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应用壮医药线治疗湿疹

2018-03-22 11:38沈子涵杨宇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药线丘疹患处

沈子涵,杨宇峰,石 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随着社会发展、气候变化、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现代人的体质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过敏性疾病逐渐成为常见的疾病[1]。湿疹[2]作为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此病具有皮疹疹痒难忍、渗出倾向、多形损害、反复发作[3]、易成慢性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皮损表现特点,可以将本病分为3型,即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急性湿疹常出现丘疹、丘疤疹、糜烂等,也可伴有明显渗出倾向,亚急性湿疹多以丘疹、鳞屑、结痴为主要特征,慢性湿疹皮损部以肥厚、浸润、苔藓样变为主[4]。石岩教授,从事临床30余年,在治疗湿疹中,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擅长用壮医药线[5]治疗本病,此法是以特制药线进行点灸特定部位的一种传统灸治方法[6],系将苎麻线(一说老纺车线)浸泡于含有雄黄、细辛、川芎、人造麝香、沉香、檀香、麝香、龙涎香等贵重药材的药液制成药线,点燃后以梅花、莲花等形状灼灸于患者体表的某些特定穴位或部位,通过施术穴位的不同功效,以达到疏通、调节人体气血,去腐生肌,祛邪扶正,固本排毒,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具有操作简单,便于携带,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7]对皮肤疮疡类疾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文中对湿疹虽无确切论述,但明确指出了皮肤疮疡类疾病的病因病机[8]。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中“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指出心火过剩,浸淫肌肤而生疮疡。《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另一论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则指出了湿邪为患与脾的密切关系。到了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云:“夫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所以然者,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又如明代《证治准绳》所记载:“夫疥癣者,皆由脾经湿热及肺经风毒客于肌肤所致也”。晚清医家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道:“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而发病,总谓之伏邪。”每逢季节交替,伏邪易引动内出而伤表。同时,《外科大成·不分部位小疵》中道:“诸疮痛痒,皆属于火。风盛则痒,盖为风者,火之标也。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说明火热邪与风邪均为外科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综合来看,本病在内应询肺、脾、心[9],在外责之风、湿、热邪[10]。吾师认为,湿疹的病因病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

1.1 土虚木亢,湿热搏结 《医宗金鉴·血风疮》云:“浸淫疮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令人烦躁、口渴、瘙痒,日轻夜甚”,认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及荤腥动风之品,则易伤及中土之脾,脾虚则湿邪内生,脾属土,肝属木,土虚木亢则肝经生热,湿热搏结,阻滞气血,肌肤失养,《疡科心得集·辨诸疡总论》中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热相合,浸淫不休,溃败肌肤,而诸疮生矣”同样指出了湿疮的发病与脾湿的关系。

1.2 脾肾不足,外邪易袭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则后天失养,脏腑功能失调,《疡科心得集》提出:“湿毒疮此因脾胃亏损”“肾脏风者,属肾虚风邪乘于镰胫……久之脾胃虚弱者,用补中益气汤为主”,说明脾胃受损,脾肾不足是湿疮发病的一大成因。由于脾肾不足,腠理疏松,久居潮湿之所,感受外邪,内生湿热与外感风、热、湿邪相合,发于肌表导致肌肤红斑、丘疹、渗出,《外科证治全生集·痈疽辨痒歌》云:“初起作痒因风热,溃后脓沤或冒风,将敛作痒生新肉,痒若虫行气血充。”说明先天不足,脾肾失调是湿疹的主要病机之一。

1.3 病程日久,血虚风燥 湿疮日久,皮肤瘙痒,耗伤阴血,血虚则风燥之邪易侵,形成血虚风燥之象,以致肌肤甲错,苔藓样变等。正如《丹溪心法》所说:“诸痒为虚,血不荣于肌腠,所以痒也。”《秘传眼科龙木论》也提到:“风赤生于脾脏家,疮生面睑似朱砂”,指出颜面眼部的湿疮是由于脾经瘀热,血虚风燥所致。邹岳在《外科真诠》中记载:“无故掌心燥痒起皮……名掌心风,由脾胃有热,血燥生风,不能荣养肌肤而成。”说明皮损处燥痒干枯,起皮裂痛是由于脾胃二经有热同时伴有血虚风燥而发。

2 临床辨治

石岩教授认为,治疗本病首先要鼓舞正气,使腠理紧密可抵御风邪,所以扶正祛邪乃治病之根本。药线中多含辛香走窜之品,如雄黄、细辛、川芎、人造麝香、沉香、檀香、麝香、龙涎香等,辛可散寒,芳香化湿,火热之力可温肾助阳,而其中走窜之性又可通调气机,诸效合用以激发人体先后天之精气,从而达到强健脾肾,气血同调,扶正祛邪之目的。通过选穴的不同,壮医药线点灸法对临床各型湿疹均有确切的疗效。

