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世纪北师大版教材 “读懂学生”之实践探索

2018-04-02 16:33湛江市第一小学郭玉梅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轴对称经验教学活动

文/湛江市第一小学 郭玉梅

于波先生在 《读懂学生的智慧与技巧》中说: “读懂学生和了解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教师只有读懂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读懂学生的需求、读懂学生的思维、读懂学生的情感,才算读懂了学生、读懂了教育。”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学生的想法有时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的。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我们发现,这个时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广泛,生活经验远远超过上世纪的儿童,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独特的感受,参与课堂学习。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读懂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摆正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位置、寻求与学生交往的更好的方式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落实 “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一、 读懂学生什么

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原有的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把学生的认知看成一张白纸,不能只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当今的学生,认知的渠道绝不仅仅是教材与课堂的学习,他们有很多的认知渠道。这都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学生的研究工作。读懂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这种艰难性,很容易使小学生产生挫折感、失败感。而长期的失败经验的积累,只能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如果我们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掌握新知识,并逐步促进学生由 “学会”向 “会学”的转变,得到成功的体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数学知识之间充满联系,最基本的模式就是数学化。从直观到抽象,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数学学科自身的符号化系统和相应的规则,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有些东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些时间,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例如:符号、运算顺序、法则等。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学生会提出一些我们没有想到的古怪的问题?没想到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的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反复强调某一知识点,但学生还是经常出错?教师一节课辛辛苦苦上下来,学生却说这些内容早就会了;或者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恰恰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如何读懂学生

1.重新学习 《儿童心理学》,分学段细致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好奇,很难做到专心听讲,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因此,学习知识不是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二年级是小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期,要多表扬肯定孩子;三年级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孩子普遍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因为一些小的问题困扰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要注意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五、六年级的学生进入了青春早期,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反抗抵制,但意志力不坚强,遇到问题和挫折容易灰心,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对学习者的分析。这里重点突出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的分析,以及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

3.教学新知识、新内容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 “知识前测”,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差异、需求等,精心设计复习迁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于对称图形的概念的认识,普遍存在概念内涵不明、外延不清、判断困难等问题。例如:对称和轴对称一样吗?物体对称就是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吗?轴对称和对称轴学生真的分得清吗?我通过用数学绘画本为载体,新课前,我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数学绘本,玩 “画耳朵”的小游戏,学生发现 “对称”的耳朵才好看,在玩游戏中初步感知对称,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通过阅读绘本,了解身体上其他的对称现象,并通过绘本图的中间线把对称轴这条隐形的线,在无形中植入孩子的心理,为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作了有效的铺垫。

三、读懂学生的教学案例分析

1.授课前进行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 “以学定教”,从而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建立在客观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扎实基础上。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本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起点、能力起点与态度起点),一般特点分析 (指学生的年齡特征与学习数学的共同特点),学生学习风格(也叫认知倾向)分析。

二年级上册 《图形的变化》的学情分析: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年龄普遍在七岁多一点,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尚处于从表象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的初期,思维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同时,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相当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空间几何的学习与其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组织大量的直观形象的具体的活动素材开展有趣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眼、脑、手、耳、口等多感官协作运动,通过看、摸、折、剪、想、说等活动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在 “玩中学”、 “做中悟”,初步感知生活动中的轴对称现象,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年级上册 《校园中的测量》的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测量问题的能力,但缺乏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根据 《数学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课的特点,在学法上,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过程。本节课内容是对校园中的事物进行实地测量,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因此,在课前必须召开小组长会议,布置活动任务,发放课前任务卡,明确学习任务。再由小组长组织和布置完成,提前到校园中仔细观察测量对象,做好课前准备。

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再认识》的学情分析: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借助直观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三年级学习分数初步认识到现在,时间跨度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是分数意义的拓展,内容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

2.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反馈与课后练习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及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分数乘法(三)》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 “折一折,涂一涂——理解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意义”这一环节,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教学中是否通过自己的探索 “折出张长方形纸的第二个环节 “用折纸的方法试一试等于多少?”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这时,小组每个成员是否都参与活动,还是大多数小组都是一两个人在动手呢?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在进行点评时,又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呢……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是一具空壳,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因此,课后要对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进行分析,读懂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猜你喜欢
轴对称经验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