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降成本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18-03-26 20:37钱金泉
财政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政策成本政府

钱金泉 徐 玉

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3月,苏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同时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实施近两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累计降低企业负担超过700亿元。为进一步了解降成本政策在企业的落实情况,近期苏州市财政局组织相关人员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实地了解降成本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情况,收集企业对政府降成本工作的建议。本文全面总结了降成本工作实施以来的主要措施和成效,分析了当前企业发展中成本负担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构成

以一般制造业企业为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出产成品或者半成品,就必须消耗一定的原材料、资金、人力等资源,这些消耗的资源用货币来计价,就表现为企业的成本。不同企业因外部环境、生产工艺、管理能力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类型的企业,成本差别也非常大。但构成企业成本的主要项目,大致相同。从外部因素可以影响的企业成本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税费成本

企业开工生产,就需要照章纳税。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这些都是企业须依法缴纳的税种。根据主要税种的缴纳情况,还有计算缴纳的附加费。同时,企业还要承担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费的负担。工会经费虽然不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范畴,目前苏州地区工会经费的收缴,由总工会委托地税部门代征,企业按年度工资总额2%的比例计算,60%上缴总工会。企业的税费负担,通常是构成企业负担的主体部分。

(二)用工成本

因企业人员雇佣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工资、奖金、社保费用等支出。从调查情况看,在降成本过程中,企业对“五险一金”的反映比较强烈,目前苏州执行的标准是养老保险企业19%,个人8%;医疗保险企业8%,个人2%;生育保险企业0.5%,个人0;工伤保险实行差别化费率,一至八类行业执行0.2%~1.9%;失业保险企业0.5%,个人0.5%;住房公积金企业和职工各8%~12%。

(三)能耗成本

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水、电、天然气、燃油、热力等能源成本。这类能源具有相对垄断性,价格通常由政府制定指导价。

(四)融资成本

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通常都需要借入一定资金维持生产,为借入资金所支付的利息及相关费用,就是企业的融资成本。

(五)制度性交易成本

通常是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同政府部门交往所付出的成本。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企业遵循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其中包括政府部门收取的税费和基金。从狭义上讲,是指企业因政府相关部门职能外延或转移而支付的隐性成本,不包括政府明文规定收取的税费和基金。通常企业所指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都是狭义上的,企业正常税费负担之外的,如行政审批中所花费的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企业在环保、安监、消防、强制检测等方面花费的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成本,如因没有及时关注政府政策,企业无法享受应该享受的优惠政策。①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调研组,关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降低企业成本深度调研与对策建议。《财政科学》2016年第8期第11页。

二、苏州市推进降成本工作的主要做法

2016年3月,苏州市政府出台《苏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年)》(苏府〔2016〕35号),提出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降低企业信用成本、降低企业用电(用地、物流)成本、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优化行政综合服务七个方面23条措施,打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的“组合拳”。

根据行动计划的要求,苏州市财政局作为全市降成本工作牵头部门,按年度制定苏州市降成本工作实施方案,将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分解到相关责任部门,并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督查。据统计,2016年全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约330亿元,2017年同口径数据预计480亿元左右。

三、降成本政策在企业的落地情况

(一)企业普遍知晓政府的降成本政策

从我们走访的企业来看,企业对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普遍知晓,对苏州市出台的降成本政策也比较了解。对各级政府出台的降成本方面的政策文件,大部分企业对文件内容都比较熟悉,部分企业也拿到了相关政策文件。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基层财政部门,都进行了广泛的政策宣传,部分地区还组织企业进行专题政策解读,相关政策传达比较深入。

(二)减税降费减负感受比较明显

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特别是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后,企业普遍获得了减税,尤其是餐饮、宾馆等生活性服务行业,减税效果非常明显。如太仓市娄东宾馆,2016年营改增当年减轻企业负担70余万元,与同期营业税相比,营改增后税收负担下降30%之多;苏州新城花园酒店每年营改增红利大概200万元左右,减税效果非常明显。同时,在固定资产抵扣、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方面,企业普遍有较强的感受。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方面,在国家几轮取消或调整之后,加上苏州地方的减负清费政策,现在苏州地区企业在费的负担方面已经很轻了,比较起来,企业普遍感受比较满意。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感受明显

