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例

2018-04-10 06:59张晓斌张建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顶岗水利水电

张晓斌,张建国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4)

201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教发[2012]9号)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提法更为准确和综合,人才规格的定义与以前相比,强调了对“技术”的要求,其中可以包括:强调技术、注重技能、关注创新、兼顾人文、综合发展等构成要素。提倡学生不仅懂得如何操作,而且懂得技术和工艺的持续改良和革新,懂得提交比较系统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作为高职院校,为培养合格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就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实际操作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脱离学校、逐渐走向社会的必要环节。“2+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安排学生最后一年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其中的“1”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学校声誉的关键环节,显得尤其重要。

明确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高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培养既有一定的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的“蓝领”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对某种技术的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使他们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的工艺、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就是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们实际操作动手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创新能力,也是消除学生踏入社会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学生进行实习环节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缺补漏,认识所学的欠缺与不足,才会不断提高学习的动力和处事的应变能力。二是了解社会、熟悉产业、知晓现状,为将来就业选择增加机会。所以“2+1”模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事实证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操作性很强且效果非常显著。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新时期水利的建设与改革发展对水利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面广量大的水利建设工程面前,不但需要一批专家、工程师,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水利事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般多位于人烟偏僻的河流、山沟,工程施工环境差、条件艰苦,工程施工难度大、周期长、技术安全等要求高,以往的学生顶岗实习,只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大约6个月),施工企业为学生要安排食宿,学管理,教技术,花费精力比较大,等学生掌握了工作技能,顶岗实习时间却要到了,学生的集中离开会给企业造成很多的不便,工作岗位的短缺一时间人员不能补充上来,所以施工企业不愿意接受时间短的实习,这样会给企业增加许多麻烦,甚至影响工期。所以,以往的顶岗实习只是片面的考虑了学校教学的需要,而没有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高。“2+1”模式是对教学环节、教学体系的整体认知和思考,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学生实践时间,“1”的时间延长,是对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的充分考虑,也可以达到学校生产育人的目的。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

2.1 方案整体架构

“2+1”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 人才培养模式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依靠水利行业的专家,归纳提炼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三内涵、五目标、多岗位”的“2+1”分段化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三内涵”是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要紧紧围绕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基础知识教育内涵,包括基础课理论知识和健康心智等方面教育;二是专业知识学习内涵,包括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三是拓展知识学习内涵,包括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培训学习。

(2)“五目标”是指实现课程项目化教学、实现教学任务化实践、实现技能标准化训练、实现项目生产化实训、实现实习岗位化工作。

(3)“多岗位”是指学生在第五、六学期分别被安排到不同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的岗位主要有:水利施工管理岗位(工程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检测、施工组织与施工项目管理岗位)、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岗位、工程监理岗位、工程资料整编岗位等,同时注重学生其他岗位的锻炼实习,以适应社会实现复合发展创新的需要。

(4)“2+1”分段化是指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工作。学生在第一年重在完成前两个内涵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和专业功底,为最后一个内涵实现创造条件。学生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学校、系部要积极给学生联系单位,最好能和专业相对应。但是社会是多面的,也有一部分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不一定相对应,鼓励学生站在成人成才的高度同样认真对待,做好顶岗实习。

图1 “2+1”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整体架构

2.3 “2+1”模式的特点

2.3.1 基础和专业知识注重实践性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要体现课程教学实践特点,即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又有利于知识的实用;即体现岗位特色,又注重发展创新。

2.3.2 实践模块注重实效性

学生的技能培训模块,除了安排在校内进行外,还要相应的安排到生产单位参观学习,老师要请进来引出去,使学生真正的熟悉最新生产工艺,熟悉行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技能,具备复合型人才基本素质。能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适期缩短,能最快的适应生产单位要求。

2.3.3 教学内容注重时代性

水利行业属于传统的行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行业也在逐渐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人才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随时根据时代需要增加删减部分内容,要充分利用学校校企合作平台。

2.4 实施中要注意的事项

(1)系部要提前三个月向学生下发“联系生产企业顶岗实习介绍信”,宣布实习方案,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提早安排。联系好的学生要填写“顶岗实习申请报告”,认真填写实习单位、地点、工作内容、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食宿安排情况等,交于班主任,班主任第一时间落实本人和实习单位具体情况,确保学生实习真实可靠。

(2)系部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班级提交的实习申请报告,进行联合审查,批准后签订“实习安全协议”。对未联系成功和未获批准的学生,由系部统一联系顶岗实习单位。

(3)学生实习期间,学生要在网上每天汇报实习情况,填写实习日志,指导老师要每天在网上进行批改。实习期间,系部会派人进行巡回检查。实习完后,每个学生要准备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评定表等。

(4)学生要按照规定时间返校答辩。系部会成立答辩教师委员会,分不同小组对学生进行实习答辩。答辩成绩要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并且参考每天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最终确定学生答辩成绩。

3 结语

适应开放式实践教学,构建“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目的就是要站在学生立场上,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懂知识、精业务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作为我省我校重点专业,率先实行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我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决不能只流于形式,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随时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随时根据需要让老师走出去、把企业人才引进来,使之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刘欣,赵宇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动态规划控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9):28-31.

[2]郑家茂,吴涓,雷威,等.东南大学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30-35.

[3]李孟歆,栾方军,刘剑,等.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32):60-62.

[4]何兴国,潘丽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25.

猜你喜欢
技能型顶岗水利水电
《湖南水利水电》2021年总目次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监测
农村水利水电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