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8-03-29 15:4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现象

张 婧

(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 030619)

1 研究背景

Byram(1989)指出,文化是外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语言教学不能抛开文化内容的讲授而独立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英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教师不仅要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加大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含量,尽量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同时传授给学生,以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用英语表达英美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却非常低。学术界称这一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个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指出我国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讲授几近空白,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处于被忽视状态,普遍存在失语现象(从丛,2000)。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石志华(2013)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反思》—文中指出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观因素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和习得热情不高,学生对美文化题材兴趣较高,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反应较为平淡。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和再提倡,教师和学生都对在外语教学中出现更多中国文化内容持积极和客观态度。可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我国依然普遍存在。目前针对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没有将大学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掌握及翻译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也缺乏对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有效办法的系统阐述。笔者以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

2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原因

2.1 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日益推进,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层面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受到挑战。在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百余年发展中,英语文化的强势教化效应形成了目的语文化主导。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随着英语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甚至造成某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学生用英语谈起英美文化时往往能够娓娓道来,而在表达中国文化时表现得力不从心。调查还发现,多数学生在主观上倾向英语教师多输入英语文化知识。Chastain(1976)提出,跨文化教育的第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跨文化理解。这并非要学习者成为文化专家,而是要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增强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和敏感性,使他们可以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

2.2 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缺乏对教学和评估的指导和约束

大学英语教材的编订、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在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要求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包括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还提出将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可是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缺乏详细系统描述和明确规定,同时对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及评估缺乏指导和约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教育大都没有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中国文化相关课程设置,造成中国文化元素的缺失。

2.3 教材文化内容安排失衡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缺乏反映中国文化的内容,笔者选取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校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其内容编排存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严重比例分布不平衡现象。张为民(2002)曾指出,教材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教材是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严重不足,势必造成学习者无法获得中国文化知识的积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

2.4 中国文化知识在学生课外学习中的缺失

研究发现,围绕教材和课堂教学展开的学生课后学习实践以研习词汇、结构、阅读、写作为主。据调查,大多数学生会有意识地学习英语文化相关知识,如地理、饮食、文学作品等,只有少数学生会积累中国文化专题知识。在课外休闲娱乐的选择中,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欣赏欧美影视剧。学生在教师建议下课外搜集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多是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很少有中国文化知识的补充,这也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

3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对应策略

3.1 确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王守仁(2001)提出,熟悉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放弃民族特征和文化身份。接受一种语言教育,不可能不受到目的语文化的熏染,而如果目的语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的话,学习者受到影响可能就不仅仅是亲近目的语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在英语文化的强势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将加强中华文化教育作为应对英语文化强势地位的核心使命,逐渐减少英语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加强母语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将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友人,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标。

3.2 将课程教学与测评相统一

高校在英语教学中要实行课程、教学、测评一体化。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教育部门应大力完善教学大纲中相关规定和要求,出台具体系统的指导和评估体系。测评对于落实中国文化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言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手段。测评既可帮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又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3 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材

借助专业的教材进行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和重要保障。《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作者帕尔默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既不以学生为中心,也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就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而言,教材的编写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知识,同时可以适时地添加最新报刊信息,如《CHINA DAILY》等英语报刊中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文章,让学生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成为积极的语言使用者,用英语语言架起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3.4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高校英语教师对古代文化、文学及史学知识掌握不足,他们在对中国文化、经典著作内容的表达上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很难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然养成中国文化表达能力,需要专业教师的课堂教授以及课外引导。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多阅读中国古典书籍以及英文版本的中国文化读本,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国文化知识。同时,教师可在课内课外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母语文化的输入,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4 结语

近年来,英语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加之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建,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其培养目标是跨文化交际人才。语言习得中文化导入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高校英语教学应与时俱进,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表达的自觉性,弘扬中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总而言之,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不断提升对中华文化表达的自觉性,将中国丰富绚丽的文化充分展现给世界。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现象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奇异现象传真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