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唢呐传承之现状与发展之方略

2018-04-03 08:57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砀山唢呐艺人

周 颖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宿州,234000

砀山唢呐演奏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传明太祖朱元璋九世玄孙朱载堉(1536—1611年)酷爱音律,断然离开宫廷,长期深入河南沁阳的黄河沿岸民间唢呐班社,潜心从事民间唢呐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校勘研究工作,留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瑟谱》等多部专著。明清以来,黄河曾多次泛滥成灾,一些受朱载堉影响、熏陶的唢呐艺人随着难民一起漂泊,定居在砀山[1]。这些定居在砀山的唢呐艺人带来了大量唢呐演奏曲牌,经过数代的传承、发展、创新,积累了大量传统曲牌,还可以吹奏模仿诸多戏曲、曲艺、流行歌曲等唱腔、唱段,形成了砀山唢呐独特的演奏风格。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端,是苏、鲁、豫、皖四省七县市交界处,为燕赵唇齿、徐淮门户,齐鲁典仪礼乐与梁宋中原民间音乐在此交汇,孕育催生了砀山唢呐风格独特的演奏艺术,并进而影响了苏、鲁、豫、皖周边地区的唢呐演奏艺术[2]。改革开放后,砀山唢呐在国内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当地多种多样的民俗礼仪大多请唢呐班子演奏,加之近几年作为梨都的砀山,旅游业的发展给砀山唢呐提供了更广阔的演出平台。

为更好地保护这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对砀山唢呐进行了调研,现将其传承现状与发展方略简述如下。

1 砀山唢呐传承之现状

据砀山县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稽查队2016年统计,砀山县现有唢呐班150多个,专业从业人员1 000多人。2008年,砀山唢呐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收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砀山县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唢呐之乡”称号。2013年12月31日,中国艺术家协会和联合国电视中文台在北京联合举办“UNTV2014全球新年联谊会”,砀山县在会上被授予“中国唢呐之乡”荣誉称号[3]。在砀山,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年人过寿、升学、开业庆典等大都请唢呐班演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老百姓审美情趣需求的变化,唢呐班的演出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县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关怀和引导下,作为地方传统文化产业主力军的砀山唢呐呈现出红火景象。砀山唢呐传承之现状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艺人技艺高超,演出形式多样

砀山人常用的唢呐有小唢呐,即高音唢呐,当地人称尖笛;大唢呐,即低音唢呐,当地人称大笛。两种唢呐表现风格迥异,砀山唢呐艺人除了掌握基本的单吐、双吐、三吐、吞、轧、柔、颤等吹奏技巧外,还要掌握其他的一些吹奏技巧,例如,咔戏、闷笛、咔腔和闷腔等[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艺人们能够掌握好这些技法,都是通过异常艰苦的训练。以前唢呐艺人地位低下,家长让孩子学习唢呐艺术,是为了生计,因此,那时候学习唢呐的人都非常刻苦。2017年5月21日,笔者在调研中采访了砀山唢呐省级非遗传承人蒋法杰老先生,他说:“那时候学艺苦啊,拜过师傅就住到师傅家里,白天帮师傅家里干活,晚上吃过饭,老师口传一段旋律和吹奏指法,记到脑子里,躺在床上一边想一边在肚子上练习指法。第二天凌晨,在没有下地之前,拿着唢呐到村外把前一天晚上师傅教的练会、练熟,第二天晚上才能再教新曲子,如果前一天教的没练好,轻则叱骂,重则体罚。夏天学艺,一件单褂经常湿透—风干—再湿透,严冬练习要迎风吹奏,吹奏时流出的口水在唢呐筒下出现一根长长的冰条。”蒋老师的大唢呐、小唢呐、闷笛、把攥子都有精湛的技艺,另外唢呐反吹、手臂交叉吹无一不可,唢呐班子的所有乐器样样精通。蒋老师还跟随砀山唢呐技术精湛的张、刘、王、陈等几家唢呐班子创始人之一的王福荣老先生学习并掌握了吐彩纸、吃火喷火、变换彩扇、漱獠牙扮金刚、火烧葡萄架等杂耍绝活。

