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2018-04-02 16:33博罗县石湾中学黄晨辉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条腿直观性温度计

文 博罗县石湾中学 黄晨辉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 “有理数的乘方”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个国王为了对发明国际象棋的大臣表示感谢,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大臣请求在棋盘上放置米粒,第1格放1粒,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第4格放8粒……一直到64格。” “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 “我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学生马上小声讨论了起来,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悬念是一种学习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在讲 “因式分解”时,我说: “在中央十台的智力抢答竞赛中,主持人提出 (1) 852-842=___, (2)542-462=____,……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马上抢答出正确答案。同学们,你想像这位学生那样如此之快地回答出来吗?”这时,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都想自己能好好表现。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这样很容易为下面真正的体验奠定基础。

三、创设类比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向外扩展性,而新知识总是与扩展前的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新知识与扩展前知识是一种很巧妙、很高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事例在数学领域屡见不鲜。在学习了 “分式的基本性质”之后,我设置问题情境:3700÷200=37÷2=18……1 与 3700/200=37/2这两个算式都是正确的吗?通过对问题的辨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不仅使学生从 “陷阱”里跳出来,增强了防御 “陷阱”的经验,更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数学概念

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教学中应遵循这一规律,把直观性教学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在教学 “数轴”时,我让每位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温度计,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如何表示的?

(2)你能读出此时的温度吗?

(3)请你把温度计平放 (零上温度向右),你觉得它像什么?

(4)把温度计画成直线画在练习本上。

接着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概念:数轴。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了数轴的概念,学生印象极深刻。

五、创设游戏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学生会感到奇特不已,妙趣横生,教学效果很好。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这样的设计,形象生动,理解深刻,使学生在自然、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形象、主动地掌握了知识。

六、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

开放问题形式的生动性,问题解决的发散性,留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激发起学生对这类问题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

(1)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

(2)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

(3)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底端滑动的距离比1大,还是比1小?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你能得出它的精确解吗?

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和多个层次上发现、探究,其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猜你喜欢
条腿直观性温度计
正确认识温度计
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温度计的『一二三』
不会算账的蝉
三招搞定温度计
按属性分类
鸡兔同笼
简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巧用教材插图,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