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环境对城市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参与度的影响

2018-04-08 02:09牛严君乔玉成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频度参与度体力

牛严君,乔玉成

1 前言

已有研究表明: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LTPA)的提高能够明显降低人群肥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进而促进个体的健康水平提高[1,2],即使是小幅度的体力活动也能限制与肥胖相关的健康并发症[3]。而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又常常与建成环境有关。

建成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由人为建设改造各种建筑物和场所构成,是能够影响到居民产生身体活动行为的土地利用模式、交通系统及与城市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要素的组合[4]。美国、巴西等国家的学者研究表明:便捷程度、空气质量、绿化情况等建成环境因素能够显著影响城市老年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3,5,6,7],而安全、美观且低污染的公共环境,便捷的娱乐和公共设施有助于提高城市老年人的休闲性体力活动[5]。因而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何种建成环境能够提高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目前有关建成环境与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多来自欧美国家,我国相关研究还非常少,建成环境与我国城市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参与度的关系如何则更少有涉及。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建成环境对城市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参与度的影响,以期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建议,为城市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参与度的提高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建成环境对城市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参与的频度及时间为研究对象;以上海、福州、烟台、临汾、晋中等5个城市中随机选取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500名城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建成环境中哪些因素会对老年人参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频度以及时间产生显著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以及Elsevier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等数据库,以“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为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以及文章逻辑构思奠定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编制。问卷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A)为建成环境与城市老年人LTPA的现状调查,包含基本个人信息与当前建成环境现状调查共计31个题目;第二部分(B)为建成环境对LTPA参与度的认可度调查,共计30个题目,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对问项进行赋值,即“非常同意=5”“比较同意=4”“不清楚=3”“不同意=2”“坚决不同意=1”。所有题项均采用封闭式问卷形式。

(2)问卷的发放与筛选。问卷发放由5名调查员实施。问卷发放前对调查员说明注意事项、发放标准及保持样本的随机性。在上海、福州、烟台、临汾、晋中等5个城市中选取年龄在60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为样本,共计发放问卷500份,每个城市100份。具体发放地点为:城市社区、公园、广场等。问卷发放填写收集后初步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剔除范围包含:年龄为60岁以下者;问卷中调查每周参与休闲体力活动的次数问题中勾选“从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一选项的。

(3)问卷的信度。筛选后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3。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了0.907,在内部一致性系数原则中,当α系数≥0.90时,表示测验或者量表的可信度非常好[8]。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录入后采用IBM公司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

2.3 重要概念及其操作性定义

(1)建成环境:指人为建设改造的各种建筑物和场所,是能够影响到居民身体活动行为的土地利用模式、交通系统及与城市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要素的组合[4]。因此,本研究在建成环境相关指标选取的时候,涵盖了交通状况、城市绿化以及场地设施等一系列因素。

(2)休闲性体力活动(LTPA)参与度:主要指参与者对参与LTPA活动的投入程度,包括参与频度和参与时间两个维度。本研究在城市老年人LTPA参与度的调查时选取了参与频度(次/周)以及持续时间(min/次)两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28份,占85.6%;无效问卷72份,包括年龄小于60岁者15份以及从不参加体育活动者57份。在被调查的428人中,男183人,占42.8%;女245人,占57.2%。年龄60—69岁330人,占77.1%;70—79 岁,89 人,占 20.8%;80 岁及以上者9人,占2.1%。受教育程度方面:未受过正规教育的28人,占6.5%;小学学历125人,占29.2%;中学学历118 人,占27.6;高中/大专学历97 人,占22.7%;大学学历51 人,占 11.9%;研究生学历9人,占比2.1%。样本基本符合目前我国老年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被调查对象参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现状

被调查样本每周参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频度与持续时间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对象参与休闲性体力活动情况

表1可知:本研究样本人群参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频度每周多于3次者占66.6%;每次休闲性体力活动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者占到了81.8%。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WHO建议的体力活动标准。从城市老年人参与LTPA时最常采取的通行方式看,主要包括:步行、骑自行车、骑电动车、开车、公交(地铁)以及其他等(见表2)。其中采用步行方式参与LTPA的人数超过了半数,达到了52.8%;骑自行车前往锻炼场所者占到了24.3%。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方式前往锻炼场所,说明参与体力活动场所大多在离居住地不远的街道、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环境之中。在锻炼场地的选择方面,平时在城市公园以及广场参与LTPA的老年人合计超过了60%(见表3),并且大多数选择在早上起床之后(27.8%)以及晚上(28.5%)这两个时间段参与锻炼(见表4)。