苏州市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改革。逐步减少项目前置审批,很多项目由审批制改成备案制,利用事中事后监管取代前置的要求,启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压缩项目审批时限。先后完成“三证合一”和“先照后证”登记工作,通过“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简化企业申报流程,缩短办事时间。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规则统一、过程透明、管理专业的集中交易平台,实现公共资源集中交易。成立行政审批局,探索“不见面”审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除了法律法规确定由设区市审批或许可的事项外,其他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全部下放到区县一级,减少企业跑路时间。企业普遍反映,现在去政府部门办证、办事服务效率明显提高,更便捷,态度也更好了。

(四)融资环境获得较大改善

从调研的情况看,规模以上企业,融资情况普遍较好,基本能够通过银行融资满足日常资金需求,融资成本大多为基准利率,个别企业上浮5%~10%。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面,得益于苏州实施的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计划,苏州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了质的改善。苏州市搭建的苏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银企对接提供了高效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效明显。2015年底到2017年9月末,平台注册企业累计13270家,发布需求23107项,金额2373.11亿元,共为6400多家企业解决2040.79亿元融资。平台解决的融资需求中,1400多家企业获得了约96.7亿元“首贷”资金;800多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合计362亿元。信用保证基金运行良好,“信保贷”发展较快,累计2070家企业获得“信保贷”授信83.35亿元。

四、当前企业反映成本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多数企业感觉税收和用工成本偏重

目前,我国的税收以流转税为主,纳税主体是企业,90%以上的税收来源于企业。流转税最大的特点是企业无论是否盈利,只要“开门营业”就要缴纳流转税。这种税制结构直接造成企业深感税收负担重。从调研企业来看,企业税收成本占企业年度主营业务成本20%以上,用工成本占30%以上,普遍反映缴纳的税收、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比例较高,负担较重。

企业对重复征税问题反映强烈。一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有企业反映投资者从企业获得股利、红息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企业税后利润,已经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又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虽然属于两个不同性质的收入来源,但很多企业认为同一笔收入缴了两次税。而且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较高,很多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对企业高管、高技能人才都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使得激励作用被削弱。二是对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重复计征问题反映比较突出。认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计算方法不科学。现阶段,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包括房屋和土地的价值合计,企业出资取得的土地,不仅每年要缴纳土地使用税,同时每年还要纳入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导致重复征税。例如张家港富瑞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制造业企业普遍占地较大,在前几年行情比较好的时候,扩张比较快,上马了多条新生产线,新购买了不少土地,建设了大量新厂房。目前整个行业效益下滑,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厂房闲置,而企业2016年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就高达2000多万元。苏州新城花园酒店反映,企业每季度房产税在80万元左右,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企业来说是一笔比较大的负担。

企业用工成本近年直线上涨。近年来,苏州地区企业普遍感到招人难,尤其是技术工人短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每年都会阶段性出现“用工荒”,而“用工荒”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力成本上涨和人员流动频繁。酒店服务、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流动性非常大,最高达到30%左右,又加剧了企业用工负担。太仓捷赛机械反映,公司技术工人短缺,市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招人非常困难。同时,用工成本每年都在增加,“五险一金”比例相对还是较高,社保费用每年都在上涨,单个员工每年社保费用人均超过8000元。

(二)有些负担企业感到不理解

江苏沙钢集团表示,企业利用炼钢的工业废气自发电,属于废气循环利用,是企业在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但企业仍要缴纳“水利建设基金”和“可再生资源发展基金”,每年增加企业负担约5000万元,认为此项费用收费不太合理。企业自备码头,由企业自己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但进出货物仍要缴纳码头建设费(钢材出口5.6元/吨,内贸4元/吨),这给主要商品是大宗货物的钢铁企业造成沉重负担。

残保金的征收标准不太合理。根据财税〔2015〕72号文件的规定,从2015年10月1日起,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上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到达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和本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之积计算缴纳。很多企业认为这个认定方式不太合理,如新城花园酒店每年残保金在26万元左右,对一个五星级酒店来说,又没有适合安排残疾人的岗位,认为不应按照这个方式征收,可以通过正向激励,对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补贴以激励企业增加残疾人就业。

工会会费虽然不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但目前的征收方式是委托地税部门代征。在企业看来,只要是政府部门征收的,都是政府的收费。企业少的每年几万元,多的每年几十万元。调研中很多企业表示,每年都要缴纳不少的工会会费,但从来没有享受相应的工会服务和参加工会文娱活动,对这笔钱的缴纳也很不理解。

