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再出发奋力谱写财政改革发展新篇章

2018-03-31 23:54山西省财政厅厅长
山西财税 2018年1期
关键词:财政

□山西省财政厅厅长 武 涛

一、主动作为,攻坚克难,财政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2017年是山西发展经历重大转折、奋力开创新局面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财政系统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加力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全力支持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倾力保障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财政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

一是预算执行好于预期。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67亿元,同比增长20%,增收310亿元,一举扭转了过去两年持续下降的局面。全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4.8%,比2016年提高8.2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明显提升。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执行3756.7亿元,同比增长9.2%,增支315亿元,支出进度较2016年加快4.7个百分点。二是补短板保基本投入到位。全省民生支出3058.8亿元,占全部支出的81.4%,增长7.8%,脱贫攻坚实现再战再胜,低保、医保、养老等方面民生兜底和提标政策,以及省政府确定的六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到位,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三是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保障有力。在紧日子、保基本的前提下,积极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了开发区建设、促转型增动能、人才强省、生态环境保护、三基建设等重点投入;在此基础上,再统筹资金超百亿元,用于支持综改示范区建设、国企国资改革、铁路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等重点支出,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得到有力落实。四是财政改革管理全面推进。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改进预算工作集中财力保基本保战略的意见》,构建与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制定了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开发区、转型综改示范区地方税收收入增量全部用于开发区、示范区建设发展。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存量资金清理力度,连续两年未使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在全国率先建立支出进度考核奖惩制度。首次在省财政厅门户网站集中发布省级部门预算信息。建立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监督检查业务更加突出规范管理和评价调研。法治财政建设有效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和管理会计专家团队入企服务深入开展,市县法检院财物统管改革全面推开,省属国有煤炭等企业资产价值重估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做到了“七个坚持”:

第一,坚持正确的财政政绩观,严格规范预算收支管理,确保了财政持续稳定运行。五年中,我省经济一度遭遇冰点、滑到谷底,财政完成收入任务难度加大。如何维护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均衡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在社会各方习惯并期待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下,我们没有“要面子不要里子”、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而是顶住压力,保持定力,着眼可持续,实事求是制定收入计划,采取多项措施稳定预算执行。一是据实确定收入预算目标。2016年,全省按下降7%确定年度预算收入指标,同时允许各市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收入计划,2017年根据形势变化提出收入增长由负转平,不随意拔高财政收入指标,及时避免和检查纠正了市县出现虚收空转行为。二是不再使用和考核“财政总收入”指标,进一步做实了财政收入基数。三是大力争取中央支持。积极主动多层次反映我省困难诉求,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拜会财政部领导,中央财政对我省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四是连续压减一般性支出。省财政在2013、2014连续两年按10%的比例压缩的基础上,2015年重点压减竞争性领域的专项和绩效不高的项目,2016年压减政策到期以及常年安排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2017年原则上按照20%、50%的比例压减非重点省级项目支出和补助市县专款,最大限度减少了收入下降对预算执行的冲击。五是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金。省级存量资金2017年底比2014年底下降了51.7%,年均消化150亿元。五年来,我们摆脱速度情结、轻装上阵、化被动为主动,在全省煤价一度掉了三分之二,许多市县收入掉去一大半的情况下,全省财政收入最大降幅没有超过10%,财政支出稳步增长,收支矛盾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

第二,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从提高财政资金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入手,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一是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用政府收入减法换企业效益加法。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和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累计为企业减税350亿元,清理各类涉企收费、暂停提取煤炭企业“两金”等,累计为企业降费920亿元,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二是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机遇,筹措资金67亿元支持煤焦公路运销体制改革,全部取消各类煤检站;坚定推动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统筹28亿元妥善安置分流职工5万人;出台财政支持国企国资改革九条政策意见,筹资56亿元用于国企分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短板领域;运用资源重整、资本金注入、基金投放等手段,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发展运营。四是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新体制,形成了集中配置科技资金、科技资源的格局。用二流财政打造一流人才政策,制定出台10个方面40条财政支持政策,为转型创新提供人才保障。五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省级生态环保投入近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汾河水库环境保护等污染综合整治。

