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依赖关系*
——基于TiVA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8-03-28 11:27蒋昭乙
现代经济探讨 2018年1期
关键词:附加值金砖贡献率

蒋昭乙

一、 引 言

自2001年吉姆·奥尼尔第一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以来,2010年12月四国同意南非加入,最终形成金砖五国。近年来,金砖国家不断推动内部的合作发展,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总体来看成果显著。据IMF统计,近10年来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在不断攀升,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由十年前的12%攀升至2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金砖五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比例达4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知名国际金融机构中有了更多的发言权。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会见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外方代表团团长中提出“三个超越”,精辟地指出了金砖合作的优势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习总书记提到的其中一个“超越”是:“超越了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实践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协作共赢。金砖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不同,这为金砖国家互相之间开展经贸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等金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较多地得益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上升的最终需求拉动,我们暂时称之为“外部依赖”(Park,2011),与金砖国家自身需求的拉动(称之为“内部依赖”)相比,两者之间差距如何,发展趋势如何,或者说金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依赖关系是什么情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齐玮(2007)和万广华等(2008)从中国与印度之间经贸关系角度展开研究,辛仁杰等(2011)重点从经贸角度阐述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武敬云(2012)采用了贸易结合度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多种贸易指数分析了金砖五国的贸易往来情况,李爱军等(2007)、魏浩(2009)、金彪(2012)都从各自角度分析了金砖国家中的中巴外贸发展关系并做了趋势预测,欧阳峣等(2012)分析了中国与金砖国家外贸的“共享式”增长,周丹(2013)对2000-2010年金砖五国双边贸易成本弹性进行了测度,唐宜红(2017)利用HS6位码的货物贸易数据测算并比较了1995-2015年金砖国家制造业出口质量指数。但这些研究金砖国家外贸的文献使用的都是传统统计方式的贸易数据。姚海棠(2013)、蒲红霞等(2015)等采用了增加值贸易统计方式的数据,但是仅仅对服务贸易做了一般的竞争力分析,没有对金砖国家整体贸易从全球价值链的高度作一个研判。

目前很多文献采集的贸易数据都是使用传统统计方式得到的,但因为中间产品的存在,使得中间产品在很多国家间转移很多次,这就导致了传统统计方式很容易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使得国际分工中很多参与国家的分工情况和所获得的贸易收益被“误读”了(Koopman et al.,2010)。因此,要深入分析金砖国家各国与外部经济体的贸易往来关系,尤其在全球产业链演进背景下真正理解金砖国家的“外部依赖”问题,最好的研究方式就是采用“贸易附加值”(Trade in Value Added,TiVA)来测算和分析。而当前TiVA数据库是研究各国或地区在参与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创造的实际价值的最佳基础数据库,在研究和分析中使用其能更好地描述和刻画全球价值链(GVC)下的分工地位和贸易收益占比。因此,本文采用WTO-OECD最新发布的附加值贸易(TiVA)数据库来进行指标计算,研究对象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18个行业,数据期限从1995年到2011年,主要研究和分析金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形成的对区域内部与区域外部的依赖关系,分析金砖国家之间的外部依赖,并从“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两个层面展开,再借鉴Koopman(2010)创造的“后向关联度”和“最终需求贡献度”两个指标测算金砖国家间的经济依赖关系。

二、 理论基础

1.全球价值链(GVC)分解原理

1995年Krugman提出了全球价值链(GVC)的概念。全球价值链主要是指在各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过程中,各国分别按照各自比较优势在某一段或几段生产阶段从事生产活动,继而得到该生产环节的增加值收益。生产分割导致了GVC出现,国家间的频繁贸易正是GVC价值的实现形式。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间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最终产品贸易的影响,对于金砖国家也一样,这也导致了金砖国家贸易数据的“重复计算”。