中介服务收费增长较快。国家环保政策收紧后,各级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企业环境治理相关费用增长较快。昆山佰奥智能公司反映,现在政府对企业服务规范了很多,但相应的管理要求也提高,企业的安评、环评、验收等中介服务费都在快速上涨。有的中介机构数量较少,竞争不充分,处于垄断地位,收取较高的服务费,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三)税收征管服务细节还需要优化和完善

有企业反映,在税收征管过程中,由于征管系统的缺陷,系统计算方法错误产生的纳税疑点,税务部门只要发现疑点,就发回企业要求自查、解释。2017年至今,企业就收到税务部门发来的40多个疑点,大部分与以前年度相同的问题,企业在以前年度已经进行了解释,再上报就属于重复解释,造成企业资源浪费。江苏海晨物流反映,根据国家规定,仓储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可以减半征收,但该公司购入的是工业厂房,但实际用途是仓库,就没有办法享受到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希望税务部门能按照实际用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苏州得尔达物流公司反映,当前公司在报税过程中,因物流企业涉及货代、报关、运输等不同业务,不同的计征办法很是繁琐,很多业务范围界定不明确,也增大了纳税风险。希望税务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对类似的业务出台操作指南,让企业纳税申报的时候心中有底。

(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

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都地处开发区内,这些区域一般远离商贸中心,生活服务设施、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布不均,对企业人才引进造成不利影响。如苏州易德龙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公司位于相城经济开发区,但方圆几公里内没有学校和医院,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非常紧缺,对公司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员工队伍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公司管理层以上人员,收入较高的群体,基本都落户在园区或者新区,企业为此每天安排多班通勤车来往园区和相城区,每年班车费用也是较大负担。

(五)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孤岛”降低服务效率

现阶段,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仍然比较低,企业在向政府部门报送信息过程中,相同信息经常要多头提交,加大企业的工作量。如企业向政府申报扶持项目,相关的扶持政策分布在不同职能部门。有的企业反映,在向政府申报项目过程中,同样的信息要向发改、经信、科技、统计等多部门报送,重复工作量大,没有实质性意义,企业在主观上也产生倦怠感。另外,在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信息发布、咨询方面,各级政府不同部门的优惠政策,还处在单兵作战阶段,没有统一的发布渠道,由于部分企业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优惠政策不知晓,更无法享受相关政策。

(六)政府支持政策须进一步细化,实行分类指导

国家补贴政策要精准和细化。如国家近年来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有企业表示,在智能制造补贴政策方面,建设智能车间有扶持政策,但建设智能仓库却没有,但两者的“技改”性质基本相同。也有企业反映,国家扶持政策要公平公正,要精准对接产业政策,把补贴真正补给符合地区产业政策、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需要扶持的产业,国家补贴政策要及时退出,以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核心产品定价。

土地供应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很多企业表示,公司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对土地的需求强烈。由于地方政府土地指标的限制,很难及时拿到国家批准的土地,需要排队等地,很多企业生产扩大,只能依靠租赁厂房,且租赁的厂房比较分散,不仅费用高,而且不利于管理,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高端人才的竞争力偏弱。人才引进配套服务相对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引进方面,政府的扶持政策力度还不够。如苏州同程旅游反映,企业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各项业务出现爆发式增长,相应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也增加,当前的人才政策很难满足。如对企业新涉及的航空产业,在专业人才引进过程中,苏州的人才吸引力普遍低于上海、深圳,希望政府能营造更加浓厚的爱惜人才氛围。

(七)投资项目审批的部分环节还需要攻坚克难

这类问题主要反映在工程建设的报批过程中,通常都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项目,需要多部门协调推进。昆山三景科技反映,企业来昆山经营多年,因土地原因一直没有自己的厂房,前两年企业好不容易获得一块土地,但因拆迁没有完全到位,厂房一直无法开工。同时,获取的土地上存有很多水杉树,水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只有园林绿化部门才有权力移栽。但企业找到园林绿化部门时,园林绿化部门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移栽地点,导致此项工作一直耽搁。企业多次往返规划、住建、园林等部门,始终难以协调一致,企业厂房无法按时开工,也导致上缴国土部门的履约保证金也无法退还。此类问题,既耽误了企业厂房建设的正常进度,也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还让企业对政府部门的服务产生不满情绪。

(八)国家收费取消后演变为垄断企业收费,企业负担并没有减轻

突出表现为港口领域。有企业反映,国家部委取消港口建设基金后,港口集团成立了相关服务公司,以服务费的形式向出口企业收取服务费用。表面上是企业接受服务才付费,但如果企业不与港口签订服务合同,企业货物出港则不顺利。因此,企业为了货物顺利出港,即使内心不愿意,一般也都会与港口签订服务合同。

