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需求视野下城市老年广播的创新发展研究

2018-03-29 05:55
传媒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老龄化听众

陈 曦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加剧,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4亿老年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大中城市的老年空巢率高达70%。不可阻挡的老龄化趋势无疑将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压力,向社会和经济发展提出全新挑战,而毋庸置疑老年群体的媒介消费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上,来自媒介的关怀不可缺位。

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广播通过单纯的声音传播,更会让人专注其信息和内容,更接近心灵,而老年听众对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使广播成为其最佳“心灵触媒”。在传播学领域,“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个人需求,为我们从“需求侧”反思媒介的传播行为提供了依据。新媒体势不可挡,城市老年群体紧跟时代步伐,不再保持传统“受者”形象,与媒体互动需求空前增强,对广播媒体提出了新的诉求。而反观当前,为数不多面向老年群体的媒体却疏于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呈现出“暮气沉沉”的状态,缺乏与新媒体融合的动力。由此,立足信息需求视野,探索老年广播的“逆生长”发展方向势在必行。

一、频率定位专业化:满足“积极老龄”需求

要满足城市老年群体对广播的信息需求,打造一批专业化的老年广播频率势在必行。在业务层面,清晰的频率定位、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和品牌形象是专业化的老年广播频率应具备的主要部分,也是城市老年广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一)“积极老龄”的频率定位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一些独特的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和民情特点。整体来看,我国的老龄化要明显超前于现代化,是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因此,建设老年广播,必须在充分把握好我国特殊国情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不同地域的特殊情况,科学界定老年群体中的分众群体。

目前,从年龄和身心情况看,“年轻的”老年人占城市老年群体大多比例,他们身心状况相对良好,较为注重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此现况下,城市“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普及和推广更是具有深刻的意义,媒介为老年群体带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和社会参与机会,才是真正将他们从消极的“衰退”状态转向积极的“发展”状态的关键,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广播作为老年群体接触率较高的媒体,在“积极老龄化”进程中自然有着不可取替的功能,老年广播对老年人思想体系的影响,具体地体现于其风格定位、节目编排、播出内容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构建“积极老龄化”的频率定位是城市老年广播的首要关键点。

(二)“养用关怀”的惠老频率

如今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关注老年人晚年生活,给予老年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因此,坚持“人文关怀”的价值导向,奉行“以老年群体为本”的理念,肩负起对老年人乃至全社会的责任,打造“养用关怀”的惠老频率是大势所趋。

首先,节目内容要兼顾老年群体的接受度和本身的时代性、前沿性,发挥大众媒介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创造机会的功能,提升节目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维系老年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其次,节目形象要塑造“非老年化”的身份认同,从思维上改变对老年人片面性的认识,突破“老龄”等同于“年老”的刻板偏见,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会尽量避免“夕阳”“长青”“银色”等名词;最后,将“人文关怀”作为专业化老年频率的精神内核,做好品牌经营,把关节目内容质量、把控广告营销的风险、提升节目的价值内涵。

(三)“健康绿色”的传播平台

2016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大力扶持原创节目模式,叫停“天价”引进版权的行为。传统城市老年广播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也应立足原创,加大对内容的深度挖掘,独辟蹊径、扬长避短,迎合老年受众的心理需求,告别过去以养生保健为主打的“小、杂、散”式同质化节目样态。

首先,城市老年广播媒体应重视自主研发原创的老年广播节目,对原创内容加大资金投入,摒弃抄袭山寨的不良行为,尊重原创知识产权,拓展老年广播节目原创内容的广阔前景。其次,城市老年广播应遵循相关广告播出的政策规定,加强老年广播医疗养生类节目和医药广告播出管理,从严限制主持人资质和热线电话资质,净化老年广播环境,改变医药广告杂乱的现象;严令禁止发布医疗广告、宣传某种医疗机构、推销商品和服务;最后,对于医疗广告的播出时长以及播出方式应做出具体严格的限制。

