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视域下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养成的路径研究

2018-04-02 16:33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张宏建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师徒墨子视域

文/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张宏建

如何将 “工匠精神”放置于大的国学背景之下,并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与高职教育相融合,最终培养出具有 “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则是当前高职教育的迫切任务。对此,我们应该探索国学、“工匠精神”和高职教育三者相融合的切实路径。

一、国学视域下工匠之德是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养成的前提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就是要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而对高职学生的 “立德”,理当加强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挖掘出适合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养成的 “德”。

孔子是教育行业的 “工匠”,名副其实的 “教书匠”,被教书先生们尊称为祖师。他非常重视 “德”。《论语·先进》: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认为, “德行”居首位, “言语”“政事” “文学”居其后,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位弟子在 “德行”方面表现比较好受到肯定。孔子强调 “克己复礼”,追求 “仁者爱人”。后来者也确确实实把 “仁人”作为 “教书匠”的精髓承继了下来。墨子作为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能工巧匠,被学界称为在我国率先实行职业教育的第一人。 《墨子》在 “工匠精神”上也强调 “德”。 《墨子·尚贤上》:“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 《墨子·尚贤下》: “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得加也。” 《墨子·大取》: “德行、君上、长老、亲戚,此皆所厚也。” “士” “圣王” “君上” “长老”“亲戚”等都是墨子所认可 “德”的践行者。庄子笔下运斧生风的石匠,削去郢人鼻尖上粉尘而不伤人,也重视 “德”。德,是 “工匠精神”养成的前提。

可见, “工匠精神”首先要立足于 “德”,讲求大爱于天下,重视道德品行,强调爱国爱民思想,等等。只有如此,方能称得上具备 “工匠精神”的人,也唯有如此,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走向 “大国工匠”。当然,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养成,首先就必须立这样的“德”。

二、国学视域下工匠之知行合一是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养成的关键所在

中国哲学注重 “行” “知”结合,如 《左传·昭公十年》: “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 《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王夫子 《礼记章句》:“知行相资以为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知行合一的思想必将在高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教书匠,孔子收获了三千弟子出 “七十二贤人”的好成绩,这与他践行知行合一的思想相关。比如孔子强调的 “因材施教”。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言讱。”

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面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这是因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他这是在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墨子对弟子的教育,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际行动的锻炼。 《墨子·修身》: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本不固者、未必几;行不信者、名必耗”“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墨子亲自率领弟子从事各种工艺制作、科学实验,并通过实验创立了光学、力学、数学、几何学等各种理论知识,然后又与学生一道将这些理论知识运动到生活、军事的实践中。在修筑京张铁路时,总工程师詹天佑,放弃国外资金和技术人员,率领全体筑路人员,知难而进,坚持 “知行合一”,最终完成任务。这些事例说明,知行合一是 “工匠精神”养成的关键所在。对此,高职学生特别应该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

三、国学视域下工匠之创新是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养成的核心标准

“工匠精神”要求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因而,在新时代, “工匠精神”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 “工匠”并不完全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 “工匠”,而是新时代中不仅具有精湛技艺技能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对自己的 “作品”在真、善、美方面有着不懈追求精神的这样一群人。

孔子,之所以成为 “教书匠”的祖师,绝不仅仅是对他出生时间的考量,而是因为孔子在教育教学上创立了一套又一套的新内容、新形式,比如以 “六艺”即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作为“工匠”人才培养的读本、以 “学而时习之”作为 “工匠”人才培养的求知态度、以 “有教无类”作为 “工匠”教育对象上的一视同仁、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 “工匠”人才培养的 “兴趣引导”等。墨子强调 “博乎道术”的 “术”。 《墨子·迎敌祠》: “收贤大夫及有方技者。” 《墨子·备蛾傅》:“守为行临射之,技机藉之。” 《墨子·非命下》: “今夜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无论是 “方技” “技机”还是 “树艺”,针对的都还是 “术”。而“术”要产生结果,需要创新。 《墨子·耕柱》: “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在这里,墨子更是鲜明地强调了要实践创新的观点。

可见, “工匠精神”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除旧布新,它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相对于传承, “工匠精神”更重视创新。所以,检验高职学生是否养成 “工匠精神”,关键看他有没有创新意识、创新行为。

四、国学视域下工匠之师徒模式是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保证

古代的师徒制度,是工匠技艺、 “工匠精神”延续的主要模式。师徒之间,不但有着技艺传授的关系,也有着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情感交流关系。同理,高职学生的培养,既关系着技艺的学习,也关系着做人、成人的学习。

中国古代,许多行业都要求从业者在就业前要经过一定的专门训练。这些专门训练,无论是家传技艺还是拜师学艺,其本质都是师徒培养模式。在师徒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师傅可以针对徒弟们的不同爱好、素质、基础等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授方式。孔子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师徒制。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有时犹如谆谆教诲的父辈。在教育3000名学生的过程里,模式、范本、时间、地点不会固定,甚至连教学时学生的人数也不固定。孔子除了传授 《易》《书》 《诗》 《礼》 《乐》 《春秋》外,还会通过相互交流或者以身示范来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比如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墨子强调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可以看出,他一方面重视人才的分类培养,如《墨子·耕柱》指出, “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也就是说, “凡天下群百工:轮、工、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另一方面发挥 “言谈”的作用,因为 “言谈”可以交换信息、交融感情,如 《墨子·非命下》指出 “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呡也,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可见,与古代师徒制度相比,职业院校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也应该既要传递技艺,也要重视 “默会知识”,重视情感态度的影响,因为这种类型的师徒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总之,培育大国工匠,传承和发扬 “工匠精神”,是当今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而如何促使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也是高职教育者需要探讨的课题。这类课题的研究,可以向 “工匠精神”落实地比较好的国家 (或地区)搜寻资料,如德国、日本、英国,当然,更应该深入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资源。

猜你喜欢
师徒墨子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唐僧师徒再就业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墨子号”与墨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