按照Koopman et al.(2010)描述的全球价值链分解原理,一国总出口(EX)的附加值构成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一国最终产品对外出口中含有的国内创造的附加值(FDV);第二方面是一国中间产品对外出口中含有的国内创造的附加值,此外该部分中间产品被进口国国内需求所消耗(NDV);第三方面是一国中间产品对外出口中含有的国内创造的附加值,此外这部分中间产品被进口国加工生产后又出口至第三国(TDV);第四方面是一国中间产品对外出口中含有的国内创造的附加值,此外这部分中间产品被进口国加工生产后又出口回到本国(RDV);第五方面是国外创造的附加值(FV)。其中,第一、二、三方面是真正被他国利用的由本国创造的附加值,而第四方面经过几次转移通过跨国流转后又最后转至本国,被本国最终需求所吸纳。如图1所示。

图1总出口的GVC分解

注:根据Koopman et al.(2010)整理。

2.增加值贸易理论

根据增加值贸易的相关理论,某国某部门对外出口产品的增加值可以划分成国内创造的增加值和国外创造的增加值之和,而国内创造的增加值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国内部门直接的增加值、国内部门间接的增加值和进口中间品的国内增加值。出口产品中包含的国内部门直接增加值是指因本国出口增加导致的生产出口品的需求增加,国内部门提升产出以满足这种增加的需求,由此所创造的直接价值的增值。

根据世界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出口产品的国内部门直接增加值可以表示为:

EXDDCc=Vc·EXc

(1)

其中,EXDDCc表示国家c出口产品的国内部门直接增加值;Vc表示国家c的K×K维的国内增加值系数对角矩阵;EXc表示国家c的出口向量。

除了国内部门的直接增加值以外,还有国内其他部门为满足新增需求所创造的间接增加值,主要表示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所以国家c出口产品的国内部门间接增加值可以表示为:

EXIDCc=Vc(1-Ac)-1EXc-EXDDCc

(2)

其中,EXIDCc表示国家c的出口产品中所蕴含的国内部门的间接增加值;Ac表示国家c的投入产出系数矩阵,那么(1-Ac)-1代表国家c的里昂惕夫逆矩阵;Vc(1-Ac)-1EXc代表国家c的国内部门创造的总的国内增加值,主要是为了满足新增出口所衍生的需求,这个总的国内增加值减去国内部门创造的直接增加值,就可以得出国内部门创造的间接增加值。

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国内增加值即出口产品的构成中包含的进口中间产品,而这些进口中间产品含有本国所生产的国内增加值,所以进口中间品的国内增加值可以表示为:

EXRIMc=Vc·Bc,c·EXc-EXDDCc-EXIDCc

(3)

其中,EXRIMc代表在生产出口产品时候,从国外进口的中间产品中所含有的c国的国内增加值,假设全球有N个国家,每个国家生产K种产品,即表示有NK×NK维的里昂惕夫逆矩阵B=(1-Ac)-1;Bc,c是该逆矩阵里面的K×K维的对角分块矩阵,代表增加1个单位国家c的需求所必需的总产出。

出口产品的国外增加值表达式:

EXFVAc,a=μ·Va·Ba,c·diag(EXc,a)

(4)

其中,EXFVAc,a为1×K的行向量,表示国家c出口产品中含有的贸易伙伴国家a的增加值含量;μ为1×K的单位行向量;Va代表国家a的K×K维的国内增加值系数对角矩阵;Ba,c是里昂惕夫逆矩阵的K×K维对角分块矩阵,表示增加1个单位国家c的需求所必需的国家a的总产出;diag(EXc,a)是K×K维对角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是国家c对国家a的出口。

三、 分析框架与指标构建

1.分析框架

对于金砖国家相互关系的研究,文献着重于最终需求的分析,但是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兴起,中间产品的出现,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表达为最终需求,还展现至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中间品贸易中。按照前面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国家间贸易往来的载体更多体现在贸易附加值里面。因此,本文更多地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第一,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参与其中某段生产环节分工的国家,必然会进口上游生产环节国家生产的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都是附加了上游国家的生产附加值(即FV部分),这种由于生产需要而产生了上下游生产商之间的“依赖关系”,Pula et al.(2009)将其描述为国家之间在GVC垂直生产一体化的后向联系。从这种后向联系的角度看,下游购买上游国家生产的中间产品中附加值(FV)越高,就说明下游国家对上游国家的依赖度越大。

