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2018-03-29 05:55
传媒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政信息教育

陈 鹏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6)

当前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正向多功能、数字化方向发展。新时代网民,尤其是大学生,介于信息体验需求大、新事物接收能力强等特点,一直处于社会潮流前端,互联网技术应用特征明显。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可充分抓住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产品等介质,拓展思政教育题材、内容、载体等,创建可行性高的网络思政教育路径,继而为现代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移动互联新媒体概念

移动通信、互联网的结合,衍生了大量新媒体,如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符合大众日常娱乐、信息体验等需求,因此人们利用新媒体的主动性也相对更强,最具代表性的为微博、微信等。其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资源海量

移动互联新媒体信息资源具备海量性、即时性,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获取输入关键词所得到的信息答案。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还可以得到关键词有关的延伸信息资源。

(二)信息模式个性化

新媒体信息通过拆分、压缩等所呈现出的聚众模式等特征相对明显。大众可将日常生活体验、心路历程等通过精炼语言信息分享到网上,此时新媒体信息可呈个性化展现。

(三)参与、互动性强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表达更加便捷,网民可在网络自主生产、发布、表达信息。如微博新媒体,可根据喜好自主筛选或搜索话题、关注对象等,通过互动交流,对学生行为思想、行为习惯的影响更加直接。

二、新媒体对高校生思想的利弊

处于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对移动互联新媒体带来的有利、不利影响更加重视。其在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信息体验的同时,也在左右学生的价值观、身心健康发展。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改革,创建全新教育路径,需全面了解学生接触新媒体的利弊影响。

(一)有利影响

首先,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对学生视野开阔、独立意识培养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传统的授课式教育,受教师专业水平因素影响,学生接触的知识有限,不能进行知识拓展,同时学习兴趣程度不高。接触移动互联技术,介于信息资源海量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关键词输入搜索,不仅可答疑解惑、拓展书本知识,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同时对课本延伸知识的接触,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利于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解决问题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可消除交流代沟。教师、家长及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更利于学生良好行为思想的养成。通过移动互联新媒体构建社群,如微信群等,家长可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学习、班级动态等。教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学生感兴趣话题讨论中,营造良好氛围,拉近彼此距离,使其第一时间了解学生行为思想,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方式科学应用等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更利于教育监管。有助于教育的监督管理,促进良性发展。移动互联新媒体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明显,在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发布的信息可即时传播、转发,在短时间内可被大量网民审阅、关注并导向舆论。尤其是教育关注点,一旦教育监管出现纰漏,会迅速成为民生关注热门话题之一。借助社会群众的教育监管力量,以及民生关注对问题的分析、建议的提出等,更利于教育工作的整改。同时学生对教育监管提出的建议,更利于自我道德管理与约束。

(二)不利影响

首先,容易左右学生身心发展。大众对网络舆论具有跟风趋势,尤其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强,对网络流行信息易转发、模仿等。很多大学生都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想影响,但是各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思想程度不同。轻者会给同学带来负能量,性格高傲、孤僻或抑郁,常常依赖手机并心理烦躁。严重者会出现与同学、家长、教师、朋友争吵,以及厌学、沉迷网络游戏、退学、打架斗殴等现象,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其次,班级管理难落实。大部分的高校都禁止在课堂或是熄灯后玩手机、电脑等,但难以消除对移动互联新媒体的好奇,不仅违规违纪还会带动他人犯纪律,加上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使其班级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展开。

最后,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智能手机功能的提升,增加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渐渐地对上课失去兴趣。如上课看小说、听音乐、网络购物、刷博客等,分散了学生学习注意力,降低了学生自我行为思想约束能力。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利弊

新媒体自身属性多样,如虚实相间、互动包容、资源开放等,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移动互联新媒体,不仅是一次机遇更是一项挑战,如下所示:

(一)机遇

首先,可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基于教育受众者,传统班级授课教育方式,远不如网络思政教育受众数量广泛。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网络思政教育更省时省力。基于教育信息传播效果,网络思政教育不受学生、教师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复习、提问、传播、拓展网络教育信息。基于网络师生互动,教师网络与学生互动,更愿意放下师道威严,师生关系趋近平等。学生在主动接收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同时,更愿意与教师沟通,如答题解惑、经验请教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政教育内容的整理、领悟。

其次,可保证思政教育质量。基于信息开放型,与传统班级、个体授课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思政教育信息共享资源更加全面,可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更加适用的思政教育知识。基于网络教育信息的整合型,借助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可在单一教育内容上附着图片、历史典故、音频等,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立体,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动态化教学,更富有感染力,从而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基于新媒体传播功能,新媒体在传播功能方面包括大众、小众、分众化属性。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做到针对性教育。

(二)挑战

首先,教育环境不易构建。利用移动互联新媒体,在高校开设网络思政教育,对需培养多元思想意识、正确三观的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介于学生个体差异、使用新媒体的目的不同等因素,加之新媒体发展日益变化,学生极易被影响力强的网络左右思想。如在浏览网络教育信息时,网页弹出的类似扫描二维码免费领取红包等不实、不文明信息,当学生缺乏方受骗意识或是经验,会盲目点开窗口信息,导致生命财产安全或是身心健康受到威胁。虽然教师、家长多次提醒,但还是不能避免学生的好奇、偏差心理。

其次,教师主导地位下降。传统教师灌输思政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教师的地位较高,学生的答疑解惑、知识接受、决策等都需要通过教师完成。但在移动互联时代,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不同区域、行业的“老师”互动。各个网民都可以传播、加工信息,学生的决策参与,一改传统被动接受教师教育的模式。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也逐渐被提倡,对此教师教育主导者的体位也不断被忽视。

除上述因素外,与思政任课教师的自身素养水平差异大也有关系,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在任课时信息话语并不严谨,表达娱乐化,教育性不强。实现网络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参与决策性、新媒体运营管理专业能力,但实际上只有少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在实践中,也未有效将思政教育内容与社会事件融合,学生接收思政教育信息相对模糊。同时,目前在微信群、QQ群坚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寥寥无几。

最后,工作机制不完善。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体现,与健全的工作机制不无关系。高校各个部门都应当紧密联系,包括党委宣传部、班主任、社团指导教师、学生干部等,不能各自为政。但实际上,各部门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各自展开思政专题网站运营、公众号管理、群社与贴吧信息管理等工作。该种工作机制不仅使资源传播封闭,同时学生反馈信息传递受阻,甚至出现公众号告停等情况出现,并未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

四、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发展启示

高校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其路径主要包括目标导向、教师升级、学生为本、制度建设及新媒体利用几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不忘初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与党的奋斗目标齐头并进,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对此所有实践活动的展开,也直接作用与人。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现状、内在精神需求,是主要设立思政教育目的根据。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其目标主要是将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实施有组织、计划性的教育影响,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合格接班人。时代的不断演变,和谐社会的推进,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思想状况更加烦琐,对此思政教育工作需加强分析移动互联网络下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实际思想,引导大学生思想,向现代化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尤为重要。对此社会、高校、家长及大学生都应当充分重视与支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综合型人才。

(二)教育主体升级

首先,充分借助移动互联技术,积极构建云计算基础上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时代条件使党执政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也在思政工作中,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敏感性不断提升。同时对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在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了解,发现要想落实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首要具备的是教育软、硬件设施条件,以及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展开相关的教育人才条件。在云环境条件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提升思政素养。

其次,提升教育工作者展开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能力。基于队伍建设角度分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职业素养,在新媒体时代,更应当提高对新媒体融入教学的敏感性,不断学习、掌握新媒体教学技术,继而提升自身网络思政教育水平。思政教育概念是相对古板、单一的,结合网络社会热点、生动案例,或是形象生动的PPT案件,更容易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网络世界更加好奇,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也远远大于传统授课模式,对此借助学生对网络媒体喜好,将其与教育各内容、环节有效结合,会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基于建设平台角度分析,队伍建设后,积极构建移动互联网思政教育云平台。平台建设人员需具备政治素质、互联网制作技术,确保教育云平台正常运营。基于日常教育,基层党务工作人员,需将党的指导方针、政策等,通过互联网技术,转变为移动思政教育信息,使教育云平台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以教育客体为本

