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与青年家庭教育理念的当代契合

2018-04-17 06:47李新蕊
知与行 2018年4期
关键词:颜氏家训当代青年家庭教育

李新蕊

[摘 要]《颜氏家训》以“仁”“爱”为总纲、以“义”“顺”“慈”“孝”“悌”“友”为具体准则的家庭伦理规范,以“明达君子”的择友论、“应世经务”的在仕论、“修身慎行”的处世论、“济世成俗”的为学论为内核的德性修养理念,所展现的人生智慧,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理性思辨思想、道德价值规范和情感人文关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前家庭教育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依托。因此,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只有以寓于传统面向现代的家庭伦理和德性修养为基调,才能引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颜氏家训》;当代青年;家庭教育;文化契合

[中图分类号]G41;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4-0089-05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70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军,正值道德风尚和理想信念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扣好第一颗扣子。家庭所代表的思想是社会思想的构成部分,当代青年耳濡目染家风家教,其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社会风气、时代精神,甚至是民族未来和国家命脉,正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2]。因此,当代青年的道德修养与家庭构建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细胞,其根植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指导与创新,是实现社会理想信念塑构的源本动力。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以伦理道德理念为核心,以“修身养德”为重点,是青年阶段社会化的重要媒介,是由家庭内部自发的伦理规范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秉持“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时俗之谬,以训子孙”的理念,其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思想精华,能够为社会转型时期当代青年的家庭教育提供文化支撑,让家训文化在“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发扬光大。

一、 当前青年家庭教育理念的时代变革

众所周知,每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世界图景、审美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具有历史变革性,世界性现代化历史的进程,全面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当前社会气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契合备受拷问,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之一就是文化信仰危机,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是民族信仰的本来,其创造性转化,不是单纯融入现代化社会的文化流行元素,生拉硬套强行嫁接,而是通过拷问当前的社会、家庭、个体的时代特质,发掘《颜氏家训》“时代精神的精华”和 “文明的活的灵魂”的价值底蕴。

在青年个体和社会文化方面,当前就业压力愈演愈烈,信息化时代个人前景变化莫测,精神世界的空虚造成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信仰的泛滥,当代青年的集体焦虑现象,集中表现于对外在“物”的获得、认同与彰显,缺少对内在本我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认同引导。同时,“现代化所构成的最为严峻和最为紧迫的时代性问题是由资本的逻辑所构成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问题”[3],社会文化对货币的信仰导致社会文化价值的量化、世俗化和理性化,社会生活的非人格化冷落、傲慢和玩世不恭,从而构成了对人性、个性和自由的最大威胁。因此,当前青年亟须内化“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43的中华传统家国情怀,来引导日常生活。

在家庭文化方面,新时代家庭嬗变表现为结构、模式和伦理三个维度,当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以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要形式,家庭关系的核心从父子关系转为夫妻关系,从男性系独立构建家庭转为男女世系共建家庭。随着源于西方19世纪以来的核心家庭私有化和独立的新观念潮流在中国社会的蔓延,文化的代际传承越来越被削减,家庭传统伦理的社会规范性愈发被家庭的独立性私有观念所取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家庭培养理念恰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颜氏家训》中所包含的家庭教育理念,正可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借鉴,为当代的青年家庭教育提供文化上的支撑。

二、 《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理念

当前青年家庭教育理念根植于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家训文化的指导与创新,是实现社会理想信念塑构的源本动力,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70的奋斗目标提供内化的支撑力。需要强调的是,《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仅涉及家庭人伦规范的人际关系建设,更包含青年于家庭内部所受熏陶教育的个体德艺修养的培育,为青年塑造理想的君子人格,提供情感支撑。

