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生活体验,让有效教学与育人一举两得

2018-04-02 16:33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小学李玉杰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法治育人校园

文/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小学 李玉杰

生活体验是学生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的真谛。在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中,恰当地将生活体验融入课堂,把学生带入生活现场,在活动体验中内化产生新的认知,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实效。

一、课前调查,筛选生活体验,充实课堂教学

小学德育与法治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道德和法治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调查。调查后,整理掌握的数据和资料,筛选与学生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体验,在理解和掌握学生认知等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恰当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满足替代感。

例如:一年级下册 《可爱的动物》教学中,课前教师设计问卷调查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的主题围绕“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勾选类别、搜集图片等。调查资料回收后,发现有的学生资料准备得很好,教师把这些资料筛选后归类分组,把喜欢同类小动物的划分一组:如喜欢长颈鹿的一组,喜欢小狗的一组,喜欢猴子的一组……然后根据学生喜爱的动物图片等资料制作成视频,充实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创设 《游览动物园》的生活体验活动,把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游览动物园的情境重现在课堂上,学生兴趣大大提升,丰富了自己对动物的了解以及喜爱,从而产生爱护之情。接下来的学习,学生更是畅所欲言、积极踊跃,把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料向大家做展示交流,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热烈,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实效。

二、课中渗透,多元生活体验,丰富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通过创设多元生活体验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上,生活体验的呈现方式要力求多元,例如音像体验、游戏体验、故事体验、角色代入、社会实践等。教师应当根据班上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与运用。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 《手拉手交朋友》一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元的生活体验展开教学。首先,上课伊始,运用音像视频体验,呈现学生入学后与新伙伴一起学习、交往的镜头,引起学生现实生活的回忆,脑中重现与同伴交往的经历。其次,在生活中、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游戏非常喜爱,教师在课堂上创设 “网小鱼”游戏体验,为学生搭建相互认识的平台。教师在游戏体验中不断变换小组成员,扩大交往面,促进学生主动交往。接着,教师出示儿歌《好朋友》,让学生边读边感悟儿歌所表达的情感,之后进行角色代入, “朋友开心,我们分享;朋友伤心,我来分忧”,把学生代入角色,可以分角色演一演,身临其境去体验、感受好朋友之间同分享、共分担的真挚友谊,激发学生对友谊的向往,并且有主动与同学交朋友的愿望。最后,在课内拓展部分还可以设计故事体验,播放关于友情交往的绘本故事 《小白找朋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感悟友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学策略上,可以说教师运用了多元的生活体验,活动的创设紧扣教学目标,使课堂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有效。

三、课后延伸,拓展生活体验,深化教学内容

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与课后拓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课后的拓展延伸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活体验中敦促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 《我们的校园》,课堂上通过聚焦学习主阵地——教室,呈现学生在课室里学习的场景、活动区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阵地。然后,通过拍录的校园全景视频,从课室引申到课室外的校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熟悉校园环境,认识自己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校园设施,强调校园设施都有相应的使用规则,让学生发现学校中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增进自己与学校的亲密关系,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由于一年级学生缺乏全方位的空间概念,辨识方位或空间区域位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后的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开展 “校园探秘”实践体验活动。提醒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要有礼貌地去求助;学会观察、保持安静、文明有序地探索校园环境。学生在课外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内化生成新的认知,达到育人功效。

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的历程。实践证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运用有效、恰当的生活体验,能使有效教学与育人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法治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