第二,同理,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生产链条中间的某国创造的出口附加值依赖于国外要购买这个最终产品(即FDV部分),抑或是附加在中间产品上被国外购买,并经过一次或数次转移而被国外消费(即NDV和TDV部分),这都表现为该国对最终消费的国家形成“最终需求依赖”。如果该国FDV、NDV和TDV部分被最终消费国消费越多,那么最终消费国对该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因为最终需求体现在该国的GDP中,因而该国对最终消费国依赖就越大。

本文在讨论金砖国家内部依赖和外部依赖时,将借鉴“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这两个概念,并将之内涵扩大。比如,如果金砖五国对金砖国家区域内的“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大于对金砖国家区域外的,那么金砖国家垂直生产网络中就会趋向形成经济一体化;反之,就会阻碍金砖国家经济一体化。

2.构建指标

本文主要是按照Koopman et al.(2010)的指标构建原理,同时借鉴刘重力等(2014)的指标构建实践,设计后向关联度和最终需求贡献率来描述“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这两种依赖关系。

(1) 后向关联度FV

假设在国际生产网络中存在i国,该国总出口中的国外附加值来自于数个国家或地区,那就将这些来源国的附加值表述为FV1,FV2,……。FVij代表i国出口中由j国创造并且转移至i国的产品附加值,主要是反映了在国际生产分工中i国(下游国家或地区)对j国(上游国家或地区)中间品(表现为附加值)的需求。这样下游国家或地区对上游国家或地区的后向关联度就表述为:FV=FVi/EX,该式代表下游国家或地区出口中来自上游国家或地区创造的附加值比重,间接衡量了上游国家或地区对下游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后向影响程度。后向关联度越大,说明下游国家或地区出口中来自于由上游国家或地区创造的附加值越多,上游国家或地区作为下游国家或地区主要上游供给者的地位越明显,也可以理解为下游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中对上游国家或地区的“上游依赖”度较大。

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区域内和区域外两个范畴描述和分析金砖五国的后向关联度,结合从国际权威数据库采集到的相应的出口数据计算和分析金砖国家在不同上游来源区域的后向关联度。假如金砖五国对区域外部的后向关联度大于其对区域内部的后向关联度,表明金砖五国在生产出口产品时购买了较多区域外部经济体创造的中间产品,从而对金砖区域外的产业链条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上游依赖”;反之,对区域外的产业链条不存在较大程度的“上游依赖”,这从侧面反映出金砖国家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2) 最终需求贡献率FD

按照图1的描述,一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出口产品不会全部被其他国家最终需求所消费,会有RDV部分经过数次贸易流转后再流转回该国,最终被该国全部消费,但存在FDV、NDV和TDV三部分国内附加值被标注为中间产品抑或最终产品出口至其他国家,最终被其他国家统计在最终需求中。

最终需求贡献率可以表述为:FD=DVFF/GDP。其中,DVFF指上游国家或地区(j国)最终需求中涵盖的由下游国家或地区(i国)创造的国内附加值,GDP指下游国家或地区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最终需求贡献率FD指上游国家或地区最终需求中涵盖的下游国家或地区国内附加值在下游国家或地区GDP中所占的比例,即下游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上游国家或地区最终需求的依赖度,抑或上游国家或地区最终需求对下游国家或地区GDP增长的贡献度。

最终需求贡献率实质上反映出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下游国家或地区对上游国家或地区真实的经济依赖度,而且上游国家或地区的最终需求贡献率越大,说明上游国家或地区的最终需求对下游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大。因而,在本文中,金砖国家各国之间的“最终需求依赖”若大于其与区域外部的“最终需求依赖”,则表明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存在较大的“外部依赖”,也就是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于其区域内部更多一些。