二、信息内容特色化:满足“资讯获取”需求

“内容为王”一直广播等传统媒体奉为圭臬的媒介运行法则,在媒体传统的管控下,多数时候,老年广播节目延续一种“制度惯性”思维,缺少内生变革的动力,常常保持一种“隔岸观火”的漠然。而当前城市老年广播缺乏对老年群体信息需求的细化研究,内容的隔膜致使表达不够专业、精准、深入,不能很好地打开市场、发挥媒体的效用。城市老年广播作为面向老年群体特定传播的广播类型,更应开发特色信息内容,这是城市老年广播发展的最根本要素。

(一)“新潮时尚”的信息资讯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让城市的老年群体也拥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渴求赶上时代潮流的步伐;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最令老年群体关注的无非是民生问题,他们饱经沧桑,对事物见解独到,也需要平台来表达观点,而目前的城市老年广播恰恰缺乏这点。

因此,城市老年广播节目首先可设置“时尚热词大解读”的节目板块,对“打call”“不明觉厉”“洪荒之力”“扎心了老铁”等新鲜的网络用语进行解释,将新鲜时髦的资讯传递给老年受众,减小与年轻一代的认知鸿沟;其次,每期的城市老年广播节目可设置一个热点话题,引导老年听众对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表达各自观点、诉求与心声,增强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最后,老年广播节目应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最大程度地满足与时俱进的城市老年听众对最新、最热的事件了解的需求。

(二)“智能个性”的定制广播

横向比较,日本的社会老龄化趋势早于我国、程度甚于我国。但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企业、媒体,都对其自身的社会结构变革保持了敏感和清晰的认知,比如日报NHK广播电台不断地对自身广播受众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受众需求来设置、调整节目内容,打造出《广播深夜便》这样深受日本老年听众喜爱的老年广播节目,成为日本老龄广播节目的旗舰节目,被称为“没有副作用的安眠药”。

而在我国,许多老年频率和老年广播节目缺乏真正面向城市老年群体“需求侧”的受众调研。但深度了解城市老年广播受众需求,不仅为老年广播节目的生产提供指导,也可借助“智能”“个性”功能为广播媒体自身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一片“蓝海”。2016年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成为热门领域,在此环境下老年群体的需求和喜好日趋多元化,对广播节目内容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播出程式,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城市老年广播节目策划者应运用“大数据”等高端前卫的科学技术方式探索城市老年群体的喜好、需求与关注焦点,深度制定老年群体的广播收听计划,实现个性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广播节目内容定制。

(三)“平等真诚”的交流互动

“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一对多”到“双向互动”传播模式的转变,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城市老年群体,也有参与体验广播节目互动的强烈需求。然而我国的城市老年广播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交流传统老套,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如何才能留住老年广播听众,对城市老年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情感表达、技术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节目主持人应传达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运用自身体悟引发老年群体的情感共鸣,以平等、真诚的姿态发挥老年广播的“心灵触媒”作用,抚慰老年听众敏感脆弱的心灵。同时在节目定位、环节上进行创新,打造特色老年相亲交友节目,满足有交友需求老年群体的情感诉求,填补晚年生活的情感空缺。主持人一方面可以选择有朝气活力的年轻人,营造“年轻态”的收听氛围,消除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让老年人倍感家庭般的亲切温暖;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与城市老年群体年纪相当的主持人,如日本NHK《广播深夜便》专门聘请14位退休的“特约记者”以及“老年主持”,提供大量适合老年人“胃口”的稿件,无缝对接老年听众的媒介收听习惯。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满足“社交娱乐”需求

随着广播类APP、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的上线与蓬勃发展,广播这个巨大的传声筒已经被分流成无数个出口,开启了城市老年广播节目的新纪元。因此,利用互联网实时性、交互性的优势将城市老年广播节目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通过与城市老年听众互动提高节目质量与水平,拓宽城市老年广播节目传播渠道的新形态,并结合线下的文艺娱乐、联谊交友活动,满足追求时尚的城市老年受众需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结合的方式,宣传和塑造城市老年广播的“逆生长”形象。