2.1 辨证选穴

2.1.1 急性湿疹(土虚木亢、湿热蕴肤证) 此型发病快,病程短,身体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多呈对称分布,皮损疱疹处潮湿发红,强烈瘙痒伴灼热感,抓破易渗液流水,常伴有心烦易怒,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型以湿热为主,治疗应遵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原则,穴位常选用脾俞、太冲、大敦、行间、阳陵泉、大椎等。

2.1.2 亚急性湿疹(脾肾两虚、先天不足证) 此型发病较急性湿瘀稍缓且轻,皮损处潮红,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水疱轻度糜烂且较少,多伴有乏力,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舌淡胖,苔白腻,齿痕较重,脉濡弱[11]。此型因正虚,易感风寒湿等外邪,治疗应遵补脾益肾,利湿止痒原则,穴位常选用脾俞、神阙、阴陵泉、上髎、膏肓等。

2.1.3 慢性湿疹(血虚风躁证) 此型为湿疹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皮损多局限,色暗,患处皮肤粗糙肥厚,瘙痒剧烈难忍,常伴有口干,纳差,腹胀便干,舌淡,苔白,脉弦细或弦弱。此型湿邪蕴久成毒,阻滞气机,故治疗应遵祛风润燥,养血活血原则,穴位常选用三阴交、血海、地机、风池、风府等。

2.2 随症加减 3型均可配合少商、鱼际、列缺、足三里穴,2壮/穴。对于风邪较重的患者,加灸风门、列缺、肺俞穴;对于寒邪较重的患者,加灸关元、肾俞、命门、气海穴;对于湿邪较重的患者,加灸中脘、丰隆、复溜、水道穴。

2.3 部位施灸 根据“唯有痒疾取长子”原则,在患处优先选取最大最明显和最先发病的皮疹部位进行点灸,然后再点灸其他患处部位。在先发患处采用梅花形穴点灸,然后在患处边缘部位根据患处的大小取葵花形或莲花形穴围灸1圈。

2.4 操作方法 以施术者惯用手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大约1~2 cm的线头,用酒精灯点燃露出的药线一端,然后等待明火熄灭并静置1s左右,只留线头一点珠火。充分暴露选定的部位或穴位,将带有燃烧正旺的珠火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垂直点按在预先选好的部位或穴位上[12]。

2.5 注意事项 点灸处可有轻微灼热感或出现水泡,此属正常反应,应嘱患者避免抓破,且点灸处当天应避免接触生水[13]。点灸处的水泡如果破裂,用干棉球吸干泡液,保持干燥即可。施灸时应遵守“以轻(快)应轻,以重(慢)对重”的原则,即疾病程度较轻时,快速地将珠火按灭在患处即刻离开为轻;疾病程度较重时,扣压应缓慢且用力,使珠火得以较长时间(2 s以上)与患处接触为重。点灸前应注意“养火”,即在明火熄灭时,等待珠火燃到最旺时再进行点按,会在灸处留下白色药灰,此时药力最强,疗效最佳。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59岁,右侧颈肩部皮肤潮红、丘疹伴瘙痒1周。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肩颈部疹痒,搔抓后痒处起红斑、丘疹,破溃后少量渗液。发病以来,皮疹处疹痒剧烈,夜卧不安,纳可,二便可,舌尖红,苔黄腻,脉弦。中医诊断:湿疮(湿热蕴肤证);西医诊断:急性湿疹。予药线点灸治疗。先寻患处长子穴点灸,然后在患处局部取莲花型穴点灸,再取少商、鱼际、列缺、大椎、太冲、脾俞穴点灸,2壮/穴,1次/d,10 d为1疗程。治疗后皮损处丘疹、红斑渐消退,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渗出消失,无新发皮损,瘙痒减,继续点灸治疗,每3 d点灸1次,巩固1个月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4 结语

石岩教授认为,壮医药线点灸作为一种传统民族医学外治法,在临床治疗湿疹的应用上,具有简、便、廉、验、捷等优点,通过药线的火热之性和辛香走窜的药性对患处局部和穴位的点灸、刺激和渗透,一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患处组织的营养,增强皮肤的新陈代谢能力使患处去腐生肌;二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经络传导[14],直达病患,调节体内气道、谷道、水道,疏通龙路、火路气机[15],使一身气血疏通,增强正气,“火气已通,经脉乃行”,疾病自然痊愈。

猜你喜欢
药线丘疹患处
硼/氧化铜延期药线燃烧性能及延期性能研究
污水预处理PAC加药线失效原因分析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治斑秃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慢性咳嗽可否埋线治疗
鸡眼的中医外治方法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
解毒化湿汤治疗甘肃省庄浪县小儿特殊类型丘疹性荨麻疹10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