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础强动能 向贫困发起总攻

2018-03-25 06:16张周虎
当代贵州 2018年42期
关键词:水城县着力攻坚

文_张周虎

为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奔小康,水城县立足深度贫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机制,打响了向贫困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大决战”。

受区位、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约,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欠账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目前仍有贫困人口3.25万户11.66万人,未出列贫困村107个,深度贫困村70个,贫困发生率17.3%,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为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奔小康,水城县立足深度贫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机制,打响了向贫困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大决战”。

压力层层传导确保责任到位

水城县积极探索采取县乡村“三级”管理、“三级”发力、“三级”攻坚的办法,建立健全压力全员覆盖、任务全员分解、责任全员落实的责任体系,全面构建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格局。

着力强化县级统筹推动的责任。明确县级统筹谋划、统筹指导、统筹调度、统筹推进的职责,要求所有挂帮乡镇的县级领导实行责任捆绑,每个月至少在所挂帮乡镇蹲点开展工作6天以上,各轮战帮扶部门主要领导每个月至少在乡镇蹲点开展工作10天。

着力强化各乡镇主抓主推的责任。让乡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当“主角”、尽“主责”、抓“主业”,实行各乡镇副科级干部全部下沉到村、包保到村、责任到村、工作到村,不折不扣地抓好各级脱贫攻坚政策的落细落实。

强化村支“两委”具体落实的责任。坚持以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为载体,按照定职责、定任务、定考核、定奖惩、定报酬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村级攻坚目标任务,督促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认真履职,积极做好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摸清底数、搞准信息、落实政策等各项工作职责。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水城县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全产业链”要求,紧盯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多个产业实现“立体式”“叠加式”的覆盖。

坚持“四个结合”抓生产。积极探索林上林下结合、山上山下结合、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构建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茶叶、猕猴桃、刺梨、精品水果等长线产业105万亩;发展烤烟、食用菌、马铃薯、蔬菜等短平快的短线产业42.38万亩。

坚持“内强外引”抓加工。在内强方面,积极探索工业与农业联合、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等方式,在水城经开区建成生猪屠宰项目、桃花鸡屠宰项目各1个,与红桥新区联合建成城市中央厨房1个,建成3个冷链物流园,全县冷库规模达18500吨。在外引方面,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引进云南姜来无忧小黄姜加工项目,预计投资1.1亿元建设年加工20万吨的加工厂1个;引进重庆冰点集团,投资1.5亿元在水城经开区建设年加工12万吨刺梨鲜果饮品项目,解决24万亩刺梨的加工问题。

坚持“线上线下”抓销售。线下全力推动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农企对接,推进特色农产品进食堂、进超市、进商场、进企业,同时抢抓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水城的机遇,在大连市中山区和贵阳市白云区设立了水城农产品销售专柜。线上加强与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建成“水城县电商服务中心”,发展电商网点830个。

水城县建立健全易地搬迁安居服务、就医服务、就业服务、就学服务、社区服务“全服务链条”,让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图为水城县龙场茶叶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俯瞰。(聂康 / 摄)

易地扶贫搬迁配套服务跟进

水城县按照省委“六个坚持”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居服务、就医服务、就业服务、就学服务、社区服务“全服务链条”,让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着力强化安居服务。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市拓展、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结合起来,“十三五”期间共实施安置点24个,搬迁规模14178户60841人,在野玉海景区成功打造了海坪“千户彝寨”,在龙场茶叶园区成功打造了“千户白族小镇”。

着力强化就医服务。依托县级人民医院资源,整合、新建医疗服务机构14个,实现搬迁群众医疗服务全覆盖,千方百计为搬迁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远等问题。

着力强化就业服务。按照“一户一就业”的要求,因地制宜布局好搬迁点的产业,设置保洁员、治安员、服务员、产业工人等各类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全县共流转盘活原居住地耕地4328.01亩,组织培训1415人(次),落实搬迁群众就业6981人。

着力强化就学服务。对红桥搬迁点、双水搬迁点、水城经开区搬迁点、以朵搬迁点、百车河搬迁点原有学校进行整合,实现搬迁儿童就近就学;在龙场茶叶园区搬迁点、海坪“千户彝寨”搬迁点、米箩农业园区搬迁点新建了16所幼儿园、小学、初中,解决搬迁群众就学难题。

着力强化社区服务。按照建设活力社区、和谐社区的要求,以搬迁点为单位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为搬迁群众免费提供各类服务。目前,全县各搬迁点共建立社区13个、党组织11个、老年活动中心2个、文化广场24,建成便民服务超市4个。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

水城县按照2018年年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的要求,采取专班专抓、专班推进、专班督促的方式,加快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安全饮水方面,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小一型小二型水库22个、小山塘101个,同步启动25个乡镇的安全饮水管网建设,年底基本解决40.7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启动、分年度落实的办法,今年实施“组组通”硬化路3001公里,年底可基本完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坚持一手抓群众生活习惯的改变,一手抓村寨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以改厨、改灶、改厕,庭院硬化、房屋靓化、环境美化为重点的“三改三化”工程。

社会各方联动增强保障能力

水城县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全方位织牢脱贫攻坚的“综合保障网”,确保到今年年底各项保障措施基本达到标准。

着力强化教育保障。今年以来共资助贫困学生34703人(次),资助资金3833.795万元;拨付营养改善计划资金3181.37万元,惠及学生92233人。

着力强化医疗保障。今年以来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40.6万人(次),产生医疗总费用11923.53万元,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补偿11540.59万元。

着力强化住房保障。今年农村危房改造的2802户目标任务已全部开工,目前已竣工2258户,竣工率达80.59%。

着力强化社会保障。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健全完善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各类保障政策覆盖面,目前共落实低保贫困群众兜底保障15659户34332人。

猜你喜欢
水城县着力攻坚
纳米比亚着力发展农业灌溉
着力谱写侨务新篇章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四个着力”让人大履职更出彩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2016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