(一)以“仁”“爱”为总纲的家庭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以“和”为最高目标,体现在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之中,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以“礼”即行为规范和秩序为外在约束力,更需要以“情”即“仁”“爱”为内在驱动力,进而实现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有序,中华传统价值观以“仁”“爱”为总纲,以“义”“顺”“慈”“孝”“悌”“友”为具体准则,具有伦理性、层次性。《颜氏家训》中优秀的家庭教育文化为当前青年提供了“整齐门内”的伦理秩序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倡和之礼”:夫義妇顺的伉俪关系。夫妻是组成家庭的核心要素,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首位,颜之推认识到夫妇是人道之始:首先,“婚姻勿贪世家”,秉持德性行为规范。婚姻作为经济制度的认同模式在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然而颜之推通过自我人生阅历,秉持“婚姻素对,靖候成规”[4]64的家训理念,他认为婚姻中不可掺杂锱铢必较的物质性因素,而应注重婚俗择偶时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节操,因此他批判“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4]64的社会现实,以“猥婿在门”“傲妇擅室”而“反招羞耻”的社会实例为颜氏子孙提出警戒。其次,蕴含着夫妇“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互补互助的情感思想。他认为夫妇于家须要各司其职,“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4]57;夫妇双方各尽其责,不可因单方交际所求“皆事外饰”而造成“家人妻子,不免饥寒”、“羸马悴奴,仅充而已”[4]58的家庭窘迫状态。最后,后娶为“门户之祸也”,“不可不畏”。后娶之事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家庭和谐仁爱的伦理秩序:夫妻关系“夫妇之义,晓夕移之”[4]41;父子关系“假继惨虐孤遗,离间骨肉,伤心断肠者何可胜数”[4]38;兄弟关系“异姓宠则父母被怨,继亲虐则兄弟为仇”[4]45;同时也会造成后妻与前子对簿公堂,造成“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4]41诸如此类败坏门楣和伦理秩序的事情发生。

《颜氏家训》的伉俪关系对于当前青年深化以爱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理念、远离市场经济下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婚恋倾向,提升家庭的道德责任意识,在“快餐式”婚恋文化下慎重抉择婚姻始终都具有时代的借鉴意义。

2.“明孝仁礼义”:严慈相继的父子关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优秀的传统道德理念在代际传递,同时家庭道德教育的思想只有寓于切实可行的方法才会彰显其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功效,《颜氏家训》在教育方式上父慈子孝双向性的情感表达,威严有序的礼仪规范,是当前青年家庭教育理念亟须借鉴的文化精粹。《颜氏家训》就“世间无教而有爱”的社会风气,倡导“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4]18。这样的礼仪规范与情感交流并举的父子相处模式。在此模式之下,父子关系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儿婴孩与惩罚有度相辅相成。早教适应了儿童可塑性大的心理优势,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模仿力、求知欲和精力最旺盛和集中的时期,颜之推深刻认识到“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4]154,然而“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4]5。孩童形成自己的道德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化外物为自身的同化、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早期记忆会给儿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因此颜之推提倡“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4]208。同时,《颜氏家训》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4]10,即威严而慈爱的教育模式下使用适当的体罚,与现代心理学在体罚上的研究不谋而合。体罚主要在认知能力更倾向于直观性的幼年阶段实施,以达到“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的效果;青少年阶段自我意识已发展成熟,“骄慢已习,方复制之”,这时再实施体罚则“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4]10。

爱子能均、身正率下、家风熏陶。首先,父母对诸子的疼爱须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颜氏家训》认为,“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4]23,通过琅琊王幽薨、共叔之死、赵王之戮、刘表宗族倾覆、袁绍兵败等历史教训的阐述,表明爱子能均具有“可为灵龟明鉴也”的家庭效应。其次,重视家长对于晚辈的身先示范效应。《大学》中强调“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家庭结构作为一种微社会模式更需如此,因此《颜氏家训》开篇就倡导“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4]1。颜之推认为,自上而下的道德熏陶,长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品性,才具有权威和说服力,“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4]49,显示了家庭内部的伦理秩序性。最后,注重子女成长环境的家风熏陶,“吾家风教,素为整密”,《颜氏家训·风操篇》通过对“世事变改”的礼俗风尚的阐述,既有对当时缅怀、避讳模式过犹不及、虚伪好名的批判,展现了人的意识的觉醒,又有对丧葬、迎宾、诞生和称谓的传统风俗的传承,遵循礼俗秩序,以期能弥补现实的不足,达到“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4]154的效果,并告诫颜氏子孙,“少欲知止,为立涯限尔”。