第三,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增投入保脱贫,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我们坚持“财政再难也不能难农民,支出再压也不能压扶贫”,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做到只增不减,财政涉农政策全面向贫困县倾斜。2015年至2017年省级扶贫资金年均增长65.7%。推进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将省级所有能用于贫困县的9类83项资金纳入整合范围,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覆盖全省58个贫困县。提高省对深度贫困县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10个深度贫困县多享受转移支付5.1亿元。累计投入资金123亿元连续每年出台10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大水网、高标准农田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试点工作,采取竞争立项的办法撬动社会资本92亿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农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财政收入持续减收的情况下,我们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向基本民生倾斜,八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五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健康养老、群众文化、人居环境等方面,支持实施了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和民生项目。我们一方面坚持尽力而为,持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提高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城乡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和低保标准,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制度,兼顾政策允许和财力可能,稳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待遇,突出了民生政策的基本性和保障性。另一方面坚持量力而行,坚决不搞超出财政承受能力、拔苗助长式的民生保障,坚决反对民粹主义和福利主义,积极主动降低过去过高的支出承诺,报请省政府批准,调整取消或分年退坡了“工业用电奖”、“煤改电”补助、新能源汽车补贴及“爱心煤”冬季取暖补贴等政策,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凸显了民生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坚持改革决不能落后的理念,着力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我们紧盯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顶层设计,有序推进了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加强财政预决算公开、加强预算执行等8方面24项改革任务。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已排定时间表。改革了多少年形成的多部门分配资金、多头审批支出的散乱局面,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并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形成了政府财力集聚集约、统筹使用新格局。加大财政支出优化整合力度,对农业、教育和科技等重点支出据实安排,不再预设重点支出项目增长比例。将省级专项转移支付数量由2015年的279项压减到2017年的179项,2017年压减到100项以内,财政支出项目多年来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开始改变。政府购买服务和PPP项目纳入监管范围,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政策性功能逐步显现。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框架和风险防控体系,开好“合规前门”,严堵违规举债融资“后门”,从源头上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结果成为编制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财政监督检查向重大财税政策落实和重大民生项目资金等领域延伸拓展,保障资金安全、防范财政风险、维护财经纪律的作用更加凸显。

第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加强财政系统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夯实财政发展基础。自觉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财政部门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广大财政干部“四个意识”明显增强。以清理“法定权力”为基础,以规范资金分配“隐性权力”为重点,刀刃向内,大力整治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分配不规范问题。界定了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权力边界,解决了基层向上“跑项目跑资金”问题,建立了风清气正的新型上下级关系。建立了符合财政自身特点的“1+10+N”内控制度体系,将财政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适应财政改革发展需要,对厅机关内设机构及职能进行了调整优化,推进分事分岗行权,省直预算、政策研究、债务管理、绩效评价、内审监督、预算评审、行政审批服务、煤炭基金稽查等职能进一步得到规范和加强。

第七,坚持好干部原则,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五年来,面对干部积压、流动性差、年龄结构老化的实际,我们坚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对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想方设法举荐干部,积极稳妥使用干部,促进干部全面发展,有效改善了财政干部队伍文化级次和年龄结构梯次,为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财政法规、科研宣传、干部教育、会计及注册会计师管理、信息化建设、评审评估、农村会计培训、老干部、工青妇、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举旗定向,凝心聚力,肩负起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新使命

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就是要继续按照“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做到“六个必须”。

(一)必须在学习实践中增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行动自觉

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省财政系统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工作主题。要坚定理想信念,精心组织深化学习宣传活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纳入各类学习培训必修课,采取专题研讨、辅导报告、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对广大财政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培训。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标杆引领,对标对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能力和定力,把准工作方向,增强工作本领。要密切联系实际,自觉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先行者、担当者,大兴调研之风,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细化、具化为推进财政改革发展的工作任务和思路举措,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财政系统落地生根。

