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课拓展小学生阅读视野的教学实践

2018-04-02 16:33珠海市香洲区北岭小学熊太烽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微课教材学生

文 珠海市香洲区北岭小学 熊太烽

近年,国家开始愈发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数”。广大教师和家长也加入到倡导阅读的队伍中来,却发现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等的出现,使我们完全进入了一个 “读图时代”。眼花缭乱的画面,令人感到愉悦和轻松,不用动什么脑筋,就可以获得视觉上的极大享受。作为文字的书籍,跟这种声、光、色的媒介相比,已完全处于劣势。人们不禁惊呼:大人们正在远离文字阅读,而孩子与文字阅读的疏离更是日甚一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成为当务之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何不因势利导,挖掘文本资源,借助微课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几点实践:

一、引文入本,拉进经典阅读

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优秀作品,其中很多经典作品都是经过一代代人反复阅读,长期积淀的文化精华。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有普世的价值。它关乎人的教育,关乎学生未来将成为怎样的人,怎样去应对未来的变化。我们说,经典可以使我们获得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考,使学生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区分正义和非正义,从有用之中去发现高贵与美。

但教材厚度终究有限,我们无法将整本整本的经典作为教材来学习,而节选入教材的文章也未必就能迎合学生的胃口。作为儿童的小学生,他们更喜欢能带给他们快乐的作品。既然教材中的故事无法完全激活他们阅读原著的欲望,那我们也不妨 “娱乐至上”一把,从经典中选取更为有趣的故事来持续冲击他们的好奇心,一个解决不了的,那就再来一个。

五年级下册可谓是 “群英荟萃”:齐天大圣孙悟空、八面玲珑王熙凤、俗世奇人刷子李、舍己为人老班长……即便如此,也不过是文学宝库中的沧海一粟。这些人物鲜明,叙事性强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他们背后更多的人物和故事。

以 《刷子李》一课为例,这篇短文以 “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刷墙不沾白点这么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 “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学生对 “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赞叹不已。课后将 “泥人张贱卖海张五”和 “狗不理名满四海”的故事通过图文相结合制作的微课简述给学生,以此推荐阅读冯骥才的 《俗世奇人》。

故事简短有趣,无论电脑还是手机都可以观看,一个个生动有趣、跌宕起伏的故事令人牵肠挂肚,阅读的味蕾被唤醒。一个周末回来,没阅读原著的学生屈指可数,甚至有的学生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整本书,聊起书里的人物和故事手舞足蹈,滔滔不绝。

二、以点带面,推向专题阅读

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注重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来确定专题,角度更加灵活。我们在挖掘文本推进阅读时,也要灵活取舍。紧扣文本的某个知识点,最好是一个小点,以此拓展阅读,目标清晰,让学生在课后有主动去阅读的内在需求。一课一 “点”,一 “点”一得。点太多,学生会手忙脚乱,或畏惧阅读的难度,阅读的指向性也会难以琢磨。有了明确的专题,就容易下手多了。

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将所学用于实践,学会知识的迁移;另一方面,在开拓学生视野,获得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微课设计时,抓准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至关重要。以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 “趣味语文”为例,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也会向学生推荐阅读 “妙用标点”的故事或品读诗词,但学生课后对具体去阅读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明晰。我们来看看微课文字实录片段: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博学多智,能言善辩,富有幽默感的语言魅力令人折服。1946年,周总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谈判还没几个回合,周总理就把对方的谬论反驳得体无完肤。在我方义正辞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恼羞成怒,声嘶力竭地叫嚷同共产党谈判简直就是 “对牛弹琴!”周总理听后,不急不躁,不动声色,只是轻蔑地一笑,慢条斯理地巧妙回敬了对方: “对!牛弹琴!”

周总理精当地妙用标点,进行字词的断句重组,使其语义幡然更新,针锋相对地将对方的叫嚣比作“牛弹琴”。既形象生动又极具杀伤力,从而既摆脱了自我困境,又迫使对方陷入无言以对,无地自容的窘地。

同学们,汉语的魅力是无穷的,像这样妙用标点的故事还有很多。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妙用标点的故事吧。

微课仅仅围绕 “妙用标点”,用两个同样充满人物智慧的趣味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巧妙,扬起课外拓展阅读的帆,更点亮一盏明亮的灯。

三、亲近作者,引领自主阅读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乏名家名篇。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也与作者们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 《爬山虎的脚》认识 “语言大师”叶圣陶,从 《猫》认识 “人民艺术家”老舍,从 《巨人的花园》认识唯美主义的代表王尔德……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了解国内外名家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或课前课后,适时地用微课把文章的作者请出来,将作者的写作背景或是生平经历推介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家的进一步认识,激起对文本的兴趣,更能开启一扇亲近作者的阅读大门,从而对其作品产生阅读期待。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但因表达形式和创作背景离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所以许多学生学起来着实不易。带领学生亲近读者,激发学生对作者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的关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 《独坐敬亭山》为例,李白仅用20字,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要让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不难,但要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意境与心境,就需要亲近作者,与李白 “面对面”。用一个简单的微课介绍 (配以背景音乐和简洁的动画):

上元二年 (761年),李白已年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吟下了 《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李白的心境不言自明,无需教师再做过多的讲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及作者其它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

四、贴近生活,让阅读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 “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微课,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阅读发生兴趣,从内心产生需要阅读的心理倾向,进而发生阅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阅读的情境。

教材编排了数量不少的说明文,除了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感知、积累和理解语言,还是带领学生将阅读贴近生活,培养阅读习惯的有力媒介。

例如,学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微课介绍与学生生活密切的珠江,让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了解珠江的有关知识;学习 《蝙蝠与雷达》,将微课制作为闯关游戏的形式,猜想生活中仿生物学的发明源于哪些生物:船桨、锯子、气味探测仪、起重机的挂钩……激发学生关注生活,阅读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 “教育来源于生活” “整个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源泉”。阅读,自然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现在的小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广泛,微课不仅贴合了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的需求,相对于传统课堂,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拓展阅读视野的同时顺应了学生网络化阅读的需求。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微课教材学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