产出更有效率,从而减少实际所得税率;最后,企业的投资机会越大,表示企业的发展潜力越强,实际所得税率越小。模型2中,雇员成本(Staff Cost)、非生产性支出(Sgan)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随着企业政治关联成本的增加,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率会随之降低,即企业获得的税收优惠增加,假设2成立。除此之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模型1基本一致。

表3 Pearson相关系数

表4 模型1、2回归结果

表5为模型3、4的回归结果。模型3中,Political和Gov的交乘项系数为-0.004,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对税收优惠获取产生的正面效应强于国有企业。模型4中Staff cost和Gov的交乘项、Sgan与Gov的交乘项系数分别为-0.759、-0.061,且分别在1%、5%水平上显著,表明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成本对税收优惠获取产生的正面效应强于国有企业。假设3得证。控制变量中,除企业规模(size)的系数不显著之外,其余控制变量结果与模型1、2的结果基本一致。

表5 模型3、4回归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本文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行如下稳健性测试:

用税收优惠额(Retax)即收到的税收返还的自然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衡量税收优惠,重复上述操作,发现结果与上述实证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用适用税率(Taxrate)表示企业扣除各种税率优惠后的真正税率,适用税率等于名义所得税率减去收到的税收返还/税前利润,代替ETR,重复上述操作,发现结果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表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由于篇幅的限制,上述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未列示。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和政治关联成本视角出发,对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政治关联成本与企业税收优惠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税收优惠待遇,企业通过建立政治关联取得了税收政策倾斜以及对税收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税收优惠越多,并且企业付出的政治关联成本越多,企业所获取的税收优惠也越多;(3)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对税收优惠获取产生的正面效应强于国有企业,并且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成本对税收优惠获取产生的正面效应也强于国有企业。

本文建议如下: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新型政企关系。尽管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经多年,已取得长足进步,企业的经营活动遵循市场规律并且以市场为导向已成明显趋势,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以官为本、以官为尊”、“中国是个关系社会”等思想仍然存在,加之我国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使得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企业主动寻求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因此,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政企关系。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制度,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相较于与政府具有先天关联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获取各种资源和政策的认定和审批等方面障碍更大,为了讨好政府以谋发展并建立和维持政治关联,民营企业应付出寻租成本和分担政府社会职能的成本等政治关联成本来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制度,避免民营企业的利益被政府所侵害。第三,要减少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经济的过分干预,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建立政治关联并付出政治关联成本以得到政策优惠,这使得政府和企业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极大地损害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究其根源,可能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管制干预过多,造成企业欲建立政治关联以谋求寻租私利。企业应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以赢得政府资源的支持,而并不是通过政治寻租来获利,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样本仅局限于我国2011年至2014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也尚未对个体案例进行具体研究,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结论的偏差。关于政治关联程度、政治关联成本和税收优惠衡量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也可能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

[1]Wren,C.,and Waterson.M.The Direct Employment Effects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Industry.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1,(1).

[2]Faccio M.,Masulis R.W.,Mc Connell J.J..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Corporate Bailouts.Journal of Finance,2006,(6).

[3]Zimmerman J.L..Taxes and Firm Siz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3,(2).

[4]Gupta,S.and Newberry,K..Determinants of the Variability in Corporate Effective Tax rate: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Data.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7,(1).

[5]王延明.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率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管理,2003,(20).

[6]吴文锋,吴冲锋,芮萌.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政治背景与税收优惠[J].管理世界,2009,(3).

[7]薛爽,肖星.捐赠:民营企业强化政治关联的手段?[J].财经研究,2011,(11).

[8]冯延超.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税收负担关系的研究[J].管理评论,2012,(6).

[9]李维安,徐业坤.政治身份的避税效应[J].金融研究,2013,(3).

[10]王仲玮.制度环境、政治关联与税收优惠——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1]张祥建,农卫东.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成本、收益与社会效益[J].天津社会科学,2011,(3).

[12]Li H.,Meng L.,Wang Q.,Zhou L..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Firm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2008,(2).

[13]于蔚,汪淼军,金祥荣.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信息效应与资源效应[J].经济研究,2012(9).

[14]毛新述,周小伟.政治关联与公开债务融资[J].会计研究,2015,(6).

[15]Zheng Y.,Zhu Y..Bank Lending Incentives and Firm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China.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13,(3).

[16]Stigler G.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1,(1).

[17]Peltzman S..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6,(2).

[18]张洪刚,赵全厚.政治关联、政治关联成本与财政补贴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当代财经,2014,(4).

[19]张祥建,郭岚.政治关联的机理、渠道与策略: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9).

[20]何镜清,李善民,周小春.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关联、贷款融资与公司价值[J].财经科学,2013,(1).

[21]李姝,谢晓嫣.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政治关联与债务融资——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4,(6).

[22]杨其静,杨继东.政治联系、市场力量与工资差异——基于政府补贴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23]贺小刚,张远飞,连燕玲,吕斐斐.政治关联与企业价值——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1).

猜你喜欢
优惠关联民营企业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有优惠!有靓货!房企铆足劲的“金九银十”来袭!
优惠订阅
读者优惠购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奇趣搭配
智趣
把“优惠”做成“游戏”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