(二)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

财政既是政府工作的组成部门,也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财”自觉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做到有“财”有“政”,更突出“政”。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健全完善党领导财政工作的体制机制。坚决落实近年来省委全面加强经济工作领导形成的制度性安排,建立健全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督促督查,切实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以政统财、以财辅政”。始终将党和国家的意志体现到财政政策制定、资金安排、加强管理和改善服务的各个方面,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确保财政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必须在财政工作中推进“供改”“综改”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我省是资源型地区,在深化“供改”的同时,还担负着深化“综改”的重要任务,因此,把深化“供改”与“综改”结合起来推进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乃至未来一个阶段全省经济工作的主线和重要抓手。过去几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支持“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是煤炭供给端的收缩,促使煤炭价格实现恢复性增长,成为了财政收入转折的主要动力。我们要倍加珍惜这种局面,将“供改”和“综改”结合起来,综合施策,统筹推进。

在推进“供改”方面,今年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位是“聚力增效”,重点是继续在减负担上发力,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同时继续保持较高支出强度。对此,我们要高度关注,深入研究,积极做好政策对接争取,一方面要用好用足中央政策,进一步降低我省实体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针对我省实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弱项”和“短板”,更大力度争取国家支持。

在深化“综改”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综改”新定位、新目标、新方案,进一步研究细化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支撑制度体系。具体来讲:一是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和新产业发展基金投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二是继续灵活用好财政奖补、贴息、担保、股权投资等多种财政政策手段,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全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上,尤其要横下一条心,以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高科技产业和新材料等为重点,全力支持我省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三是在统筹做好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工作的前提下,继续使用好政府债券资金,运用好PPP模式,进一步加大对我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相关领域的财政投入,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水平。四是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升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市县支持转型、发展实体经济的实力。

(四)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理财为民是财政的根本宗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的基本职责。近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经济下行、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不断调结构、增投入、建机制,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补民生之短,全省各项民生事业得到了持续改善。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绝非加大投入就能一招致胜,必须不断增强工作本领,改进工作方法。要做好精准识别,在发展中不断找准民生问题短板。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财政部门必须根据需求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根据财力的承受情况,准确识别民生问题的轻重缓急。要严格把关,出谋划策,既要把准民生之脉,不超财力,又要让群众看得见变化,实实在在受益。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使民生事业能够在发展中持续得以保障和改善。2017年全省各级财政状况有所好转,财力有所增加,但是收支矛盾突出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改观,加之我省民生支出比重在八成以上,过快或过大地提高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比重不现实也不可能,必须量力而行,坚决不搞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高福利,导致不可持续。

(五)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方向,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比,篇幅减少,但内涵却更加丰富,需要我们结合省情深刻领会,全面落实。要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紧迫性。我省要建立“示范区”、打造“排头兵”、构建“新高地”,必须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激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一项基础性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要敢为人先、率先突破。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山西改革不能落后,要努力跻身全国改革第一方阵”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性,以“补考”和“赶考”的精神,瞄准全省财政体制机制运行中的堵点,痛点,时不我待,逐一破题,使我省的财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转型综改提供财政动力。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今年我省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改进预算工作、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开展体制型省直管县试点、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开征环境保护税等多项内容,任务繁重,难度也不小。我们必须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做到蹄疾而步稳。

