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2018-04-18 01:14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数字化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

(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

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國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三)直接或间接拉动就业

截至2016年12月,德国制造业拥有雇员542万人,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药物产品及试剂、钢铁行业雇员数分别为81万人、94万人、31万人、11万人和7万人,合计占制造业雇员总数的40%以上。特别地,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兴起,随着人们对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服务提供商成为制造业的上游供应商,其产品及服务在制造业产品和设施的营销中日益增长,以信息通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以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具体看,2016年贸易运输、信息通信和商业服务就业人数分别增长13万、22万、134万,合计占总新增就业人口的50%以上。

(四)对外贸易竞争优势明显

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德国对外贸易依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1]。2006—2016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出口在2009年出现短暂下滑后,逐年平稳增长,到2016年出口总额12069亿欧元,同比增长11%,贸易顺差达2522亿欧元,同比增长323%,创历史高位;从全球贸易份额看,2016年德国进、出口额分别占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5%和84%,剪刀差明显。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德国出口强劲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制造业出口11008亿欧元,同比增长64%,占总出口额的91%,其中,汽车、机械、化工出口总额稳居前三位,分别为2282亿、1701亿和1071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19%、14%和9%。从制造业自身看,有48%的产品用于出口,其中,药物产品和制剂、汽车和机械出口比例分别高达67%、63%和61%。

(五) 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稳定器

德国中小企业素有隐形冠军之称,这些中小企业虽往往只生产单一的专业化产品但却努力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全球领袖[2],在德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6—2016年,中小企业企业数、雇员数以及营业额占比基本保持稳定,特别是欧债危机最艰难的2009—2010年,以上三个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小企业对德国抵御经济危机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2016年,德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约46万家,其中中小型企业(German Mittelstand,雇员人数不足250人) 参照德国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官网关于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详见http://wwwbmwide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8981%,为德国贡献了2986%的营业额,解决了426%的人口就业。

二、 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部署

为保持制造业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的竞争优势,德国政府不断优化国家创新体系,适时推出并发展完善制造业相关发展计划,如精英倡导计划(2005)、中小企业核心创新计划(ZIM,2008年)、2020高技术战略(2010年)、技术运动计划(2011年)、2020创新伙伴计划(2012年)、德国“工业40”战略(2013年)、数字化战略2025(2016年)等。这些战略计划涵盖创新、技术、信息等多个领域,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等多个对象,有效推动了德国制造业稳定发展。

(一) 国家创新体系为制造业发展奠定制度保障

德国制造业的持续繁荣离不开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组织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1政府负责制定法律和制度框架,形成连续性创新战略和系统性创新政策体系,包括:远期创新战略规划,如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创新行动计划,如高科技战略行动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等;以及与创新有关的法律协议,如研究与创新协议、科学自由法等。2企业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主体,德国研发投入约占GDP的3%,其中企业贡献七成,国家投入仅占三成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3公共研究机构和高校拥有明确的科研分工并保持科学研究的独立性,是知识创造的中坚力量。教育制度是德国创新体系发展的关键,除重视培养研究型人才、高技术人才外,尤为重视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采取双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双元制),学生得以接受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4协会等中介组织是连接科学研究和企业的桥梁,德国中介组织主要包括三类:项目管理服务提供商针对具体项目与政府签订合同,按照授权负责相应工作;商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职业培训以及咨询服务;德国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和弗朗霍夫协会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向广大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推广支持。

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相对成熟,为德国保持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又有了新发展,不仅关注传统优势产业的数字化进程,还注重智能服务世界、电子健康等服务业领域数字化经济模式构建,加大对能源、生物、气候、机器人等的投入力度。

(二)工业40战略为制造业发展指明方向

工业40战略是兼具革命性、前瞻性、连续性的国家战略。2013年,德国政府正式发布《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报告,旨在充分利用信息物理系统网络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产品和服务生产模式,实现以低成本和高品质提供定制产品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2015年,为挖掘“工业40”潜力,联邦政府携手商业、协会和科学界代表共同组建了工业40平台,目的是对工业在数字化进程中面临巨大挑战提出行动建议,包括制定标准、研究和开发,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法律框架,以及 “工业40”有关工作和培训等。

目前,工业40已初显成效,一是形成集群优势,由于工业40在提供技术及解决方案方面更具竞争力且擁有多家领先企业,在很多高端领域和环节已逐步形成集群优势;二是改进生产效率,实现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满足多元化定制需求;三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支持,比如为确保中小企业认识到数字化和工业40的潜力,截至2016年底,联邦政府已在全国建立了10个中小企业中心和一个数字工艺中心,为工业40的应用提供测试和培训,并给予资金支持。

(三)数字化战略为制造业发展拓展空间

数字化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项目之一,“数字议程”是继“工业40”之后德国确保未来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发展。2014年德国政府出台“数字议程(2014—2017)”,提出增长与就业、接入与参与、信任与安全三大核心战略目标,聚焦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与数字工作、创新型国家等七个核心领域,推动政治、经济与社会数字化转型。“数字议程”启动后,联邦政府开设公开网站发布最新进展、当前发展重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2016年,出台《数字化战略2025》,并制定《数字化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优先发展的12项具体举措,包括促进数字产业中心发展,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降低私人部门投资数字技术门槛、构建良好的数字化价值链网络、促进风险投资发展、推动电子政务发展、促进能源转换数字化、促进健康领域数字化、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推进汽车领域数字化以及推动分享经济。这些措施涵盖新兴行业、金融投资、政府管理及创新网络等诸多领域,涉及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联邦内政部、联邦交通与数字基础设施部等多个部门,统筹协调、优化合作成为当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目前,根据欧盟发布的《欧洲数字化进程报告》,德国数字经济与社会指数在欧盟28个成员国中位居第9位,比上年提升1位。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以来,欧盟数字经济发展有所减速的情况下,德国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3]。

三、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有较多相似之处,且都面临着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德国维持制造业竞争力的成功经验和实践,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营造公平竞争和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优势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跨界合作的工业创新体系,为中国制造提供持久动力。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搭建创新公共平台,推进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的落实和推广。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等中介机构,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

(二)深化跨部门跨领域合作机制

“中国制造2025”涉及能源、交通、农业、医药等诸多产业、行业部门,关系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需改变制造业管理的片段化、碎片化制度体系以及2025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加快推进各部门、行业、企业分工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发挥好专家委员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为塑造制造业竞争力形成有力合力。

(三)推进落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层面发展战略,需要制定各种具体行动计划保证战略目标的落地实施。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等工程和重大标志性项目的部署落实,加大对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升级力度,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选基础比较好、推动示范带动作用比较强的地区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试点示范。融入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势,学习借鉴主要国家再工业化相关理念、模式、技术、标准,务实开展国际双边多边交流合作。

(四)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期,重塑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新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动融合应用创新发展,推动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创新实践,鼓励分享经济深度扩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数字政府等数字和服务的融合发展。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发展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蒋和平德国外贸竞争力提升经验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1(2)

[2]孟祺德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3(3)

[3]郑春荣德国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房珊杉、金永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猜你喜欢
制造业工业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