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理论综述及引申

2018-04-18 01:14田智宇杨晶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绿色发展

田智宇 杨晶

关键词:城市绿色低碳综述

城市是人类社会工商业活动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增加,劳动力加快由传统农业活动向工业、服务业领域转移,推动城市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15年,全球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国城市化率也超过56%。城市发展能够发挥集聚效应、改善社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浪费等“城市病”。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迅速的国家,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目前,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对传统城市发展理论的再思考,对绿色、低碳内涵的新认识,以及对我国城市化进程障碍的分析等。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城市发展理论

(一)城市与经济增长

城市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工业化以前,西欧的城市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包括技术、资本和市场[1]。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发展主要源于新的劳动分工、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集聚效应等[2]。进入现代经济后,城市内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降,人力资本积累、知识和技术溢出效益、消费者对多样化的偏好、模仿创新等因素重要性日益提升[3][4]。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城市化导致分工进一步加深,形成专业化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5]。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人口和经济集中有利于经济活动利用相互间技术和资本的外部性,促进生产效率提升[6]。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城市地区人均GDP普遍高于一国的平均水平,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将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5%—8%[7]。

(二)城市化与发展阶段

城市是经济增长、生产效率提高和收入水平增加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概括来说,可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发展初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主要集中在核心区;经济发展中期,农村人口和农业经济下降,城市增长向中等城市、郊区扩展,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成熟期,城市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一些城市中心区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后工业化发展期,城市人口比重平稳,新兴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资源性城市、工业城市等人口比例下降。实证研究也表明,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多数国家城市化轨迹呈S形曲线,经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趋于稳定三个阶段[8]。对于部分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国家战略、产业政策、统计口径等因素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不完全符合上述S形发展规律[9]。通过比较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等[10]。我国由于采取重工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工业发展[11]。

(三)关于城市合理规模

城市的集聚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伴随人口大量集中,城市化可能带来许多负外部性,包括无序蔓延、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房地产泡沫、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排斥等。根据城市经济学理论,城市最优规模由两种对立的力量决定,一是大城市带来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二是消费者面临较高的生活成本。少数研究认为,存在最优城市规模[12][13][14]。王小鲁、夏小林(1999)对中国600多个城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外部效应,其中,规模在100万到400万人口的大城市,净规模收益最高[12]。

但多数研究认为,由于不同工业部门集聚效益的重要性有很大差异、不同家庭对城市规模的偏好各不相同、以及受负的外部性因素、现实政治变量因素影响等,并不存在完美、最优的城市规模[15][16][17]。从历史上看,西欧国家不同规模的城市,主要是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与区位环境有关,并不是政府规划的结果[1]。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由于存在“路径依赖”,各国城市化的模式、速度和方向受制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始条件、制度安排等,并不存在统一的城市规模或模式[18]。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也存在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争论。前者强调大城市容易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能够通过城市网络效应刺激经济增长,并且有利于减轻城市系统的压力[19],部分甚至主张采取集中式、高密度模式发展数十个人口规模上千万的超级城市[20]。后者主张小城镇分布广泛,距离农村近,有利于兼顾三次产业发展,容纳最大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降低城市化进程中的风险和成本[21][22]。从实践来看,简单依靠特大城市或单纯发展中小城镇这两种模式都走不通,一方面,在现有教育、医疗、土地资源配置模式下,特大城市进入门槛越来越高,限制了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中小城镇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也难以持续扩大就业机会,造成规模不经济,也不利于服务业发展[23][24]。目前,多数学者强调发展城市群、城市网,利用现代化交通、信息体系推动区域内的特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二、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一)绿色低碳发展的定义

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为应对生态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创新。绿色发展侧重环境问题,强调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25];低碳发展侧重气候问题,强调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许多学者提出我国能源发展应坚持“科学、绿色、低碳”,其中,“绿色”指实现环境友好的能源开发利用,“低碳”指明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绿色和低碳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内容和方向高度一致,并且存在协同效应。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發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2016年,我国政府公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

(二)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

目前,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尚缺少清晰的定义和标准。部分研究把城市作为区域的一部分,主张从整体可持续发展角度,强调城市发展应在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和交通、能源、污染和废弃物等四方面实现模式转变[26];部分研究主张以人为中心,从居住、就业、交通活动出发,强调城市发展应改善城市功能,提高宜居性、可持续性[27];一些研究认为新型城市化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城市发展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有许多研究分别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交通出行、居住质量、生态环境等角度,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等方法,提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标准。大量文献提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是提升城市质量和水平的应有之义,包含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发展高效交通体系、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优化能源结构等减缓污染和排放的措施,以及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地方治理能力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内容[28][29]。