(九)部分行业协会利用主管部门影响力,收取会费,名为自愿,但实质不是,增加企业负担

尽管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脱钩,但不可否认,他们与原主管部门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与原主管部门的历史渊源,他们在行业信息发布、业务培训等方面有先天的优势。行业协会每年都会收取一定的会费,少的几千,多则几万,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对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因其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入会与否对他们影响不大,但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如果不参加协会,对行业信息获取、业务培训都会产生影响,存在名义自愿,实则不得不参加的情况。

五、地方政府降成本工作原则和方向

(一)厘清中央职权和地方职责权限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降成本工作过程中,许多工作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形成同频共振。在当前条件下,税费调整的职权在中央(小部分在省级政府),税收政策、收费政策、水电油气价格的确定,权力属于中央和省里,这方面政策的实施,中央及省级政府有更大的权力。从地级市及以下地方政府来说,在税费方面能用的政策极为有限,只能在中央既定的政策框架内,执行好政策的同时,从地方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等方面入手,提升降成本政策的成效。

(二)界定政府职能和企业主体责任

降成本不能仅成为政府单方面的行为,更多还要发挥企业的作用。从企业成本构成角度来看,企业的税费、水电油气价格、最低工资标准属于政府管理职能范围,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政府的行政手段可以影响企业这些成本的高低。而企业的原材料价格、生产设备引进和改造,工人工资、人才引进成本、房地产价格,这些都是由市场决定,只能由企业自身想办法解决,这些成本需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来控制。

(三)要兼顾当前利益和地方长远发展

给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当前最主要的措施是减税、取消或减免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社保缴费比例,这些政策企业感受最直接,非常受企业欢迎。但是,这些政策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一味降低税收和社保费用,势必对地方财政和社保体系造成影响,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降成本政策不能盯着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地方长远的发展。

(四)完善普惠机制和地方产业政策

当前的降成本政策,基本实行普惠的办法,减税降费的各项政策,只要是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充分考虑了政策覆盖的全面性。但是,降成本政策需要考虑结构性问题,从地方政策来说,每个地方产业政策的侧重点都不同。所以,地方的降成本政策,还要考虑充分与地方产业政策相结合,多研究出台能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的降成本政策,制定既灵活有效又特色鲜明的降成本工作举措。这样的政策,对地方来说,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完善降成本措施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国家应加快构建降成本政策的长效机制

根据税收法定原则,涉及税收方面的一切权限属于中央。当前的降成本政策,有的属于长期政策,也有部分属于短期政策,特别是在释放企业现金红利、提升企业减负感受的政策方面,大部分属于临时措施。降成本政策实施已经两年,企业更多习惯以年度成本负担情况来比较,很多政策的作用已经无法直接体现,相关减税降费政策的边际效应已经出现递减。现阶段,降成本更需要一个长效机制。如在税收政策方面,营改增已经全面推开,我们呼吁中央应该建立税收调控的长效机制,如加快税率合并,减少征收累进级次,减少临时性减免政策。实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更好地体现高收入多贡献的原则,消除目前存在的“逆调节”现象,提高个人所得税公平性。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一体化改革,消除重复征税。

(二)严格执行好中央、省的减税降费政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消地方收费,降低企业税费成本

欧美等发达国家,税收通常以所得税为主,且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企业自身直接缴纳的税收比较低,且只有在盈利的情况下才纳税,企业对税收负担的感受没有我国这么强烈。我们要通过严格依法治税、简化程序和项目,减轻企业的高税负感受。财税部门要加大税费减负政策的宣传,让企业全面知晓,提供优质服务,降低企业办税成本。

积极对上呼吁适时取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当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总体征收规模不大,2016年苏州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总收入3.42亿元,取消对政府的收入影响不大。同时还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感受,化解征缴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对上争取适度降低工会会费征收比例。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工会组织机构及工会组织相关服务不健全,对这类企业,可以适当降低收费比例,完善工会服务,减少这类企业对工会经费的怨言和反感。

(三)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帮助降低用工成本

加大政策扶持和企业技改投入力度。大力推进自动化、智能化车间,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在公司产品产量增加的情况下,能少增加或不增加生产线用工数量,压缩人工成本。关于加快智能装备的运用,有的企业也提出,希望政府能降低门槛,对使用智能装备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劳动力培训机制,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依托人力资源部门的培训体系,可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结合本地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工种的需求情况,着力培训适应本地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同时,积极发挥人才桥梁作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为企业人才招聘、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避免中介机构利用“用工荒”恶意炒作,加大对中介的管理,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信息要透明,对破坏市场秩序的中介机构,要出重拳进行整顿和打击,逐步有序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四)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取消制约经济发展、束缚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的行政审批事项,更好地向市场、社会放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权力的下放,将能够下放的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区县一级,赋予县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减少审批的层次和时间。

