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并不意味着迎合现实

2018-04-11 16:09宁宇
博览群书 2018年2期
关键词:屈原诗经人文精神

文化作为延续人类血脉的内在动因,在反思和总结人类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在促进人类不断进步。人文精神是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于人类社会中有着千丝万缕的体现与表征。当今社会人类在获利于科技进步飞速发展之时,逐渐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颇感欣慰的是,依然有一批学者不受浮华世风的侵袭,致力于文化经典的解读与传承,执着于人文精神的坚守。赵沛霖先生的近作《重讀经典——上、中古文学与文化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4月版)展现了自己近四十年(1978-2014)中对文学经典与民族文化精神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有细致入微的具体分析,也有重建学术史的尝试。

问题意识

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所涉领域宽而广,不适宜简单概括,从何处切入显得尤为重要。赵沛霖对一些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有不同见解,从小问题入手予以精深钻探,并据此展开论证。如《两种人生观的抉择——关于〈离骚〉的中心主题和屈原精神》一文深入分析了屈原两种人生观:“‘上征求女——儒家人生态度的艺术写照”和“‘远逝自疏——道家人生态度的艺术写照”,这也是其后传统士人入世与出世两种人生态度的纠缠。在《关于曹植诗歌创作的两个问题》中,提出赠答诗由于“赠答的对象多属知己,便于抒写情怀,透露心迹,因而为考察诗人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P347),这样的切入视角具有启发意义。从这一角度来重新解读曹植的《送应氏》“步登北邙坂”,更突显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比一般的赠答诗更有深度。

有些论文另辟蹊径,解决了学界看似陷入研究困境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创新价值。如《论阮籍的〈咏怀诗〉——出世思想与〈咏怀诗〉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出世思想作为考察诗人心路历程的根据,将“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的阮籍诗歌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出世思想的萌生和初步形成,出世思想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对出世思想和人生态度的充分肯定,结论颇有启发价值。《郭璞〈游仙诗〉中的神仙世界与宗教思想》提出郭璞的《游仙诗》第三首和第九首中的神仙世界与宗教存想有关系,这是“诗人对其所参与的神仙道教的学道修仙活动”的自叙,反映了诗人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落实在具体的修炼活动上。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得出“郭璞《游仙诗》是学道修仙历程的‘自叙”的结论,摆脱了传统的寄托主旨,显得更有新意。

敏锐的问题意识需要深厚的学养作基础,需要以勤于思考和探索作前提,这是学者进行科研活动的必备要素。在该书中,除以上提到的观点之外,《论神化历史化及其对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试论中国寓言的起源》《不同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北朝爱情诗》等文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作者的问题意识。不仅如此,作者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细微的分析和阐释,形成一家之言。

研究精神

人文学科的本真与自然学科不同,评判标准也不同。如果科研活动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正确,得出的结论必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赵沛霖将研究对象放置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中,《〈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即肯定了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的关系,“改变了自50年代以来对它全面否定的错误倾向”(P163)。《〈诗经〉战争诗的历史真实性》一文,从历史的真实出发,分析揭示出反映周王朝与西北戎狄的战争诗充满沉痛的悲剧气氛,而反映周王朝与东南部战争的诗篇充满必胜的信念。这些认识都符合研究对象的实际,结论客观公允。

学术视野的宏阔决定了看待问题的高度。《〈高唐赋〉〈神女赋〉的神女形象和主题思想》结合特定的宗教民俗文化背景,指出《高唐赋》中的神女是民间传说中带有原始神话特征的人物,具有“野性”美;《神女赋》中的神女是经过宋玉加工改造而成的集美貌端庄高洁于一身的形象。这就纠正了以往论者将两个形象视为同一人的错误认识,为正确认识作品的主题思想打开了另一条思路。《屈原悲剧结局的时代特征》从与屈原同时的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变法的结局说起,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分析屈原的结局不像商鞅等那样悲惨,因为他所坚持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抗秦派的爱国精神高涨,使得守旧的贵族不敢随心所欲地加害屈原。主观方面,屈原的“美政”理想与吴起、商鞅相比更具远见,他把“美政”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最终以身殉国。“屈原的结局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同时也是楚国的耻辱”(P194),这个论断完全符合事实。有些文章《屈原在我国神话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庄子哲学观念的神话根源》读来有“心有戚戚焉”之感,也是阅读该书获得的心理愉悦。

该书中前半部分的文章多属于大文化背景下具体问题的分析,超越以往的传统认识和简单化的历史社会学分析,研究方法更能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对此,作者有充分的自觉意识。作者的学术成长立足于上世纪初的学术文化思潮,身处80年代文化热的学术背景,能够自觉摆脱50-70年代单纯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局限,运用多学科融合的优势,开拓出广阔的研究空间。新世纪以来,作者站在长期积淀起来的高度上对八朝三代文学予以延展研究,逐渐形成鲜明的研究特点,这也是其不断探索思考的结果。

现代价值

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建立文化自信。经典作品的现代解读必然带有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诗经〉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指出,《诗经》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元典,其现代价值体现在,能够加强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建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新文化;有助于彰显价值理性,端正价值取向;有助于提高对于和谐的认识,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启示》指出“韩国、日本学者通过挖掘《诗经》的伦理道德内涵,沟通了古典与现代,在现代人的心里‘复活了历史和人文精神”,《诗经》人文精神的主旨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科技高度发展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缺失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的今天”(P171-172),这种精神有其永恒价值。再如《庄子自然观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现代启示》指出,庄子认为人类是自然之子,必然“导致对自然的敬畏、亲近以及有节制地享用自然资源的理性态度”(P304),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相比显然更具生存智慧。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完全证明了庄子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的意义和价值”,庄子所提出的问题“是超越时代、民族和地域的具有人类共同性的重大问题。”(P303)

作者认为,虽然学术交流的氛围已不存在障碍,但“学术上的封闭心态并没有完全破除”(P168),这必将会成为学术发展的桎梏。“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作者呼吁建立相应的世界性的学术观念。这样开放的学术眼光和兼容并包的胸襟值得年轻学人深思,我们更应该在世界性文化交流背景下加强对经典作品的现代解读。重读经典并不意味着迎合现实,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掘经典的现代价值。作者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对传统经典予以现代化阐释的清流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可贵。

赵沛霖的勤奋令人惊讶,该书中所收录的论文有三分之二是退休后的作品,让我们作后辈的深感惭愧。前辈的心无旁骛、勇于探索思考,始终坚持不懈、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作者简介:宁宇,文学博士,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屈原诗经人文精神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屈原之死
巧用《诗经》解难题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