(一)“深度触达”的官方平台

Web3.0时代的到来,城市老年广播设立官方平台与老年受众连接成为必要。

延展老年广播的节目形态和传播渠道,丰富表现手段,加强老年广播的互动功能,将新媒体移动化、社交化和微型化的特点加以善用,与多种媒体融合发展,解决传统老年广播形式在地域、时间上的局限,宣传和塑造老年广播节目的品牌。

一方面,搭建官方平台,善用新媒体来扩大参与互动人群,增加老年听众“黏度”,满足老年群体对媒介使用渠道的多元需求,利用“两微”优良的平台属性和深层开发潜力,对优质老年广播节目进行二次包装,加强板块介绍、宣传推广和深层次互动;可利用LBS定位功能,解决老年群体的安全出行问题,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利用微信的语音互动,替代老年人的亲人实现“拟交流”陪伴功能。

另一方面,创建老年广播的网络社群。微信电台社交性极强,老年群体可在收听后创建话题,与听友交流听后感,并将喜爱的节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等,可有效提升传统广播节目的渗透性和影响力,便于老年人对某些感兴趣的话题、板块继续关注和了解。此外,还可以创建一些情感类老年广播节目网络聊天室、网络论坛等,为老年听众提供随时分享、转发、评论节目,与电台DJ实时互动,自主发起话题,讨论与分享的平台,从而激发其收听热情。

(二)“随身便捷”的移动终端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传统收听终端的节目嵌入到网页上、微信上,甚至是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广播APP上,拓展广播收听渠道,增加城市老年受众接触老年广播的机会,提升老年广播品牌在受众心里的“印象值”。现如今,拥有3000多个全球电台频道的蜻蜓FM、荔枝FM等移动客户端,都是移动互联时代技术支撑传统广播拓展传播渠道的形式,由此可见,城市老年广播也可尝试在移动终端方面“大做文章”。

例如,2014年5月20日,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文博会上推出的移动互联网可穿戴产品“优伴”手环,全方位监控使用者睡眠状况、实时跟踪用户膳食及运动数据,并反映在手环的OLED显示屏上,实时分析与专业指导用户的健康习惯等。“右拉”的实时广播模块可以收听正在播出的深圳广电集团多套广播节目。总之,城市老年广播也可以此作为参照,依托于广播各项优势,洞察老年群体的用户需求,关注他们的用户体验,研发出适合城市老年群体使用的类“优伴”APP,打造一个传统城市老年广播电台节目收听、用户体验与交互行为等在内的“老年群体生活形态圈”。

(三)“贴近民生”的特色活动

城市老年群体物质生活富足,闲暇时间充裕,子女外出或愿意单独居住而无法陪在父母身边的家庭比例显著增加。老年群体空巢程度越高,越需要各种媒介的陪伴来抚慰心灵、缓解孤独,老年群体除了需要有特殊的情感慰藉和心理陪护,同样希望在文化娱乐方面得到享受,不只是线上收听广播,更希望借助老年广播平台开展线下户外活动,充分享受美好的闲暇时光。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对城市老年广播而言,整合媒介资源,与各类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同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服务,是不二选择。

其一,开展特色活动。老年广播应与相关部门和机构通力合作,打通各方社会力量,通过举办与节目相关的特色活动,拉近与听众的距离,鼓励老年人继续服务社会、奉献余热的热情;其二,走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贴身服务。老年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热情,媒介恰好可以为其提供“替代性满足”,发展有余力的老年人为节目提供重要信息源,让服务管理广播的报道进一步深入家庭,更好地服务听众、服务市民;其三,城市老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应借力广播平台的优势,帮助生活困难的城市老年群体,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慈善项目、法律咨询等公益活动,这些活动都能极大地展现老年广播对老年群体深深的责任感,满足“银发”一族切身需求。

四、总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重,同时“空巢”家庭的比例增加,而作为广播最忠实的听众,城市老年听众团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广播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频率定位专业化、信息内容特色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三方面探寻媒介融合时代符合我国城市群体信息需求的老年广播创新发展路径,这样可以为老年广播听众提供更好的广播服务。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老龄化听众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