移动互联新媒体对社会影响巨大,与其他技术类似,可对学生产生正向与负面影响。但利还是远大于弊的,其最主要的现象为生活依赖,甚至可以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还需对移动媒体的利弊加以衡量,积极改善大学生对移动媒体使用习惯,使其正确看待移动媒体,帮助学生矫正偏差心理,使其技术有利影响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

移动终端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消除的,只能通过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使其应用烦恼最小化,移动互联网便利最大化。由于互联网信息虚实结合,烦琐的不良、不文明信息会如同病菌一样,随着网民的传播随处扩散。为实现民族复兴,应当在教育基础上,科学利用科技,稳抓培养高素质人才核心,对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但要想实现中国梦需稳抓教育,将中国梦主体教育做到遍地开花。帮助学生树立独立辨别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三观,对移动媒体信息可正确辨别,以自身道德品质约束行为思想,自觉规范使用新媒体。大力宣传大学生文明使用移动媒体校园文化,使其积极影响社会网民规范使用移动互联新媒体的法律、道德标准。

(四)构建制度强化教育基础

高校需加强重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建设,在制度、资金、师资等方面充分落实,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实践奠定良好基础。制度构建是保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生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跨部门协作、培训、考评制度等。基于部门协作制度角度来说,各个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同时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如教务处、网络技术部等,加强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计划、设计、实践步骤等的研究讨论,使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于培训制度,介于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展开认识、专业水平不一,为提高师资队伍战斗力,还需加强对教育主体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自身职业与专业素养、新媒体运营与管理技术的提升等,使其正确认识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并可以快速适应到新教育模式中。基于考评制度,为保证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需要在教育工作中,对教育工作者工作展开过程与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奖惩、反馈等。无论是培训制度、考评制度等,都是影响思政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对此强化制度建设与整改尤为重要。

五、实现新媒体教育横纵全覆盖发展

(一)实现教育活动横向发展

首先,积极构建教育主题网站。作为校党委宣传部,应当主动建设网上思政专题网站。网站思政信息应当特征明显,具有吸引力、理论性、教育性及生活性,并大力在校园内外进行宣传,这也是高校利用移动互联新媒体展开思政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四川师范大学主页网,开设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四川师范大学“两学一做”等专栏。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可以浏览各个部门和学院基层党委党总支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情况,包括人民网、央广网、《四川日报》共同报道的:省委宣讲团在川师大宣讲十九大精神,学生工作系统召开“红船精神”学习座谈会等。另外在“两学一做”专栏,可搜索到学校关于“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新闻,包括机关一总支召开的“学习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专题”,学校举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书法展等。在理论学习板块,可通过专家解读、精彩点评专栏学习“习近平的高等教育思想”“红船精神”等思政教育知识。专题网站的建设,为了解学校思政工作状态、成绩等提供帮助。同时网站内容多样定期更新,增加了覆盖面。

其次,整合网络思政教育课程。高校网络党校建设工作是由专人负责,如党委组织部等。栏目内容及时更新、增设,包括网络课堂、线上考评等板块。学生在网上学习考评,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认识党思政教育理论,纠正入党动机,增加党性觉悟、锻炼等。高校各个团委可借助网络展开教育者团日活动,通过线上交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政工作。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思政教育产生了冲击,网络媒体教学成为了日常思政课堂教育工作。如河南理工大学,在思政理论教学中,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动画、图像等媒质与思政教育内容充分结合,使单调的理论观点、概念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也增加了授课兴趣。为增加信息密度,教师增添了《复兴之路》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对市场经济发展、开设经济特区等历史内容有了明确认识。另外教师在其他课程中也开设了网络授课,课件可通过移动硬盘、音响器材等播放,师生也会线上利用微信、QQ等进行答疑解惑、反馈意见,不再受以往课时限制,并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教育工作纵向发展