四、 基于TiVA数据库的分析

本部分主要借助于“后向关联度”和“国外最终需求贡献率”两个关键指标来分析和研究金砖国家区域的“上游依赖”和“最终需求依赖”。

1. “上游依赖”分析

本节整理和测算了金砖国家各国与金砖五国区域外以及金砖五国区域内部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后向关联度。通过对该指标的测算和分析,可以分别得到金砖国家对区域外部和区域内部的“上游依赖”关系。

(1) 金砖国家的外部依赖分析

表1列出了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金砖国家分别对其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后向关联度。其中,第一行显示的是附加值来源国家(或地区),第一列显示的是金砖国家各国出口国(地区)和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和EU15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地位较高和影响力较大,东亚地区是新兴经济体较为集中的地区,它们都与金砖国家存在紧密的经贸往来,因此列出了金砖国家各国对这些地区的后向关联度。

表1 金砖国家对欧美和东亚区域的后向关联度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可以发现,如果将欧洲(EU15)、美国和东亚地区分开来观察,金砖国家对东亚区域的上游依赖程度最高,其次是对欧洲(EU15)的上游依赖程度,最低的是对美国的上游依赖程度。当然由于地缘关系和产业链条紧密等原因,有的国家对东亚地区依赖较深,比如中国从1995年到2011年对东亚地区后向关联度由9.02%增加到41.06%;有的国家对欧洲地区依赖较深,比如俄罗斯从1995年到2011年对EU15后向关联度由0.41%增加到1.58%。如果将欧美视为一体,可以发现对东亚地区的依赖也不弱于欧美地区,以南非为例。南非从1995年到2011年对欧美的后向关联度由0.19%增加到0.22%,而同期对东亚地区的后向关联度由0.14%增加到0.29%。

1995-2011年,不管是美国和EU15,还是美国+EU15,金砖国家都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只不过由于地缘和产业链的关系,有的更依赖美国(比如中国),有的更依赖于EU15(比如俄罗斯)。数据分析同样表明,东亚区域作为金砖国家(除中国)主要的上游供给者,这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表明在全球生产分工网络中金砖国家与东亚地区国家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依赖关系。通过RIETI-TID 2015数据库,我们也可以印证上述数据的真实性。在贸易统计数据下金砖国家从美国进口的中间品比例从1995年14.86%下降到2015年9.13%,从EU15的进口从17.76%下降到14.75%,而从东亚区域内部的进口从45.39%上升到50.24%。

(2) 金砖国家的内部依赖分析

表2-表6主要展示的是不同时期(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的附加值来源国家(或地区)对金砖国家的后向关联度,第一列为各出口国(或地区)。本文区分了金砖国家区域内和区域外,区域外选取了美国、日本、EU15国和东亚地区。

首先,总体来看,金砖国家区域内的相互依赖度表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从表2-表6可以发现,金砖国家内部出现了分化,金砖国家内部对中国、印度和巴西的依赖度提升较为明显。1995-2011年,印度对中国的后向关联度由0.13%增加到0.65%,巴西对中国的后向关联度由0.19%增加到0.71%,南非对中国的后向关联度由0.17%增加到0.31%;同期,中国对印度的后向关联度由0.13%增加到2.03%,巴西对印度的后向关联度由0.19%增加到0.71%,南非对印度的后向关联度由0.12%增加到0.39%;中国对巴西的后向关联度由0.04%增加到0.81%,俄罗斯对巴西的后向关联度由0.06%增加到0.23%,印度对巴西的后向关联度由0.02%增加到0.32%。