3.“分形连气”:兄友弟悌的手足关系。《颜氏家训》认为,兄弟之间是分形连气、形影相顾、声响同一的关系,“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4]27。因此,人之事兄,需同于事父;人之爱弟,需同于爱子,即使“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4]28,也要同甘共苦,感情深厚。但是随着各自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4]28,夫妻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兄弟关系,这对家庭和谐仁爱的伦理秩序造成的损害,即“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4]33的状况必须加以警戒。

友爱为兄弟之爱,友善为普遍之爱,只有家庭内部的礼俗秩序稳定、情感支撑双向互动式发展,即弟非“失敬于兄者”,兄非“失恩与弟者”,才能在娣姒之分、连襟之疏既有伦理背景下,真正达到“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4]34的仁德之心,才能将家庭的“悌”即友爱衍生为友善,作为公共交往空间、交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根基,以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人伦秩序是治家的精神基础,一个家庭的管理,家风家教如何,深刻地影响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成长。家庭伦理安定有序与发掘个人情感觉醒的兼容,恰是《荀子·天论》中所强调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和谐思想的体现。

(二)以“德艺周厚”为内核的个体德性修身

《颜氏家训》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写作目的,是一部培养青年家庭伦理秩序和个体德行修养的家庭教育蓝本,传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信仰。同时,青年修身则需循其家风熏陶、家训警醒,彰显高度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因此,《颜氏家训》家庭教育理念的德性修身思想以“德艺周厚”为内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明达君子”的择友论。《颜氏家训》明确提出:“君子必慎交游焉”,并对于颜氏子孙的交友提出以下期许:首先,强调择友的重要性,“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4]127?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交友是同辈群体交流的主要渠道,青年部落文化对个体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4]127,因此择友需要用理性来判断,不可凭借激情与好奇随意盲目“被”加入青年部落。其次,以“贤德”作为交友的基准。以“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作为交友前提的格言,以督促自我,不断提升,以“无友不如己”为出发点,“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忧于我,便足贵之”[4]128。最后,强调真实与尊重作为朋友的相处模式。青年一般会忽略亲近的朋友给予的切中要害的改善建议,而过于相信旁人的名噪,殊不知“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4]130;同时要尊重对方的劳动成果,“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4]132。

2.“应世经务”的在仕论。《颜氏家训》针对当时士大夫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不涉世务之作风,强调“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4]315;针对“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藩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六种不同的职位,提出了“勤学守行”的共性本质要求和不同职位的具体要求,同时认为人的精力有限,“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其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培养当代青年的敬业奉献意识,树立服务基层、讲真求实的责任感,稳固青年成就事业需秉持“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的情怀具有借鉴价值。

3.“修身慎行”的处世论。儒家注重“礼”,礼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标准,同时也是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颜氏家训》所倡导的处世德行,既传承了儒家礼俗规范,也遵循“及世变改”的思想,强调“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4]59,因时代而变更,注意人的自我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时代性。具体而言:

孝爱为首。《颜氏家训》主张,侍奉父母既需态度谦和,又需“以致甘聏”;同时需要辩证地对待孝,既肯定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种人之常情,又反对过度避讳和悲伤而荒废事业,提倡“礼缘人情”,针对“见似目瞿,闻名心瞿”,认为“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颜氏家训》倡导孝与爱,反对愚孝的辩证思想在当前家庭道德教育中仍具有借鉴价值。

俭以养德,节俭低调。《颜氏家训》十分倡导勤俭持家,“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同时区分了俭与吝的区别,“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4]42,既倡导博施济众,又需严格治家,做到“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在人际关系中,恭敬对人,简朴对己,“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4]166。同时为人处事要低调,“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4]334,为利益奔走求索的事情只会添加羞耻,因此知足常乐,“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预当人非义之事”[4]337,低调保性的行为处事中也蕴含着“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4]362的家国责任感。当代青年应秉持俭而不吝,止足而有责的家风家教,以回馈社会为落脚点,修养心性,培养美德,提升精神内涵。

