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寂静”式教育

2018-03-23 03:36查成柯
中学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集体性脊梁淡化

查成柯

笔尖落在纸面上,随着清晰而急促的春蚕食叶声,点横撇捺竖钩的笔画便在纸上疾速地游走着。死一般的寂静犹如水银泄地般蔓延开来,弥漫教学楼,弥漫操场,弥漫整座校园。望着那一个个低垂的头,那一张张稚气的脸,那一弯弯紧锁的眉,没有谁知道这些孩子为何做不完那无穷无尽的作业,没有谁知道这些孩子承受着怎样巨大的精神压力,即便这些孩子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如此忙碌地追赶时间,他们不知道自己整天扎进作业堆里究竟为了什么。只有教室里立着一座座书山,课桌上挤着一杆杆断了又续的笔,课桌旁堆着一张张写了又撕的纸,承载着这场寂静中的悲哀。

鲁迅先生曾提出“立人”的思想,主张文学要改变人的精神和思想,达到独立而自由的境界。这与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然则部分现实是,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里,固定的思维僵化了人的行为。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说:“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他认为教育在使人认识世界的同时,不能忽略自我认识。如果不重视人格的修养,就会出现“重书本而轻实际,重分数而轻能力”的现象,违背了教育的本心。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寂静”式教育的出现。

孔子有“知者不惑”之说,这里的“知”不能仅仅理解为掌握知识,须有“自知”之意。然则人要先有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自知之明,有所发展,达到“不惑”的境界。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是被动接受教育的,这就磨灭了主观性,增长了惰性,甚至失去觉悟。《风波》中的七斤嫂、七斤等人,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于是奴性之劣根越扎越深,最终落得悲惨结局,这正是寂静式教育结果的鲜明写照。因此,教育需重自我认识,培养主观的力量,才能使人多元地发展,拥有活跃的思维、创新的识见,才不至于在寂静中灭亡。

当然,只论教育的自我性,忽略教育的集体性,也是不可取的。寂静式教育确是集体性的淡化。培根在 《论习惯与教育》一文中说:“天性中美德的繁殖是要仗着秩序井然,纪律良好的社会的。”他赞成共同联合的教育,认为“他人的陪伴可为我之援助,争胜之心使我受刺激,光荣使我得意”,这也正是集体教育的意义所在。若淡化了教育中的集体性,人格的修养便无从谈起。如梁启超说的“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教育不应使人脱离集体去思考,而应以集体的形式将个体之间联系起来,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人格得到充分的完善。

诚然,中国式教育目前仍饱受诟病,但中国式教育与恶性竞争必然划等号吗?绝不可能。恶性竞争之所以“恶”,是因为它压抑了人之善,助长了人之恶。纵观中国教育,我们向来不乏为理想而拼搏者,不乏为真理而献身者,他们追求“博闻”、“益智”的同时,尤重“笃行”、“明辨”,他们力主学问与识见俱增、视野与境界齐升,此乃中国教育的真脊梁。

因为有“寂静”式教育的现象,我们呼唤新教育的真脊梁。然则路曼曼其修远兮,诚望教育主管部门放眼看世界,倾听时代足音,咨诹善道,科学决策,力推教育早日回归正轨。

猜你喜欢
集体性脊梁淡化
党是民族的脊梁
脊梁
我们的脊梁
表演式落实、集体性沉默 “失真干部”的六种表现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