砀山唢呐演奏曲目特别丰富,传统曲牌有《六字开门》《凡字调》《百鸟朝凤》《拜堂乐》《水落音》《五字开门》《一二三》《工尺上》《二迷子》等几十首;戏曲选段有《三哭殿》《打金枝》《拷红》《秦雪梅吊孝》《白蛇传》《朝阳沟》等近百个选段;另外还有民间小调和流行歌曲演奏或连奏等。每一个唢呐手掌握曲目和类别的多少,是检测唢呐艺人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砀山唢呐表演形式多样,如独奏,合奏,与笙、二胡、梆子、钹、云锣等组成传统的吹打乐组合;演奏形式又分为搭台吹、走台吹、坐台吹、对台吹等。唢呐班还会邀请一两名“唱将”,专唱豫剧选段、民间小调、歌曲等,唢呐班则为其伴奏。现在根据事主要求,适应老百姓图热闹、讲排场的心理需求,经常高薪聘请专业戏剧、曲艺和舞蹈演员或歌手同台演出。

为增强效果,招揽雇主,唢呐班都已置办了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如升降舞台、灯光、电子音响设备、合成背景音乐等。

1.2 艺人社会地位提高,唢呐班生意红火

解放前,“王八戏子吹鼓手”这一句俗话尽人皆知,唢呐艺人被称为“下九流”。那时学习唢呐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当然也有例外,如“喇叭状元” 张连生,出身于衣食无忧的家庭,由于对唢呐发自内心的热爱,使他冲破家庭阻挠学习苦练唢呐,一举成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双百方针”得到很好的贯彻,随着“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唢呐班的活动也随之红火起来,艺人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砀山唢呐”被定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唢呐之乡”和“中国唢呐之乡”称号的授予,唢呐艺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砀山唢呐传承人蒋法杰从1982年至今,一直担任县政协委员,从事唢呐吹奏的艺人从内心深处已经没有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砀山地区红白喜事讲排场、图热闹、重礼仪,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孩子满月、新店开业、公司庆典、乔迁之喜和金榜题名等都会请唢呐班庆贺。演奏收入也逐年提高,演奏价格根据班子名声、演奏阵容、演奏曲目、时间长短等因素而定,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唢呐班生意红火,成为了一种致富的门路。

1.3 近年来获得较多的荣誉,得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砀山唢呐传承了几百年,经过几代、十几代人的努力,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强的影响力。砀山唢呐一路走来,特别是解放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解放初,有“竹签子”之称的“喇叭状元”张连生带着嫡传弟子陈玉兰赴朝鲜慰问演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朝鲜群众演奏了100多场。1958年,张连生受安徽省文化厅指派去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民间文艺汇演,凭借《叫句子》和自创曲目《锔锅》获得吹管乐最高奖项,并在上海录音出版了第一张留声机唱片《百鸟朝凤》专辑。同年,张连生还去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

改革开放后,更是殊荣满满。1992年,蒋法杰和弟子朱海宽参加了全国“朱载堉杯”唢呐大赛,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同年,朱海宽还参加了全国唢呐邀请赛,吹奏的《梨乡欢歌》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1月,文化部在苏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中,砀山女子唢呐组合齐奏的《梨乡流韵》获得了“丰收杯”奖。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砀山唢呐组合吹奏的《“凡字调”快板“叫句子”》是全国唯一进入半决赛的民间器乐组合。2011年6月,文化部在澳门主办的“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砀山唢呐的《锯大缸》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2012年10 月,在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经过激烈角逐,张杰、王宝山吹奏的砀山唢呐曲目《梨乡情》最终获全国第三名,他二人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非职业类选手[5]。2013年12月31 日,联合国电视中文台和中国艺术家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的“UNTV2014全球新年联谊会”上,砀山唢呐吹奏的《叫句子》被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华文化突出贡献奖”[6]。2016 年2 月,砀山唢呐组队参加第十二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集中展演活动,吹奏的《锔锅》荣获“德艺双馨最佳表演奖”[7]。2017年6月10日至18日,成都举办“第六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安徽省代表队的砀山唢呐“梨乡组合”演奏组一行6人,分别在成都非遗博览园及都江堰、新都区、大邑区等分会场展演20余场次,吹奏了《叫句子》《普天同庆》《梨乡欢歌》《凡字调》《百鸟朝凤》等曲目,凭借原生态的演奏形式和独特的演奏风格及艺术魅力给当地观众带来了传统文化的享受,得到了一致好评。砀山唢呐在各大赛事和汇演中的卓越表现,大大促进了砀山唢呐的传承和发展。