首先,利用学生日常常用新媒体互动,减少师生沟通代沟。大部分高校学生会使用微信、微博打发日常碎片化时间,以及交流感情、获取网络信息。为避免学生被负面消息引导,高校各部门需积极开设微博、微信群等,通过群消息推送舆论信息,帮助学生梳理一些疑问,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正确对待舆论。另外为保证思政教育活动的大范围宣传,可通过微博发布通知公告。如在环保日、感恩节、毕业季等,发布专题活动通知公告,让学生集思广益积极参与活动策划,在开办后及时统筹学生反馈意见,为后续思政活动建设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定期、不定期举办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答题、作品展征集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才华展示,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正能量。

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为强化学生感恩、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在河南省教育厅颁布的《诚信校园行》微作品设计通知影响下,结合学校实际、各系专业特点,积极制订了相关微传播作品征集通知、比赛落实方案。通过微博、微信、校园网站等进行了全面宣传。活动开展后,受到作品千余件,经过筛选上报作品百余件。经专家介入指导、点评,评选出了等级奖、优秀奖26件。评选内容涉及励志、感恩及诚信教育几方面,获奖作品包括童年回忆、游戏、改编的故事等。除学生外还有教师的作品,体现出了参赛人员的特色性。其中经典的作品包括《明亮心灵》(题材为社会资助)、《最美资助政策》(题材为困难者对政府的感激)、《致青春》(题材为学生不自卑)等优秀作品。此次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在内容、特色及效果方面都相对震撼。教师也通过微信、微博收集了教师与学生对自己或是其他作品的点评的反馈意见,对未获奖的同学也进行了奖励,这也是传统思政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其次,各个班级都应当有QQ群,群里有班级每个学生、班主任、学生办负责人员、思政教育主管负责人员等。群成员作为思政教育客体,均可在群中接收群文件、公告、咨询、动态新闻等,另外有任何问题可以线上沟通、留言等,保证了问题解决的时效性。构建QQ办公群,可以将思政教育工作延伸至每个教育主体、客体。高校思政教育课网上会议的召开,以及学生工作的部署,可以在办公群上完成。各个学院学生办,也可以通过群反馈信息、报告工作情况等。各个班主任、辅导员,可在群里对每个学生转告校方要求。班长可自行下载思政教育相关群文件,带领班级学生学习、测评等。介于学生兴趣、毕业求职意向等因素差异,也可以构建学生QQ群,学生在群里分享生活体验、考研经验等,对学生正能量的引导,以及健康身心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论坛教育媒介。大部分的学生将网络论坛称为网络论战,可见大学生对网络思政论坛的青睐。学生可在论坛上发表个人想法,这与传统课堂安静授课、拒绝相互讨论、学生禁止提出反对意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意见发表方面人人平等、公正且言论自由,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在论坛上也会出现平等现象。论坛各个参与者也可以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质疑、反驳,最终得到清晰、简明、更加有信服力的观点。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觉悟。博客当前也受到了各个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学生可在博客将思政教育信息传送,通过粉丝等关注者的关注、学习,提升了博主的自我约束能力,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研究也会有更加积极作用。

六、总结

在当今时代,推动新媒体、教育的共同进步,需掌握新媒体发展的利弊、了解并利用新媒体、合理引导学生、创新机制内容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移动互联新媒体是复杂且烦琐的过程,需要学校积极构建校园独特网络文化,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利用新媒体技术开拓新思政教育课题做到因材施教,并构建教育互动平台,实现新媒体教育的不断优化。除此之外,家庭方面需科学引导孩子新媒体运用,并以身作则,加强沟通交流。政府方面也应当强化新媒体法治、网络安全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