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2018-03-16 22:17佟晓彤
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人文素质

佟晓彤

[摘要]现今的高职院校为增强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不自觉地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大学生极端事件表明,即便是当代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其人文素质也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和知识体系上还要弱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因此,其人文素质更亟需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身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的高职大学语文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重任。而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则需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并培育其人性,健全其情感,完善其人格,以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技之长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8)01-0095-05

0引言

在市场经济强调物质、注重实效的影响下,当今的高职教育也未能免俗,功利性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日益突出。这种功利性主要表现为:为了适应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竞争,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太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这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汉字书写能力亟待提升,心理承受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由此可见,高职教育需要通过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的人格,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技之长的综合型人才,进而切实实现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1高职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开设大学语文课在很多高职院校成为一种奢谈虽然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指出:“我国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安排中,大学语文课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形成这种情势的主要原因:首先,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步增大,高职院校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将自己的学生塑造成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现今的高职教育极为注重那些能够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而对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则有些“无暇顾及”。具体表现为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愿开设大学语文课,或至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来作为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但因受到应用文文体格式较为模式化等条件的限制,应用文写作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对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其次,高职院校不愿开设大学语文课还因为市场经济讲求经济效益,希望短期内能看到成果或得到回报,而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人文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濡染与涵化,进而训练学生的人文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无疑需要一段时间的累积,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明显效果。鉴于此,一部分人便短视地认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语文课无法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益标准。所以,在现代化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应该被尽可能地压缩或替代。

基于此,大学语文课开始在高职教育中日渐式微,并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于是,想通过大学语文课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当今的很多高职院校中已成为了一种奢谈。因为人们越来越认为“大学语文不仅在课程上无法与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有机衔接,(而且)在内容上也无法做到让高中课程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互承接而又相互区分”[1],所以,这种“鸡肋”型的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不予开设也罢。

1.2为迎合高职教育重技能培养的理念,教师只得减少人文素质养成教育由于生存不易,在为数不多的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高职院校中,教师为了能够保证本门课程不被取缔,只得竭力配合学校重视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将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语文技能(听、说、读、写)的培养方面,而不太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即“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只是一味地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具备技术性的应用型的人才,……学生就成为了拥有独特技能,却忽视个性发展的统一规格的产品,人文教学呈现边缘化状态”[2]。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就曾告诫世人要警惕“现代大学的危机”。所谓的“現代大学的危机”,是指“当大学与企业结合得过于紧密,学术上又过于反映出实用性的时候,大学的创造性就会枯竭”[3]。这种危机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可以说已经不只是表现为“创造性枯竭”这单一的问题,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甚至已渐渐地演变成尼采所言的“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绝不能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失去自我和生命本能,听命于知识,听命于金钱,听命于国家,而独不听命于他自己”的机器人[4]。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中也曾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也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5]

由此看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需要“诗和远方”。高职教育不能只一味地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应对人文素养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身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3高职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需要正确的引领与指导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大学生极端事件(如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杀害同学事件,以及大学生因学业或就业压力过重、人际交往困难、恋爱受挫而自杀事件)都表明,大学生虽然经历了高考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但由于此前其所接受的中小学语文与德育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应试方面的内容,故而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没有得到特别好的培养与熏陶。因此,很有必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及时补上这一课,以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从容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其知识水平和知识体系皆不如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同时,其所在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利性也潜移默化地使其只注重对专业技能的积累与提升,根本不注重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完善。因此,一般而言,其不太可能有意识地去自己养成高尚的情操,更不太可能注重对自己精神家园的营造。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高职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具有责任感,并培育其人性,健全其情感,完善其人格。这正如荀子所云:“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篇》)

2高职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探索

孟子云:“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可见,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熏陶,它可以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不再需要自身刻意地去伪装或者由别人去不断地提醒。人文素质影响人对生活的看法和其为人处世之道,深厚的人文底蕴使人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优秀的气质,即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群体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6]。

必要的人文素质对高职学生未来的求职和工作将大有裨益。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在保证学生掌握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2.1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应采用的对策总体来说,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其知识基础和知识体系较为薄弱,对中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略显吃力,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连贯性不好,不太容易将前后的知识体系联系在一起,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特别理想。

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生硬的文言文演变成极具情节的故事,然后串讲给学生听。之后,再带领学生阅读原文,在阅读原文时,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精炼与深邃。另外,教师可以在语文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成语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桥段,以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某个成语的由来(如“狡兔三窟”)和某个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情节(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成语接龙等趣味语文活动,以便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掌握更多的成语。这些做法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地从厌恶语文这门课发展到乐于积极地参与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发现与中小学截然不同的语文教学方式。其次,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之前中小学阶段的重点知识重新讲授,并将其与新知识并联在一起,以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进而可以充分掌握语文知识。

2.2通过名篇佳作,使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并学会为人处世高职院校的学生比较年轻,生活阅历较为有限。因此,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上都需要正确的引领与指导,但生硬的说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所以,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院现在使用的是笔者携本课题组的成员于2016年编订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大学语文》。由于课时有限,教材上的内容并不能全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因此,必须有意识地选择教材上的一些经典篇目在课堂上进行精讲细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筛选,挑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课题组挑选的原则是:首先,要尽量避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讲过的内容,避免重复讲授。其次,所选篇目要比较经典,涉及的范围要比较广,对学生的启发性和示范性要比较强。最后,文章中要富含人文色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例如,文言文教学一般会选择《冯谖客孟尝君》《谏逐客书》《触龙说赵太后》和《郑伯克段于鄢》等篇目,因为在讲授这些经典古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手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则一般会选择诸如《金岳霖先生》《容忍与自由》《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俞敏洪在2008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等,因为这些作品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另外,还会选择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荷马史诗(节选)》《威尼斯商人(节选)》《品质》(约翰·高尔斯华绥)和《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史蒂夫·乔布斯)等篇目,让学生去感受和了解外国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丰富其知识体系,增加其文化底蕴。

