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湘教版必修三案例教学与中国、世界区域地理教材的有机整合

2018-04-02 16:33汕头市聿怀中学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西电东有机案例

文/汕头市聿怀中学 顾 绚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以高二阶段,湘教版必修三及中国、世界区域地理中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为例,说明有机整合教材的必要性。

为了在高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尝试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让课程更饱满,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本文以此为立足点,主要介绍了4种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案例。

1.两部分关联内容的知识合并

典型案例:必修三第一章第四节 “区域发展联系”和中国区域地理中第四章第五节 “中国自然资源”的合并。前者主要介绍中国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四大工程,后者主要介绍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现状。以工程西电东送为例,可以先介绍我国火电和水电分布状况,后直接带出西电东送工程。如果单独介绍4大资源调配工程,学生可能对各资源的分布是没有印象的,同时这样处理教材有个好处,课程有前因后果,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理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基于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对矛盾上产生的。

2.必修三作为阅读材料补充区域地理教学

典型案例: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区域地理中的 “北美地区”。前者其实是以美国农业为例介绍现代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后者重点是在介绍美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可以尝试把前者当作是后者在介绍社会经济地理特征中农业部分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必修三中这部分农业的材料。因为必修三中对美国的现代农业介绍非常详细,材料丰富,若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独介绍就显得照本宣科,让学生自行阅读反而能提高课堂的高效性,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3.必修三作为比较材料出现

典型案例:必修三第一章第四节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和世界区域地理中的 “中亚”。前者主要以洞庭湖为例介绍湿地的破坏和保护,后者重点是在介绍中亚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后者自然地理特征中的一个部分是介绍中亚地区咸水湖分布和面积萎缩,这个时候可以把咸水湖面积萎缩和必修三中洞庭湖面积萎缩做一个对比,从而延伸出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定义及面积萎缩的区别。当然到后面必修三授课时,还得增加学生对湿地概念的理解及其在生态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但是这个时候可以跳过洞庭湖湿地这个案例,比如换成我国东北平原为例,介绍东北平原从 “北大荒”到 “北大仓”再到“北大荒”的过程分析。甚至还可设计珠江三角洲 “基塘农业”面积萎缩甚至消失的案例与东北平原从“北大仓”重新回到 “北大荒”中导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对比。

4.必修三的案例作为总结性案例出现

典型案例: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在这一节中,以田纳西河为例,介绍流域的整治和开发。但是在讲授世界区域地理时,介绍西欧必涉及到莱茵河的航运及其航运条件的分析,介绍东南亚时必涉及其水能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其实已经奠定学生对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基础。那么来到必修三时,我们就不能把这些在世界区域地理中已经讲过的内容再重复一遍,因为学生会觉得容易,缺乏深入探究的兴致。这个时候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必修三教材,总结田纳西河河流综合治理和开发的基本内容,同时对河流的开发和治理进行知识点总结,最后进行知识迁移。

整合教材,不是简单粗暴地打破原有课程顺序,而是思路的重塑。同时在整合教材时,我们不必局限于教师讲的方式,应设法改变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如采用创设新案例让学生自行探索、或创设学案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横纵向比较等多种方式,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锻炼。当然现有教材教参都是经过严格、系统的编写,而且已经经过漫长的实践论证,从而形成理论知识;教师在重新整合过程中,应注意尊重教材,整合的目的是因材施教,是为了更好体现教学目的,同时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只有根据教学对象做整合和调整,适合学生,并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材整合才是成熟的有机整合。

猜你喜欢
西电东有机案例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通道损耗特性及影响因素
西电东送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云南西电东送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西电东送还有多大的意义?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