表2 被调查对象平时参与LTPA最常采取的通行方式

表3 被调查对象参与LTPA平时选择最多的锻炼场地

表4 被调查对象参与LTPA的时间选择(平时选择最多的时间段)

3.3 影响城市老年人LTPA参与度的建成环境因素分析

对问卷B部分进行了球性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914,明显大于最低标准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卡方值=1182508.298(df=435,P<0.01)。满足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条件,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

该部分问卷共有30个题项。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取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进行提取公因子,同时提取因素负荷量大于0.40的题项,每个符合的公因子至少包含3个题项[9]。经过分析提取出3个公因子,分别将其命名为“场地周围服务设施建设”“场地内部环境”和“场地整体设计”并对每个因素所包含的题项进行可靠性分析(见表5)。

表5 影响城市老年人LTPA建成环境的各因素可靠性分析

表6 城市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因子1主要集中反映了在锻炼场地附近上厕所方便、前往锻炼场地途中交通安全、场地具有夜晚灯光照明条件、场地附近车道设置符合要求、场地附近高楼少/通风好、场地附近有停车场以及零售店或者超市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场地附近设有停车场”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锻炼场地周边设有停车场是提高城市老年人的休闲体力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前往锻炼场地途中的交通道路安全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老年人在人行横道以及机动车道附近碰撞造成的死亡和受伤率相对较高。这也是降低老年人步行参与休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10],并且邻里环境的安全感与体力活动也呈正相关[11]。因此,前往锻炼场地途中的交通安全也能够明显影响到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参与度。

临时休息的长凳以及就近的厕所等服务性设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方便。有研究表明[12,13]:邻里建筑环境的客观特征,如服务类设施便利性、安全性、与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有关。在附近有零售店的场地进行锻炼,能够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购物提供方便,也能间接提高老年人的LTPA水平;街道的长度较短,更高的街道联通性更有利于促进老年人步行到达[14];拥有灯光条件的公园/广场与周边社区居民参与体力活动显著相关[15]。本次调查有28.5%的老年人选择在晚饭后参与锻炼。为了提升安全性,有必要完善夜间照明设施;公交站点的设置也是影响老年人休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共交通工具的设置是与住宅密度相关的。这些因素都能够影响到习惯性的体力活动[16];能够携带宠物参与体力活动和与人相伴参与体育锻炼在心理调节上有相似的作用,尤其是对独居老年人,能够降低其消极的自我效能[5],从而促进老年人参与到休闲锻炼中。

因子2集中反映了锻炼场地绿化情况好、场地卫生情况好、健身设施齐全、路面质量好、锻炼氛围好以及空气质量好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健身设施设置齐全和良好的锻炼氛围与老年人LTPA的参与度具有较高的相关度。相对于健身设施设置比较缺乏的社区或公园,健身设施齐全的公园中,锻炼人群参与休闲步行的人数以及步行时间明显更多[17];城市老年人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往往更容易面对社会孤立的风险,友好的的锻炼环境能够帮助其克服身体的局限性,此外,在心理层面上也能够降低身体活动的感知障碍,和消极的自我效能,提高锻炼的积极性[5];较好的绿化及卫生条件,不仅能够为老年人参与锻炼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更能够提升心理的愉悦感;较高的空气质量能够影响到个体户外出行的意愿[18];较高的路面质量也保证了老年人参与锻炼活动中的安全性以及方便程度[19]。

因子3反映了锻炼场地宽阔、场地设计美观、场地设有饮水设施、锻炼场地有散步的小径以及场地与外界有明显间隔等方面的内容。与老年人LTPA参与度相关最高的是锻炼场地具有散步的小径。宽阔的锻炼场地能够使更多的老年人同时参与体力活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对于老年人提升锻炼动机以及改善心境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符合美学设计的街区以及城市环境,能够明显影响周边社区居民的步行能力[20]。锻炼场所环境的设置应把着重点放在人文关怀因素上[21],并根据客体需求来进行构建;方便散步的小路,以及便捷的饮水设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方便。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体力活动与周边社区设计特征相关,并且休闲娱乐设施较多的社区周边,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明显提高[22]。老年人通过参与休闲性体力活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能够改善认知衰退和抑郁症的风险,并且能够预防慢性疾病和跌倒风险[23]。