砀山县政府和文化局相关部门非常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每年都会举办几次唢呐会演、大赛、调研等活动,给唢呐艺人提供了许多演出平台。1993年砀山县文化局举办“百班唢呐闹砀城”活动,从199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举办砀山唢呐大赛。砀山电视台还录制了砀山传统艺术展播节目,邀请知名艺人录制节目。由于砀山特产酥梨闻名全国,有“酥梨之乡”的称号,每年都会有许多具有梨乡特色的活动,如“中国·砀山梨花旅游节暨民俗文化节”从2008年始每年如期举办,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期间有许多传统文化表演活动,而唢呐表演则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另外,还有“砀山酥梨采摘节”“中国果蔬加工·砀山论坛”以及盛夏时在砀城中心广场的“周末纳凉”晚会等活动,都为唢呐艺术提供了演出平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向国内外宣传了砀山唢呐艺术,提高了砀山唢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砀山唢呐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方略

随着砀山唢呐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录和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砀山唢呐的传承和发展总体还是可喜的,但是通过近两年对砀山唢呐的调研,发现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方略。

2.1 总体方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砀山唢呐的传承和发展,与其他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不仅仅是简单的保存性的“保护”。由于它是活态的传承,需要对健在的老艺人进行保护,但这个保护不是把他们养起来,而是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录制他们吹奏的视频,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同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把传统曲目和绝活等技艺不分门派和性别的口传心授给年轻的唢呐艺人。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职责意识,树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理念和信心,对所有营业性唢呐班子做出一定的硬性规定。另外,还要加强唢呐从业人员传承意识的教育,要强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并鼓励他们在掌握传统曲目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音乐风格进行发展和创新。县政府有关单位应高度重视,进行深入调研,就传承—创新—发展问题制定具体可行的总体方略。

2.2 针对传统曲目和绝活流失的问题,采取硬性规定与褒奖唢呐特色演奏相结合的方略

老一辈唢呐艺人传道、授业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把一些技法和传统曲目传授给自己的徒弟或子女。每一个唢呐班大都有自己的绝活,作为镇班之宝而不外传,现在掌握传统曲目和绝活的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不再“上活”,崭露头角的年轻唢呐艺人大多数对传统曲目不感兴趣,为了迎合一些事主的要求,往往追求时尚,摒弃传统,以致一些传统曲目和绝活面临流失。在现代的唢呐班演出中,经常是唢呐艺人跟着音频伴奏吹奏几曲,聚拢好观众后进行演出,演出内容多是魔术、杂技甚至艳舞,或模仿电视节目里的一些吸引观众眼球的小噱头。在这种演出模式下,唢呐的一些传统曲目和绝活就失去了相应的舞台,面临着流失的危险。一些传统曲目和绝活大都是砀山唢呐的精华,包含着砀山唢呐独有的艺术特质,如咔腔、咔戏、闷笛、火烧葡萄架等,其流失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拟定相关政策,对唢呐班采取硬性规定,如针对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或不能踏实学习传统曲目和绝活等技艺的状况,政府可以规定每一个唢呐班必须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传统曲目和绝活才能允许进行营业性演出,并以此作为发放唢呐营业性许可证的条件之一。每年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对具有营业性资格的唢呐班进行传承和创新的综合测评,褒奖传承和发展砀山唢呐传统特色的唢呐班,在推荐参加各大赛事时优先考虑。要使其从思想上提高自我传承发展的意识,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但是也要与时俱进,顺应市场潮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用精湛的技术,创作、演绎现当代流行音乐,这样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又传承发展了传统艺术。