探索搭建专门的政府扶持政策发布平台,减少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政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将优惠政策最快最广泛传达给企业。当前,苏州工业园区的做法就是非常好的创新实践,通过把各部委办局对企业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统一集中到企业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企业只要到企业服务中心一个地方,所有的涉企政策和资金全部都能了解,可以在中心接受咨询、申报、进度查询、结果公示等全过程服务,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因此,这种做法非常有借鉴意义,是政府与企业高效对接的重要通道。同时,积极打破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加大数据在各部门间的共联共享,实现一次报送、全体享用,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对中介服务收费监管。要严控中介机构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特别是对强制评估事项原来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执行的,简政放权后交由社会中介机构办理的,这类中介相对数量并不太多,具有相对垄断性,同时又缺少专门的法规,国家对中介服务监管力度不够。对这类中介的服务,政府部门要加大培育力度,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要密切关注其收费情况,可以对其收费实行目录制管理,根据成本规制情况,合理制定收费指导线,明确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定期对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进行清理,打破中介服务的垄断。另外,要加快推进社会团体与行政部门脱钩,禁止其利用行政资源向企业收费。

(五)降成本政策要因地制宜,体现本区域发展特点

当前,制约苏州企业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因素:一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需要;三是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

一方面,企业要广开视野,到更广的范围内招才引智,给予优厚的条件待遇,打造好发挥人才作用的工作平台。在政府层面,对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完善和强化扶持政策,减轻企业引才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如在教育、医疗、社保、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加快建设的步伐,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资源,让引进的人才有一个舒适的外部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有安家落户、扎根本土的信心。

创新土地供给制度。建立灵活的土地出让方式,在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前提下,灵活确定工业用地的出让年限,鼓励先租后让、短期出让等用地方式,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在土地供应方面,要体现对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发挥好工业企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管理平台作用,完善评价办法,对有核心技术、产品适销对路、亩均税收高的企业,应该优先供地,并将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逐步淘汰,盘活的存量用地优先满足企业的需求。

(六)强化财政补贴政策的效率和作用

整合并改革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模式。积极推动投入方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资金进行整合,改变专项资金安排零散的状况,让有限的财政资金,能产出更高的效率。逐步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财政扶持体系,体现效率优先、灵活高效的特点。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对绩效水平不高的资金逐步减少或取消。调整财政扶持方向,牢牢把握保基本兜底线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对外溢性、公益性、公共平台及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筑牢发展的根基,提升发展的水平。

(七)加快财政金融互动与融合,不断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加大投入和引导,完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加大股权融资,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着力破解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主个人征信平台,并对接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企业征信系统。规范担保收费和行为,全面梳理政策性担保业务流程及收费项目,强化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清理不合理的反担保要求。

(八)提升政府法治水平,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调研中,很多企业家表示,相对当前企业降成本的各项成效来说,更希望政府有好的法治和规范,让市场更加有效。“大家容易大家难”,政府的各个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更好地保护企业家权益,创造更好、更公平的环境,让企业在更好的环境中参与竞争。如在政府公益项目招标中,设定标准和参数即可,让国企、民企、外企同等参与竞争,而不是通过设定厂家、品牌、企业性质,把民营企业排除在外,内外待遇差别化。希望政府的政策不仅要透明、规范和法治,还要有稳定的预期。能建立一个长期稳定机制,让政策更规范、透明,让企业家知道什么鼓励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这样企业也有信心建立长期发展战略,一年接着一年干。

结语:做好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工作,要坚持“减负、解难、放活”的原则,聚焦企业成本关键环节,有效为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增效益。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的重要负担还是税收和人力成本。在今后的工作中,总体税负在参照国际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同时,应考虑财政收支的平衡性,政府部门应在减负降本和技改政策方面再加大一些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实现持续良性发展。当然,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自身,是高远的战略规划和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和核心技术。靠政府的支持是无法让企业真正存活的。同时,财政资金也是有限的,只能起到雪中送炭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制造更好的产品和提供更好的服务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猜你喜欢
政策成本政府
政策
政策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助企政策
政策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