(六)必须在攻坚克难中打造能力素质过硬的财政干部队伍

新时代的财政工作迫切要求我们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干部队伍。要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着眼政治能力、议事决策、依法行政、组织协调、业务能力等方面,提升领导班子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选拔任用政治强、敢担当、能创新、善作为的干部。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财政干部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全面增强财政干部本领。要全面落实两个责任,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注重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严格监督执纪问责,营造干部健康成长良好政治生态。要坚持“五倡导五反对”,狠纠“四风”特别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锤炼和发扬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把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相结合,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财政事业是在一代又一代财政人的传承中不断发展的,财政工作的希望和未来需要年轻一代去开创。年轻同志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厅党组对年轻同志寄予厚望。近年来,财政工作中涌现了一批投身财政、无私奉献的优秀年轻干部。有扎根基层、忘我工作的第一书记,有舍小家顾大家、敬业奉献的援疆干部,他们是年轻干部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年轻同志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事业为重,做人为先,抓住人生发展的机遇期,用好财政这个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迈稳步子、夯实根基、提升本领、多出成绩。年轻干部普遍基层实践不足,厅党组将在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委派学习、基层挂职、交流任职、驻村扶贫等方式,有计划、分批次选派中青年干部下基层受锻炼、接地气,在艰苦岗位、复杂环境中提高综合素质,为财政事业长远发展培养中坚力量。

三、乘势而上,苦干实干,扎实做好2018年各项财政工作

2018年要按照中央和我省关于财政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主线,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企业负担;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基本保战略;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力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稳中向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围绕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认真落实国家增值税率并档、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将一些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由原来面向社会收费改由财政保障。

全力抓好国发42号文件任务落实。2017年,我们开展多轮对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8年要提高标准,加大力度,在挖掘政策含金量、推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争取更多的中央政策资金支持我省转型发展。要重点加强国企国资改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程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等方面的对接争取工作,积极争取将我省矛盾突出、财政困难的采煤沉陷区和主导产业衰退严重的城市纳入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范围,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用好中央专项奖补资金,继续支持做好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和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用好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相关资金,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推动我省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太行产业投资基金实体化运作,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对三大板块干线旅游公路建设给予贷款贴息。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奖励专项补助、三大板块规划和宣传推广。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实施一批PPP示范项目,规范PPP项目管理,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支持开发区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大转型综改示范区、开发区建设投入力度,继续落实对开发区和转型综改区财政奖励政策,将现行普惠制的县级增收奖励调整为县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产生的税收收入增量省级分成部分全部用于支持县级新兴产业发展,调动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对省属国有企业通过“腾笼换鸟”置换资金,除按规定30%转为一般公共预算外,其余全部用于省属国有企业产业转型、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18年要重点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维修改造,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其中,省属国有企业“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费用,中央下放企业按照中央政策执行,非中央下放企业省级财政按照50%给予补助。

切实履行地方金融企业出资人职责。强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和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加强地方金融类企业监管,支持地方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做好金融企业绩效考评及负责人薪酬管理。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提高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二)围绕创新驱动加大投入,促进转型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加大科技投入。2018年省级科技投入拟安排19.07亿元,同比增长43.9%,支出占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重点支持转型综改示范区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能源革命关键技术科技重大专项、引进科技人才和引导鼓励市县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

支持科技创新。在2017年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2018年省级企业技改引导资金增加到20亿元,重点实施智能制造示范、技术创新提升、绿色制造推广等八个专项工程。用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引导市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企业创建产学研中试联盟,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落实好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等改革举措,继续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众创空间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小微企业壮大规模,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示范。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落实好人才支持政策。高度关注并学习借鉴先进省份人才政策最新动态,不断推进完善我省财政支持政策。研究制定支持优秀人才返乡下乡实施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村发展的意见和我省高端人才引进后的收入待遇优惠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政府购买人才公共服务等,确保我省人才工作财政支持政策落实到位。

(三)围绕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和三农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2018年省财政安排15亿元,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各级财政也要统筹资金,积极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动三农发展。继续出台新的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小杂粮王国”振兴、城郊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大力支持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推动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政策精准性,发展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县级政府成立新农贷工作领导组,统筹协调担保贷款项目筛选推荐工作。健全农业风险分担机制,设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并承担不少于10%的贷款风险责任。继续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扩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范围,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全力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当其冲的重大阶段性任务。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2018年省级专项扶贫资金安排37亿元,增长23%。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根据脱贫攻坚实际需要,尽可能将纳入整合范围的各类资金“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进行实质整合。支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和资产收益扶贫等工作。加大产业、教育、健康扶贫支持力度,落实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制度,推动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同步改善贫困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四)围绕改善民生补齐短板,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巩固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筹措资金支持实施“1331”工程及推进“双一流”建设。完善生均拨款制度,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4050”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将财政负担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103元,其中我省负担5元。合理增加干部职工收入。继续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和优抚补助标准,足额安排困难群众各类救助资金,加强对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兜底保障。