2.3 针对少数唢呐班有低俗演出内容的问题,采取多部门逐级监管与唢呐艺人加强自律相结合的方略

唢呐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在民间,政府的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少数唢呐班为了吸引一些具有低级趣味的群众,多接活、多拿钱,把唢呐艺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抛于脑后,经常邀请一些以媚俗、下流、露骨的表演为荣的歌舞演员在唢呐班进行表演,以此提高自己唢呐班的名气,不以为耻,反而以此招揽更多的生意。这样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观众的身心健康,对传统唢呐艺人引以为傲的职业道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也对唢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针对唢呐班演出有低俗演出内容的现象,县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应制定一个标准,各乡镇文化部门进行宣传,在村干部和村民了解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对演出涉及不健康内容的情况鼓励举报。公安局等执法部门进行突击检查,不仅从经济上制裁,还要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对于不配合及屡教不改者,应取缔经营许可证,性质恶劣的还要进行法律制裁。政府严管是从外部制约,主要的还是唢呐班的自我约束。对唢呐班班主定期培训,讲授精神文明建设中文艺宣传的作用、职业道德标准,制定奖惩与考核标准,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和奖励,并进行扶持,使其形成自我约束的良性状态。

2.4 针对传承人断代问题,可开展唢呐艺术入校园活动与进行多元化传承的方略

以前的许多唢呐老艺人基本是为了生计从事唢呐吹奏行业,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凭借自身的手艺可以谋生,他们的子女不少也学习唢呐吹奏,继承和发展唢呐艺术。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模式也多样化了,再加上近年来大学扩招以及兴起的进城打工热,农村的孩子成绩好些的去上学,成绩不好的孩子进城打工,收入远比仅仅依靠红白喜事时“上活”的收入要高,因此,学习唢呐的孩子就越来越少,砀山唢呐面临着传承人断代问题。

解决断代问题有不少方式方法,而开展唢呐艺术进入校园活动不失为一个多元化传承的途径。以前学习唢呐的孩子常常是放弃文化课的学习,不仅造成唢呐艺人文化素质偏低,而且只有跟随唢呐班演出一条出路。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要改变思路,让传统艺术更合理地传承和发展。政府可以支持教育文化部门在中小学开设唢呐兴趣班,聘请民间唢呐艺人和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教学。这样既是对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给唢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传承人。如果孩子综合素质较高,也可以把他们输送到高等艺术院校深造,让他们在掌握砀山唢呐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3 结 语

砀山唢呐,在四省七县市交界的独特地理环境里,在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交汇熏陶的厚重艺术沃壤里,孕育、传承、发展了500余年,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其艺人技术高超、吹奏风格和演出形式多样,唢呐艺人地位显著提高。砀山唢呐在政府部门的关心以及本地一些老艺人的努力下,在国内外演出、比赛中和本地民俗活动的演出中都呈现出红火的场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存在的问题,比如传统曲目和绝活的保存和传承,传承人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个别演出中低俗性内容的出现,都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和唢呐艺人自身的反思。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入地关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保证传统曲目和绝活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多部门逐级监管,唢呐班自我约束以保证演出内容的健康;让唢呐艺术进校园,进行多元化传承,既可以发现、培养唢呐艺术的传承人,也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关部门应对唢呐班班主和主要成员进行定期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从艺人员的整体素质,而且唢呐艺人还可以得到相互交流的机会,更有利于砀山唢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砀山唢呐艺人
安徽砀山:“互联网+”赋能水果产业
安徽砀山乡村振兴的“数字密码”
又听唢呐
唢呐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及其应用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灯艺人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