3.4 影响城市老年人LTPA参与度的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城市老年人LTPA的参与度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场地周围服务设施建设”“场地内部环境”和“场地整体设计”。通过数理统计对上述3个因素与城市老年人LTPA参与频度与持续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场地周围服务设施建设”“场地内部环境”和“场地整体设计”3个因素与城市老年人LTPA参与频度以及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且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见表7)。其中“场地整体设计”因素与城市老年人LTPA的参与频度相关系数最高,为0.405。表明锻炼场地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城市老年人LTPA的参与频度。

表7 建成环境各因素相关系数一览表

影响城市老年人LTPA参与度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场地周围服务设施建设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与便利性,来提高其参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意愿;场地内部环境的构建能够为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提供更好的服务;场地的整体合理设计则能够为参与到锻炼场所的锻炼人群带来更好的体验。

4 结论

(1)建成环境与城市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参与度显著相关。

(2)科学人性化的场地周围服务型设施建设、良好的场地内部环境以及合理美观的场地设计能够显著影响城市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参与频度与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1]Lee C,Moudon AV.Physical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in the Health Field:Implications for Urban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4(2):147~181.

[2]Durand CP,Andalib M,Dunton GF,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related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risk:implications for smart growth urban planning.[J].Obesity Reviews,2011(5):e173.

[3]Yang W,Spears K,Zhang F,et al.Evaluation of Personal and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to Physical Activity:A Multilevel Analysis on Multiple Population-Based Data Sources[J].Journal of Obesity,2012(3):548910.

[4]冯建喜,黄旭,汤爽爽.客观与主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不同体力活动影响机制研究——以南京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3).

[5]Cerin E,Lee KY,Barnett A,et al.Objectively-measur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nese urban elders[J].Preventive Medicine,2013(1):86~89.

[6]Corseuil MW,Schneider IJ,Silva DA,et al.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obstacles to commu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Brazilian elderly[J].Preventive Medicine,2011(4 ~5):289 ~292.

[7]Gao J,Fu H,Li J,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nd built environments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a multilevel analysis[J].Bmc Public Health,2015(1):1~11.

[8]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9]邱茜.上海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10]Koepsell T,Mccloskey L,Wolf M,et al.Crosswalk Markings and the Risk of Pedestrian-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in Older Pedestrians[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2(17):2136~2143.

[11]Tuckerseeley RD,Subramanian SV,Li Y,et al.Neighborhood Safety,Socioeconomic Status,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9(3):207.

[12]Van CJ,De BI,De MF,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Health & Place,2011(2):458.

[13]Ester C,Sit Cindy HP,Anthony B,et al.Ageing in an ultradense metropolis:perceived neighbourhood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tarian walking in Hong Kong elders[J].Public Health Nutrition,2014(1):225~232.

[14]Patterson PK,Chapman NJ.Urban form and older residents'service use,walking,driving,quality of life,and neighborhood satisfa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Ajhp,2004(1):45~52.

[15]Kaczynski AT,Potwarka LR,Saelens BE.Association of park size,distance,and feature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neighborhood parks[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8(8):1451~1456.

[16]Leslie E,Coffee N,Frank L,et al.Walkability of local communities: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o objectively assess relevant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J].Health & Place,2007(1):111.

[17]Ding D,Sallis JF,Conway TL,et al.Interactive Effects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Psychosocial Attributes on Physical Activity:A Test of Ecological Models[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2(3):365 ~374.

[18]Frank LD,Engelke P.Multiple Impac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Public Health:Walkable Places and the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5(2):193~216.

[19]Holle VV,Cauwenberg JV,Dyck DV,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and older adults'physical activity:results from the Belgian Environmental Physical Activity Study in Seniors(BEPAS Seni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2014(1):1~9.

[20]Berke EM,Koepsell TD,Moudon AV,et al.Associ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in older persons.[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7(3):486~492.

[21]宋杰.对城市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28~1330.

[22]Kerr J,Norman G,Millstein R,et al.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Women:Findings From the San Diego Cohort of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2013(6):1070~107.

[23]Gomez LF,Parra DD,Brownson RC,et al.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walking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Bogota.[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0(6):592~9.

猜你喜欢
频度参与度体力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人类的收留
加油!
水下作战用啥枪
频度副词问与答
男子体力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