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灸治疗中风病便秘的临床观察

2018-03-18 04:33徐丽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风病便秘

徐丽珍

摘要:目的观察脐灸对中风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每 d 1次;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脐灸治疗,每2 d 1次。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采集临床症状总积分评估排便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灸能进一步改善中风后患者便秘的情况。

关键词:中风病;便秘;脐灸

中图分类号:R25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5-0094-02

中风病发生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约为30%~60%。这不仅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或灌肠虽能缓解便秘,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大,且有时会干扰肠道的正常活动。我国傳统医学具有独特疗效且副作用少,因此近年来应用传统医学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越来越多[1]。脐疗法是传统医学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应用脐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并发症便秘。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易门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和内2科住院的中风后便秘患者共80例,均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便秘纳入标准和脐灸排除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45岁~78岁;出血性中风55例,梗塞性中风25例;发病时间最短1周,最长3个月,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于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②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拟定,患者经头部CT或MRI检查支持诊断。

1.3.纳入标准①大便量少、质硬、排出困难,或并发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 d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②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③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肠道器质性疾病;②皮肤感觉减退、缺失;③对艾绒过敏或脐周湿疹、脐疝不宜脐灸;④严重精神疾患、认知障碍以及对治疗不能接受、不能坚持者。

1.5.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专科优质护理,接受合理饮食指导、定时排便训练、床边站立、运动疗法等康复训练,每天1次,共2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脐灸治疗。将大黄12 g,厚朴15 g,枳实12 g,芒硝9 g(大承气汤,一人用量)研末备用;把面粉加水揉成面圈(周长约12 cm,直径约2 cm),面圈的中间孔应与患者本人的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15cm)。嘱患者平躺在治疗床上,暴露施灸部位(腹部正中肚脐神阙穴),评估施灸部位皮肤情况。75%乙醇棉棒局部消毒,将准备好的面圈放在腹部神阙穴上,面圈的小孔要对准神阙穴。把所研药末放入神阙穴,以填满脐孔力宜。将艾柱(商径约2 cm,高约2 cm)放置面圈正中药粉上,连续施灸不计状数,观察艾柱燃烧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以患者感觉温热但无灼痛感为宜,每次1小时,施灸完后取下面圈,然后用无纺小敷贴贴上,使药物在神阙穴保持2~3 h,每2 d 1次,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6.评价方法

1.6.1.临床症状积分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编订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分别对以下症状进行治疗前后积分,各个症状积分相加为便秘症状总积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见表1。

1.6.2.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疗效评定标准。治愈:2d以内排便1次,便质明显转润,解时通畅,症状消失;显效:3d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时间缩短ld,便质有所转润,排便稍畅,症状有所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见表2~3。

3 讨论

中风病发生后由于患者原发病的影响,加之患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饮食减少、卧床治疗、运动受限等因素,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虚弱,气血不行,肠道传导无力,大便排泄受阻,积滞内结,日久干燥难解,出现便秘,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会再次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脐灸主要是通过药物在脐部的刺激作用,将药物的药敏效应和艾灸的热敏效应刺激信息从经络传导、渗透传人体内,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其结合了中药、穴位、艾灸3种疗法。中医学认为大黄泻下通便,荡涤肠胃,逐瘀通经;芒硝泻下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可助芒硝、大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燥结之排泄。已有研究表明,大承气汤可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运动,提高十二指肠的收缩张力,从而促进排便。脐部在内有小肠,与心相表里,心藏神,转枢与小肠,通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是中医的神阙穴,《说文》记载:“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阙,门关也”神阙是指先天之神出入之道,主万物出生,神阙穴为任脉腧穴,与任、督、冲、带四脉脉气相通,纵横贯串于十二经之间,调节正经气血,通过奇经八脉通周身之经气,刺激该穴,能通过脐部的经络循行速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的作用。《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艾灸燃烧时产生的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非热生物效应等综合作用有关。因此三者结合更有利于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便秘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经络的感应传导、神经体液的调节、脐的泛胚性和潜胚性、药物的透皮吸收多条途径发挥治疗作用有关[3]。

此外,胃肠蠕动减少,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下降,运动受限,腹部肌肉无力以及饮食等与便秘密切相关,合理的粗纤维饮食和充足饮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加强肠蠕动,润滑肠道,从而促进排便;排便训练是一个调整神经肌肉协调活动的生理过程,长期训练有利于强化高级中枢对脊髓低级反射中枢的调节;同时床边站立训练可以改变中风病患者长期卧床的状况,而理疗以及运动疗法可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患者腹部肌肉力量,从而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排便功能。由此可见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中风后患者的便秘情况,结合脐灸后改善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张永臣,贾红玲,王秀英脐疗法的渊源与发展[J].中华中医医药学刊,2012,27(9):1843-1844

[2]杨华,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国针灸,2013,29(11):897-899

[3]吕昆脐疗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4,27(5):58-59

猜你喜欢
中风病便秘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规范化研究
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糖尿病性便秘48例临床体会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
生大黄脐疗对COPD稳定期合并便秘患者的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论“调畅中焦”与中风病的防治
论中风病三期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