保障“健康山西”建设。支持实施兴医工程,推动全省优质医疗资源发展壮大。城乡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提高40元,达到490元,相应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提高5元,达到55元。足额安排资金确保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加强三基建设。在落实好已出台的财政投入保障三基建设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乡镇人员工作补贴,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对不达建设标准的乡镇办公用房填平补齐,解决乡镇办公用房功能不全、老化损坏和裂缝塌陷等问题。

全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把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要方向,着力解决我省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支持推进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继续给予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补助,安排冬季取暖省级专项奖补资金,用于“煤改电”、“煤改气”省级奖补。加快水污染防治,积极推进“五水同治”,支持城镇污水处理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支持“两山七河”生态治理,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加大省对县级生态转移支付力度,研究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需要强调的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地过度承诺、标准过高的支出,要坚决降下来,不能搞财政支出泛福利化,不能举债过日子。债务风险已经较高、社保基金入不敷出的地区,更不能追求高福利和盲目向发达地区看齐。

(五)围绕财政改革先行先试,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合理确定省与市县水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收入分成比例,确保我省水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改革顺利实施。在中央出台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我省相应领域的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案,明确各级财政事权,合理制定保障标准,规范支出责任分担方式,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在襄垣县、原平市、介休市、侯马市、孝义市、永济市6个县(市)开展体制型省直管县试点,试点县(市)财政收入除上划中央和省级外全部留归县级,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进一步改革预算管理。在农口部门试行“大专项+任务清单”制度。实施更严格的存量资金清理措施,省本级资金除科研项目及已履行政府采购程序的项目外,年底原则上收回省财政。改革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方式,将财政投入与省级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数量、绩效考核挂钩,建立起“多劳质优者多得、少劳质低者少得”的财政补助资金新机制。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比例,2018年资源型、垄断性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比例由18%提高至22%,一般竞争性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比例由13%提高至17%。

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当前,全省政府债务总体可控,但部分市县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增加较快,风险不容忽视。要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摸清隐性债务底数,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积极推进高校、交通领域债务置换和剥离,充分利用PPP政策转化政府存量债务,将非政府债券形式的政府存量债务全部置换为政府债券。严格依法厘清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债务边界,明晰责任,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各市县要对本地债务负责,“谁的孩子谁抱走”,层层压实责任。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坚决不允许以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违规举债的要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六)围绕绩效管理提升水平,健全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

实化细化财政预算。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及时将上级财政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列入预算,增加可统筹使用的财力。完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做实部门预算项目库建设,严格项目立项的程序,发挥项目库对预算项目的规范作用,坚决防止将项目库虚化为“项目清单”。2018年收入形势向好,但各级仍要坚持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严控行政事业运行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不得规定某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不得规定财政投入增长比例,不得规定按人均经费标准安排项目支出。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切实加大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力度,逐步将绩效管理覆盖四本预算,并深入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强化绩效责任硬约束,削减低效无效资金。

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训力度,指导国有企业加强会计人员培训,针对巡视、审计、内控发现的问题,重点强化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易发多发案例方面的培训。各级财政要将会计人员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予以保障。

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高度重视、全面加强以财监处为骨干的财政监督检查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财政监督检查服务财政中心工作的水平。有序推进财政监督业务转型,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资金和支出政策检查评估。加快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向基层拓展,构建覆盖到乡镇的完整的财政内控体系。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把内部所有部门纳入中长期审计监督规划,实现对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

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推动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拓展。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更加自觉地敬终如始、担负使命,更加自觉地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以“三严三实”的标准和钉钉子的精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财政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长治财政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疫期财政的应对 疫后财政的支持
会计控制与财政运行关系考略*——以唐宋应在账为中心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难点及对策探讨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