表2 金砖国家区域内和区域外对中国的后向关联度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表3 金砖国家区域内和区域外对俄罗斯的后向关联度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表4 金砖国家区域内和区域外对印度的后向关联度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表5 金砖国家区域内和区域外对巴西的后向关联度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表6 金砖国家区域内和区域外对南非的后向关联度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其次,金砖国家内部也出现了依赖度逆转的现象。比如,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发展速度加快,金砖国家对其的后向关联度上升较快,其中中国最为明显。虽然2011年俄罗斯对中国的后向关联度(0.91%)较1995年(1.12%)有所下降,考虑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较快,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对中国的关联度高于2000年(0.81%)。而原先经济实力较强的俄罗斯随着近期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对其的后向关联度变化不大。比如,南非和印度对俄罗斯的后向关联度增长幅度不大。

最后,中国和印度正在逐渐向上游供给者地位迈进。一方面,从后向关联度指标可以发现:1995-2011年,印度对中国的后向关联度由0.13%增加到0.65%,巴西对中国的后向关联度由0.19%增加到0.71%,南非对中国的后向关联度由0.17%增加到0.31%,中国对印度的后向关联度由0.13%增加到2.03%,巴西对印度的后向关联度由0.19%增加到0.71%,南非对印度的后向关联度由0.12%增加到0.3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和印度正在不断巩固金砖国家区域内上游供给者的地位,在区域生产网络中与金砖国家区域其他经济体的上下游联系也进一步密切起来。另一方面,这也可以从中国的贸易数据得到证实:通过RIETI-TID 2015数据库,1990年金砖国家从中国和印度进口的中间品为16.69亿美元和4.39亿美元, 2000年上升为55.71亿美元和25.64亿美元,2015年上升为361.11亿美元和405.37亿美元。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根据RIETI-TID 2015数据库显示,整个金砖国家区域从中国和印度两国进口的中间产品数额,直到2015年还仅占金砖国家中间品进口的2.9%和3.3%,因此只能说两国向上游供给者地位迈进,而不是获得了上游供给者地位。

随着金砖国家合作的不断加深,金砖国家区域内部形成的相互依赖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金砖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2. “最终需求依赖”分析

依据前文所述的“最终需求贡献率”,根据TiVA数据库进行一定的整理和测算,得到了金砖国家各国对于区域内部和区域外部最终需求贡献率,如表7-表10所示。

表7 1995年金砖国家对内部和外部的最终需求贡献率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表8 2000年金砖国家对内部和外部的最终需求贡献率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表9 2005年金砖国家对内部和外部的最终需求贡献率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表10 2011年金砖国家对内部和外部的最终需求贡献率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OECD的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首先,从内部依赖角度看,金砖国家对中国的最终需求贡献率在显著提升。在金砖国家区域内,虽然除中国之外的金砖国家最终需求率也在上升,但与中国相比较,差距较大。一方面,从最终需求贡献率指标可以发现:1995年,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对中国的最终需求贡献率分别为0.56%、0.17%、0.06%和0.22%,而到了2011年,这些国家的对华最终需求贡献率分别达到2.53%、2.34%、1.27%和2.72%,2011年仅南非对印度的最终需求贡献率达到1.11%且还是同期最高数值(表10),可见金砖国家整体对中国的最终需求的依赖显著上升。另一方面,通过RIETI-TID 2015数据库也可以得到印证,1990-2015年,中国从金砖国家进口的所有产品数额占金砖国家出口所有产品数额的比例从1.67%增加到3.66%,而同期巴西从0.21%增加到1.21%,印度从0.59%增加到2.43%,俄罗斯从0.44%(1996年数据)增加到1.35%,南非从0.25%(2000年数据)增加到0.66%。

其次,从外部依赖看,金砖国家区域较多的外部需求主要来自于欧美国家,它们对于金砖国家的最终需求贡献率明显较区域内和世界其他国家要高得多,这充分表明了金砖国家区域存在较大程度的“外部依赖”。一方面,金砖各国对美国的最终需求贡献率的数值较为稳定,而对欧洲(EU15)的数值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通过RIETI-TID 2015数据库也可以发现,1990-2015年,美国和欧洲从金砖国家进口的所有产品数额占金砖国家出口所有产品数额的比例分别从17.4%和32.27%,变化到19.07%和18.39%。