名实相副。《颜氏家训》教育颜氏子孙做一个有气节和行为品性修养的人,以社会上追求鲜卑语与琵琶的修习,讽刺追求权贵的谄媚,强调“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4]362;拒绝虚假名号的构建,通过巴豆涂脸、官员重恤、文章吹捧等事件,提倡“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4]306。因此,当代青年应该警醒,只有通过自我内在的修炼和提升,才会外显出才思和气质;《颜氏家训》注重淳正风气,树立名声,“劝其立名,则获其实”,通过列举伯夷、季札、柳下惠、史鱼名垂千古的史实,认为“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4]313,同时认为追求好的名声,“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4]313,是为了使人向善,社会风气淳正,更可使子孙蒙荫,对于优秀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

4.“济世成俗”的为学论。《颜氏家训》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为文化传承的理念,对颜氏子孙的为学提出了以下期许:

崇实勤学、终生学习的作风。针对当时士族青年“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4]143“贵族子弟,多無学术”[4]148不思进取,政权倾覆后流离失所的惨痛社会现实,《颜氏家训》勉励子孙“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4]157,培养自我供养能力,流离失所也可“当自求诸身耳”;需勤奋好学,“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认真严谨,“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4]198,倡导学问相互切磋,“督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206,不可闭门造车,师心自用,贻笑大方而羞耻。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独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4]173。

博学多识、学问随世轻重。《颜氏家训》认为,“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4]177,讽刺“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尝有驴”的烦锁学风和“空首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4]177的空疏学风,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心明目”“修身利行”。当代青年应运用所学知识修身养性,不断纠正自己的言行,读书不仅能够安身立命,更需要知行合一。

艺术修养“微须留意”,各种技艺“博学求之”。《颜氏家训》通过对书法、绘画、射箭、卜筮、算术、医术、琴瑟、博弈、投壶艺术领域修习程度的阐述,认为需要以“素业”为主,即传承儒家道德伦理文化。当前青年理应加强自我艺术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治疗手机依赖症。同时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尊重各类职业的思想,强调“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只要能够将本行业做到精细,则“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这对于当代青年树立平等职业观、奉献社会、服务基层、创业拓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 《颜氏家训》对青年家庭教育理念构建的现代意义

涂尔干指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都会出现道德重建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伴随着现代化本身。”[5]中国传统家庭教育随着世界性现代化进程而受到冲击,家庭教育重塑需要以“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6]为宗旨;同时,《颜氏家训》展现的人生智慧,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理性思辨思想、道德价值规范和情感人文关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前家庭教育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依托。因此,要承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42的重任,必须在吸纳和融合西方家庭道德教育平等、自由等概念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解释和弘扬。从《颜氏家训》家庭教育理念出发,对于“本我”优秀的夫妻、父子、兄弟伦理文化,要传承传统规范“筋骨”、添加现代化文化“血肉”;对于君子人格德性修养,青年个体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自觉添加于部落文化之中。因此,只有以当代青年寓于传统面向现代的家庭伦理和德性修养熏陶为基调,才能引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1]43的社会风气。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康德也认为,道德思考的核心就在于揭示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根源,即道德的本质不是知识,而是价值。党和国家对当代青年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倡导当代青年能够学以知德、修以完德、辨以树德、笃以践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颜氏家训》是以伦理道德理念为核心,以“修身养德”为重点,家训家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内化的前提是基于一定的理性认识,进而产生情感倾向,而情感的形成又对行为起着催化和强化作用,情感是加深认知的催化剂,也是行为的推动力。当代青年家庭教育理念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日常化体现。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王文锦,注译.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76.

[3] 孙正聿.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6,(1).

[4]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敬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205.

[6] 鲁迅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

[7] 王永友,潘昱州.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重构的“三重”困境[J].南京社会科学,2017,(7).

[8] 刘银军.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道德重建[J].甘肃理论学刊,2017,(5).

〔责任编辑:常延廷〕

猜你喜欢
颜氏家训当代青年家庭教育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
论网络环境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当代青年社会责任品格的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与青年社会责任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颜氏家训千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