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社区养老护理研究

2018-03-22 11:38朱蓝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养老互联网+老年人

朱蓝玉,阎 琪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普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达到1.23亿左右[1]。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使得慢性病、空巢老人、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即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愈发突显。因此,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目标就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存在三种较普遍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根据这三种养老形式的不同,方式也有所差别。居家养老主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由老人的配偶、子女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社区养老主要由社区人员参与到养老中,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和以居家为主的服务;机构养老是指养老院或老年护理等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的机构[2]。这三种养老的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前我国实行的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就是由子女照料年迈的父母,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传统模式的养老已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养老的重心也由传统的居家养老逐渐转向社区养老的趋势发展。社区养老就为居家养老分担一部分,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影响,如今几乎独生子女占主流,外出学习、工作、留学的人数与日俱增,空巢老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据统计表明,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2亿,而空巢老人就已达到一半以上。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空巢老人将占9成[3]。这使得一些慢性病老人、半失能及失能老人无法独自居住而选择机构养老,但绝大部分的机构养老虽然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所需,但无法与子女同住导致情感方面无法得到满足。2012 年,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共同发布了“新二十四孝”,并将每周主动与父母电话聊天,耐心指导父母学习上网知识等网络化时代的远程交流内容列入其中[4]因此,网络支持现状下的即“互联网+”社区养老的发展倍受关注。

1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就是将各个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这种模式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有大量例证证明其可行性,同时也符合改善民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方针的。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将“互联网+”益民服务作为重点行动,提出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等社会保障新兴服务。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护理、康复、紧急呼叫等养老服务[5]。

2 “互联网+”发展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重的国家,并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养老服务需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互联网+”社区养老的新型模式应运而生。如今,老年人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如:医疗护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健康宣教等需求不断提高[6-7]。因此,有效的将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并相互渗透,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优质养老的服务,并且降低养老成本,使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8]。

“智能养老”的提出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全国各地相继进行探索与试验。厦门通过构建养老服务大数据库,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从而实现智能养老。乌镇建立“乌镇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将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实现智能养老新模式的探索[9]。

3 “互联网+”养老体系的探索

3.1 “互联网+”养老体系 “互联网+”养老的发展需要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因此在智能产品的研发和普及方面需要快速发展,鼓励老年人接受并使用智能化产品,如智能药盒、智能血糖仪等,并且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如紧急救助、精神慰藉、家政服务、法律维权等相关服务[10]。

“互联网+”养老的运行需要政府、社会、民间组织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参与。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为互联网养老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保障。积极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倡导企业在技术与资金方面提供适当支持,并发动各阶层群体,积极参与到智能化养老、助老的工作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很多学者提出了“智慧社区养老”的概念[11]。已有的成都市“外卖式”居家上门服务、苏州市“虚拟养老院”模式[12]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养老服务;“幸福9号”,通过大型老年乐园、居家养老服务店和老人网上商城三大平台,为2亿老人提供综合的养老服务平台,他们是探索网络支持现状下中国式养老的先行者。

3.2 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中还存在着社区养老工作专职人员不足[13]。专业老年护理人才严重缺乏,现阶段提供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承担,服务的质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14]。国外的相关养老机构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与国内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对老年护理人员要按照其背景、执业年限、执照的不同分为各个等级。在美国要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必须接受过培训并获得执业资格证书才可上岗[15]。所以我们需要在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能力等方面有所要求,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老年护理专业,但尚处于开始的阶段。老年护理的相关教育比较落后,并且以中专、大专为主,缺少高层次老年护理的人才[16]。因此,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任重而道远。基于目前状况,我们一方面需要招录专业的护理人员,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一些失业人员,使其具备专业的护理能力方可上岗,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又使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3 有效的利用志愿者服务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一些志愿者服务,我们可以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预约服务APP,帮助照顾老年人,提供陪伴、照护、计算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心理援助等服务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20世纪80年代,埃德加·卡恩首次提出了时间银行模式,时间银行其实是一种志愿者服务,参加服务的人可以把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在自己需要服务的时候可以兑换同等时间的服务[17]。通过时间银行的模式参加到志愿服务当中不仅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3.4 制定护理保险制度 当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人数急剧增加,高昂的护理费用使得许多家庭无法承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我国亟待完成的任务。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北京正式发布《2017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大多数人希望通过购买专业护理服务的方式来履行子女对父母的照顾责任。调查显示,51.5%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年轻时就对自己的老年护理问题进行安排[18-19]。

4 小结

目前网络支持下的社区养老在我国还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地区开展智能养老试点工作,如智能化老年公寓、智能化老年设配及仪器的使用、远程医疗等的开展都有利于发现和总结现存智能养老的不足,并且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无论什么样的养老模式都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互联网+”养老是我国养老现状和时代发展的产物。“互联网+”社区养老系统在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环境,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老有所为”“养有所愿”的氛围,不断刷新老年人的健康与幸福指数[20]。能更全面的、综合的、便捷的为老年人提供与时俱进的优质老年护理服务,使老年人可以有尊严、高质量的安享晚年。老年健康产业及网络支持下的养老服务的发展也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猜你喜欢
养老互联网+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