这些经典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切实地感受文学的博大精深与奇妙无穷。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述与情感激发而产生共鸣,继而受到启发和感染,渐渐地会使得学生对文学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甚至乐于在课余时间自己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找相关资料来进行阅读。

另外,由于高职大学语文的课时有限,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来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即古语所云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终生学习,而学生不会因为今后告别了语文课而就放弃了对语言知识和文学理论的探求。

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和人文精神,进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道德情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美的教育,感悟人生的启迪,最终怀抱人文主义精神”[7]。

2.3让学生切实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以对其进行素质培养与情操熏陶“文学是人类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8]在对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以后,高职学生对文学会或多或少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诸如赋诗填词等语文实践活动更深层地感受文学的魅力。

从小学到大学,高职学生学习了很多诗词作品,他们对诗词并不陌生,但让其创作诗词,起初的确有些令其意外,甚至会没有信心。此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安抚”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以诸如纳兰性德的《金缕曲·赠梁汾》这样的经典词作为例,向学生讲述词这一文学形式的相关知识,并说明填词的相关规则。同时,启发学生用词(作)来记录自己身边的一些场景或者自己的一些经历,等等。另外,除了词以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格律诗的创作要求,如对仗、押韵、平仄等基础性知识。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写诗和填词的基本规则,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学以致用,尝试着进行创作,进而切实地感受古典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学生的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也将得到非常大的进步。

在学生上交的作业中会有较为上乘的作品出现,例如,下面的一首《浣溪沙》作品便是出自学院会计班的一位学生之手。

去年春日闻芳菲,知己相随陋景美。如今物是人已非。

望月苍凉独自悲,辗转难眠分外悔。愿风寄去思友泪。

这充分表明,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也不乏存在著一些对诗词创作有一定能力与热情的可塑之才。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讲练得当,会收获很多意外之喜。

2.4引导学生重视汉字书写能力,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现今的高职学生由于长时间地依靠电脑键盘和手机键盘打字,汉字书写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这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1)提笔忘字。很多高职学生连较为常用的汉字都已不太会写,更不要说能够准确书写那些生僻汉字了。(2)易写别字。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会将甲字写成乙字,如将“己”写成“已”,将“祟”写成“崇”,等等。(3)常写错字。由于书写不认真或者从小没有养成较为良好的书写习惯,有些高职学生写字会不太注意细节,有多写一笔、少写一笔或者笔画错误(如将捺写成竖弯钩)等情况。(4)字迹潦草。现今的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不重视书写的美观度,字写得非常潦草,不只没有所谓的间架结构,而且还不注意书写的正确笔顺。

针对这种现状,在高职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引导高职学生关注汉字,关注对自身书写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汉字听写”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重视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在汉字书写中存在的错误。同时,还可以开展“我之翰墨情”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写一幅书法作品(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皆可),然后上课时由全班学生和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评比,最终选出3~5幅佳作,贴在教室墙上的黑板报上进行展览,以供全班学生参考和借鉴,藉此来让学生感觉到字写得漂亮不仅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同时也是个人的一种技能和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表现。

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讲授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大致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史,使其热爱上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方块汉字,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往往会比德育课中生硬的理论讲述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5注重过程考核,力争使人文素质培养落到实处既然是强调高职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那么就不应该像传统的课程考核那样只一味地重视理论测试,而应该注重过程考核。也就是说,过去的那种用一张试卷来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陈旧做法应该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更加科学的、以平时表现作为主要评审标准的考核办法。

通过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对语文的看法,不再漠视或厌恶这门学科,开始逐渐喜欢上了它,甚至开始重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掌握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其知识水平很难在短期内有巨大的提高。如果仅用一张期末考试卷来验收其在高职大学语文课上的学习成果,可能他们的成绩并不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有的学生连及格都困难,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令其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的原动力。说到底,这其实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和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地积累与沉淀的过程,最后才能收获一定的效果。

由此可见,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应该重视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例如,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得分情況、平时上课的听讲情况、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然后,将理论测试也就是期末考试试卷作为辅助性参考成绩。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在本门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试卷成绩占40%。这样既可以不伤害学生不断学习语文知识并提升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适度地考核和验收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3结束语

当今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精神世界却略显空虚。令人分外担忧的是,代表国家未来的大学生也在日益淡化对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养成与重视。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就曾说:“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空洞化,虚无化),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9]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非常必要,不能让学生成为“垮掉的一代”。高职语文教师要重新唤醒学生对语文的重视与热爱,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着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责任,并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即所谓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更是培育人,培育有学习能力、有工作能力、有高尚情操、有完整人格的人”[10]。

参考文献

[1] 刘中平.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路浅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187-188.

[2] 王茂春.刍议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言文学研究,2013(5):40-41.

[3]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德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3.

[4] 刘以恒,郭桂英,冒荣.世纪之交的教育选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2.

[5] 李克强.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EB/OL].(2014-06-23)[2017-06-20].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6/23/c_126660420.htm.

[6] 原冰.对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科学之友,2008(12):107-109.

[7] 滕海涛,王慧娟.高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意义[J].新西部,2013(15):138+126.

[8] 王艳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探究[J].时代教育,2009(5):56.

[9] 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N].南方周末,2007-05-24(8).

[10] 高虹.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学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8-30.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人文素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