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调查研究报告

2018-04-01 09:30◇肖
市场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支教志愿者问卷

◇肖 艳

近年来,“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让所有人脱贫、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我国的发展目标。扶贫先扶教,治贫先治愚,扶贫路上农村教育是关键性的一步。“三下乡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投入农村教育事业。支教类型主要有长期支教与短期支教,短期支教时间短,可协调性高,学生可以选择寒暑假或者是在校期间空闲时间进行支教,故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为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加快扶贫开发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学生由学校批准自行组织支教队进行支教。短期的自发性的支教活动逐渐代替政策性招募支教成为主流。

一、调研过程与方法

调研过程中,我们选取了7所位于南昌不同区位的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工作开展前,我们主要进行资料收集、问卷设计等相关工作,调研中期在各个支教基地进行实地调研。针对不同的支教者群体、受教者以及老师我们设计了三类问卷,一共发了10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70份,98.3%为在校学生,回收问卷中120份问卷的对象是长期支教者,作为对比研究进行单独分析。我们用了将近一学期的时间,在每个基地进行支教,和孩子以及老师进行接触,了解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孩子受教育情况。我们注重与基地的领导和老师沟通,从他们的角度了解当下农村教育资源如何有效配置。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参加过短期支教的学生进行相关支教服务信息的收集工作。同时也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主要是对既参加过寒暑假的支教活动又利用在校空闲时间进行支教的志愿者进行访谈,再比较二者间的区别与联系。问卷内容涉及到支教内容、支教效果、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深度了解支教者以及受教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要。便于我们加强对教育扶贫工作中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认知。也从大学生视角为“精准支教”事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短期支教面临的问题

(一)无用功性的教学模式

支教者教给孩子们的东西并不都能给他们带来积极影响。调研中85%支教者表示自己的教学内容大都来自网上的课件,怎么教如何教,如何沟通丝毫没有了解过。高达73%的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尤其在支教后期带有完成任务的态度。没有课后的支教日志和反思工作,整体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可能因为志愿者平时要上课,课余时间有限,对于支教前期准备和后期完善工作有所欠缺。这种间歇性支教方式容易给支教双方产生一种“疲劳感”,具体体现在支教热情的减弱。受教者对支教内容不以为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二)容易引导孩子错误的观念

在短期支教大军中有形形色色的人,虽说志愿者投入支教活动,纯粹是出于爱心和回馈社会,但是免不了一些动机不纯、利己心理严重的个体存在。一方面校园社团和媒体对大学生志愿工作的过分推崇与盲目鼓励,使一部分的志愿者出于非理性的从众心理或某种好奇心,一时心血来潮加入支教队伍。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将这一类工作纳入评优评先,保研等参考项目当中。

在被调查访问的志愿者中,95%大学生表示动机纯粹,但在给孩子灌输想法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支教学生觉得散播一些中产阶级见识和生活方式能让这些孩子们有可能向上流动,但除了给他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却不教给现实的能力。这种方式并不能准确结合当下农村经济现状,被调查的87%受教者家庭并不算贫困,但家中人口较多,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只能简单维持最基本的教育经费。一些不切实际的享乐主义理念灌输从另一个角度讲是毁教。

(三)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匮乏

被调查的7所学校中仅有一所学校教学设备较为完善、较为现代化,其他基地经济较为落后,其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连课外活动的操场都没有建设,体育设施以及图书资源尤为匮乏。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支教工作难以开展,教育经费的不足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机和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二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来完成其劳动力尤其是智力的再生产,从而最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或满足。这两点说明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有九年义务教育,但教育支出于一个家庭而言仍是一笔负担。所以要全面开展教育工作,经费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三、如何做好精准支教

(一)明确支教目标

短期支教是激发人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一项导入性活动,作为一个载体,他能够呼吁社会公众并扩大公益者的基数,从而扩大公益事业的物力、人力、财力基础。借此载体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重视,教育公益的宗旨从来都不只是产生短期绩效。短期支教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孩子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局面导致了教育事业仍然比较落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的匮乏、教师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教学设备的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支教计划主要是使高校优秀学生资源到达最优化配置,通过将大学生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中,以缓解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不足,为其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新鲜的血液。

(二)支教对接机制长期建立

高校需要建立支教长期对接机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有固定的七个支教基地,便于对支教效果及时反馈,这样有利于支教志愿者的培训,增强志愿服务质量。加强与受援学校的沟通,做好前期的分配工作,前期工作是整个支教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后期工作开展过程进行调整完善整个支教流程机制。短期支教面临一个问题便是支教者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支教对接工作的建立更能提高支教效率。支教要切实和支教基地做好对接,确保支教者专业人数一致,确保男女比例协调,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当地学校重视大学生支教工作,让大学生支教热情得以延续,让支教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公益支教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借助主流媒体的公益广告和相关社交网络平台,宣传支教活动增大支教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建立相应信息交流平台,达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有合理的支教反馈渠道。对于志愿者的支教课程准备和上课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实行课程标准化与规范化。使志愿者能及时沟通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待短期支教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以开发设计支教公益类App,创建一个更为广泛的支教交流平台,实现一种线上培训线下教学的短期支教模式。有效解决在校大学生时间限制问题。在志愿者的招募环节,进行严格筛选,宁缺毋滥,实现支教对接基地对老师需求的供给平衡。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通过互联网渠道,加强大学生支教组织和有能力提供物资保证的社会人士的联系,增加课堂物资保证,为教育经费提供一定保障也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便利。使支教分化,不仅仅形式上鼓励支教,而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教,鼓励一些支教组织做成宣传册,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让支教走出去。建立一种基于互联网大背景下健康稳定的新常态支教模式。

(四)发展精准支教创新模式

对比teach for China公益项目,其前期培训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而且对于支教者培训的方面不仅仅局限于支教方面,更多的是对于未来职业规划培养。研究表明这样模式能够带来较高的绩效。这个项目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双赢模式,也应该是研究未来支教趋于长效机制的一个很好的案例。短期支教,以其种种因素限制,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目前短期支教也致力于向暑期夏令营模式靠齐,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对其成效还有待考察,但这的确是很好的突破和尝试。

[1]袁圆.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教学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杨晓宇,仝泽民,李玲.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以北京市昌平区3所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5(12).

[3]段小东,杨海霞,王利培.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研究[J].学周刊,2014(30).

[4]孙燕琨,张煜萌,曹东明,等.在校大学生的短期支教效果与发展模式研究——以广州地区“Wake&Love唤醒·爱”公益组织为例[J].价值工程,2014(01).

猜你喜欢
支教志愿者问卷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问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