再次,从外部依赖看,东亚区域对于金砖国家的最终需求贡献率总体显著上升,如果从各国来看,仅中国出现下降,另外四个国家出现上升趋势。东亚对中国最终需求贡献率从1995年的4.41%降至2011年的3.9%,而同期东亚对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的最终需求贡献率分别从2.39%、1.61%、1.04%和3.35%升至4.58%、4.22%、2.37%和4.59%。通过RIETI-TID 2015数据库也可以发现,1990-2015年,虽然东亚地区从金砖国家进口的所有产品数额占金砖国家出口所有产品数额的比例从40.1%降至31.59%,但这主要与中国所占比例较高有关系,剔除中国数据之后,可以发现另外四国的比例都是上升的。以巴西为例,东亚地区从巴西进口的所有产品数额占巴西出口所有产品数额的比例从19.52%上升至35.39%。

总体来看,这表明金砖国家所谓的“外部依赖”程度在下降,但并没有因此转移到“内部依赖”上。

五、 结 论

本文构建了两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第一,从金砖国家总体的“上游依赖”的测算和分析中可以发现,金砖国家对东亚区域的上游依赖程度大于对欧洲(EU15)的上游依赖程度,再大于对美国的上游依赖程度;如果将欧美视为一体,可以发现对东亚地区的依赖也不弱于对欧美地区。由于地缘和产业链的关系,有的国家更依赖美国(比如中国),有的国家更依赖于EU15(比如俄罗斯)。

第二,首先,总体来看,金砖国家区域内的相互依赖度表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但金砖国家内部出现了分化,金砖国家内部对中国、印度和巴西的依赖度提升较为明显。其次,金砖国家内部也出现了依赖度逆转的现象。最后,中国和印度正在逐渐向上游供给者地位迈进。

第三,首先从内部依赖角度看,金砖国家对中国的最终需求贡献率在显著提升。其次从外部依赖看,金砖国家区域较多的外部需求主要来自于欧美国家,它们对于金砖国家的最终需求贡献率明显较区域内和世界其他国家要高得多,这充分表明了金砖国家区域存在较大程度的“外部依赖”。再次从外部依赖看,东亚区域对于金砖国家的最终需求贡献率总体显著上升,如果从各国来看,仅中国出现下降,另外四个国家出现上升趋势。总体来看,这表明金砖国家区域所谓的“外部依赖”程度在下降,但并没有因此转移到“内部依赖”上,即便是中国对金砖国家的最终需求贡献率显著在上升,而且金砖国家之间在最终需求上的联系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这些结论表明金砖国家合作发展在稳步向前,但是对欧美上游供给者的依赖和最终需求的依赖虽然有所下降,不过仍旧占主导地位,而对于区域内部的上游供应者依赖程度关系到金砖国家生产网络逐渐成熟的一体化程度,是金砖国家合作发展的基础,这也说明金砖国家合作发展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Park, Yung Chul.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es Decoupling of East Asia-Myth or Reality?AsianDevelopmentBankWorkingPaper, 2016, No. 289.

2. Koopman, Robert, William Powers, Zhi Wang, and Shang-Jin Wei.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NBERWorkingPaper, 2010, No. 16426.

3. 习近平:《金砖合作的三个历史性“超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6月22日。

4. 金彪:《浅析中国和巴西多边框架内的合作:从联合国到金砖国家机制》,《拉丁美洲研究》2012年第2期。

5. 李爱军等:《中国与巴西的贸易互补性分析》,《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 刘志中:《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与中国话语权的提升》,《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5期。

7. 刘重力:《东亚区域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依赖关系》,《南开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猜你喜欢
附加值金砖贡献率
炼厂低附加值硫磺作改性沥青稳定剂的探索研究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附加值
附加值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窑里金砖的演绎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迎金砖会议
“金砖”褪色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