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音乐课堂之美

2018-04-02 16:33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范唱蛤蟆话筒

文/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 张 娟

一、场景呈现

在一间不到20平方的教室里,面对30多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老师身背小话筒开始上课了,新授四川童谣 《数蛤蟆》。

节奏训练环节,XX XX—XX X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节奏是很简单的了,由于老师没作任何要求,学生有的使劲儿拍打,有的越拍越快。自然,拍手的声音也跟拍铃鼓似的没有一点美感了。老师似乎不太放心,还是带着学生十分认真地拍读了好几遍。学生倒是挺乐的。在经过了一段过渡语言的轰炸后,老师拿出自备的琵琶,示范演奏了一段小曲,嗯,不错!我和学生一样都感觉到很惊喜,很美。我心里暗暗期待,老师你接下来就以琵琶来装点课堂的美感,让我的耳朵可以舒服一些吧。接着,老师用琵琶演奏歌曲旋律,但却意外地请全体学生以 “XX XX—XX X—”的节奏型循环拍打为自己伴奏……学生拍得是热热闹闹,老师也弹得特别带劲。但如此配合是在营造和声之美吗?怎一个乱字了得!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歌曲,老师可能为了提醒学生跟上她的拍点,把53 53—51 2—统统弹成了 53 53—51 22—,还在每一句尾音 (弱拍)上使劲一甩指,硬生生地给这音乐的尾巴加上了一个严重的重音记号。学生有时候拍老师规定的节奏,有时候又不自觉要跟着老师的旋律拍,嘈杂的合作终于收场了。而老师居然说同学们拍得很好。

学唱歌曲环节,老师既没有力度、情绪方面的要求,也没有声音、情感方面的指导,学生是不是已经会唱了呢,不得而知,因为一直都是跟着范唱在唱。到了最后一环节,老师说请同学们听着 《数蛤蟆》的音乐,学着蛤蟆的动作走出教室。音乐一响,学生一个个就真的自顾自地蜂拥着闹哄哄地爬出了教室,美好的童声范唱也就这样被淹没在 “蛤蟆爬”的声浪当中了。

二、问题分析

我们来看看,这节音乐课到底有哪些美感被破坏了呢?

教学语言不美。课前交流、课中互动、课后评价等,无论哪一块都需要我们老师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仅有热情大声没有亲和力,不美;仅口齿清晰但生硬干脆,不美;仅有苍白地夸赞但不真诚,也不美。

教学示范不美。教师的范唱、范奏显得生硬苍白,没有情感的投入,不优美。比如手拍的节奏要稳,要有强弱力度对比。同样,铃鼓的演奏,琵琶的弹唱都要有音乐味,有艺术表现力。课后跟老师聊原因,原来是这位教师因长期带乐队,养成了拿起铃鼓啪啪啪乱敲的习惯,如果不这样使劲儿敲说就镇不住学生了。

教学效果不美。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与不好,我认为就是看学生的表现状态。可这节课学生每个环节的表现完全被老师无视了,无论好与不好永远都是 “真棒”。学生一拍手就赶节奏,完全没有稳定拍感;他们大声拍大声喊唱,根本没表现歌曲的风格、内涵和情感;孩子们的表演也没有一点创意,只是离开座位站在讲台前面而已。

三、如何重建

一节音乐课的美来自于多个方面,有环境的,有教材的,有教师的,有学生的。

学会表达美好。请老师先取下常常背在身上的小话筒,因为用话筒说话,你的声音会越来越响,学生为了应和你的声量也会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就会养成跟你老师一样的大嗓门说话的习惯,也会导致你上课更离不开话筒。再反复听自己上课的录音,找出说话的问题记下来:说的太快?说的太多?说的太硬?想一想跟自家孩子是怎么说话的呢,有这么 “快、多、硬”吗?赶紧改,还来得及。

提升专业素养。一个音乐教师“吹拉弹唱”的功夫不说样样精通,也得提得起放得下。比如像我们这位琵琶专业的老师,就可以从歌曲范唱开始,像弹琵琶曲那样去歌唱,把 “旋律、节奏、情绪、力度、速度、结构、和声、调式”等八大要素整明白了,把演唱演奏的味道做足了,你的示范一定能打动学生,打动听课者了。

关注课堂生成。备课要备学生,这是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但真正落实到课堂却很少人做得好。有时就算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好了教学思路,但课堂上的孩子却是千差万别的,同样的一首作品在一班可能表现得很完美,在二班却未必。那老师就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状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 “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地方美美地表现作品的某一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不关注学生,一定要走程序,想自己所想,教自己所教,那就是在难为学生。这样勉勉强强地表现的音乐,何谈效果何谈美感呢?

蔡元培先生在他的 《美育与人生》一文中写道:“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 让学生慢慢陶养成一个全面完整的人,便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每一节常规课做起。

猜你喜欢
范唱蛤蟆话筒
把话筒传给鹏鹏特
小话筒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范唱教学策略初探
蛤蟆蛤蟆跳嗒嗒
走自己的路
范唱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音乐课堂中歌曲范唱的准确性与重要性
躲猫猫
自制大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