(三)城市发展与能源需求、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城市发展既是生产方式的进步,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30],会对能源需求、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城市地区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4%[31],但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量的40%—70%[28]。城市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涉及多方面,既与城市所在国家的整体经济、环境和社会状况有关,也与城市内部的布局、基础设施状况、治理水平等相关[28]。多数研究认为,由于城镇地区人均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千人汽车保有量等是农村地区的数倍,城市化发展会带动能源需求增长[32]。OECD数据表明,城市化大大增加了碳排放,英国的城市化率比土耳其高20个百分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是土耳其的两倍左右。但也有研究认为,城市发展能够拉近居民距离,使政府以更低的人均成本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因此能够降低能耗,尤其是交通和住房方面的能耗[33]。

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布局规划是影响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人口密度增加时,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奥地利城市地区人口密度是澳大利亚的5倍,其人均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仅是后者的60%[10]。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会影响能源需求和效率水平。研究表明,与分散式发展模式相比,集中式城市发展模式能够节约耕地,使轨道交通更有效、污染控制更有利,更容易发挥人才优势。与前者相比,后者人均GDP能够提高2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提高20%[20]。我国历史经验也表明,遍地开花的中小城镇造成能源效率低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24]。

城市治理水平、管理政策等因素,也会影响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公共管理水平落后,造成城市过度膨胀,能源需求增长并没有带来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2010年,全球发展中国家住在贫民窟的城镇人口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绝对人口数量仍在增加,达828亿[34]。一些以往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国、波兰等),由于实施户籍政策,造成公共服务不均等化,也对城市化进程和能源需求增长产生影响[9]。

三、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前,受体制等因素制约,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相互分离,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改革开放以后,受经济发展推动,以及外国投资、出口贸易、大型项目建设、行政区划变动等因素驱动,我国城市加快发展[35][36]。近年来,城镇化被视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37],作為缩小区域和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5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城市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将超过90%[20]。我国城市发展要实现绿色低碳,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38],在发展模式、能源系统、治理方式三方面实现重大转型。

(一)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我国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形态与布局不合理、“半城市化”矛盾突出、户籍管理制度落后、城乡差距扩大、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城市运营效率低等[39][40][41]。1990—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了88%,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40%,远高于人口增长幅度。在耕地被占的农户中,仅有15%的人得以安置就业,5%的人转为城市居民[42]。未来一段较长时期,我国城市还将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会进一步提高20—30个百分点[43],城市发展转型成为关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涉及城市形态、布局、规模等问题,包括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中小城镇为主,以东部地区为主还是地区均衡发展,以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为主还是融合发展为主等。虽然越来越多学者强调,城市发展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力量,依靠市场规律促进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只是因势利导地进行规划引导[40][43][44],但在具体讨论中,关于城市“合理规模”的争议仍然较多,关于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布局的协调还主要集中在理念层面,关于如何发挥市场机制力量还缺少清晰、一致的认识。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还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等问题,这也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城市地区仍集中了大量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它们是推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重要支撑。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城市地区在人力、资本、创新方面的“领头羊”作用,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小城市向高度专业化方向发展,仍是尚待解决的难题[39]。许多研究主张,城市地区应重点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实体经济部门创造的就业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工业化支持的城镇化才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正途[45],需要通过城镇化发展消化工业过剩产能,支撑未来经济的增长[46]。

(二)城市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亟待变革

我国能源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城市地区,特别是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领域,保障能源高效、清洁、安全供应的压力较大。研究表明,今后20年,我国城市地区将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25%和能源总需求的20%[20]。另一方面,受能源资源禀赋影响,煤炭仍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能源利用方面,我国城市地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调研显示,2005—2008年,我国112个重点城市整体单位GDP电耗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水平[47]。除技术水平差距外,我国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和重化工业比重过高是主要原因。以钢铁行业为例,2009年,我国共有39家城市钢厂,总产能达228亿吨,占行业总产能的395%。此外,城市能源利用水平还与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生活方式不合理等有关。以建筑能耗为例,2011年,除采暖外,我国人均能耗约为美国的1/8,经合组织国家的1/2。但调研显示,部分高收入群体的人均、户均建筑能耗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42]。

能源供应方面,我国能源供应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还很低。由于供应能力有限、供应成本相对较高、输配管道和储气调峰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天然气在替代城市煤炭消费方面的作用尚待发挥;受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制约,风电、太阳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短时期内还难以发挥大规模替代作用。未来一段时期,为满足城市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如何发挥地区资源条件优势,扩大电力、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例,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与电动汽车等需求有效衔接,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三)城市治理方式亟待创新

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呈明显的“发展型”政府特征,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增长和经营城市,对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服务职能普遍重视不够[39][40]。近年来,在“土地财政”的进一步推动下,城市盲目扩张出现愈演愈烈趋势,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房地产泡沫,以及对实体部门的挤压等[40][48]。201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灰霾事件,带来严重的公共环境危机,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危害,这意味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也对改善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绿色、低碳发展角度看,节能高效的住房、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优美洁净的生态环境质量,理应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这是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实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促进各级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虽然出台了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实施了年度考核、监督监察、问责奖惩等措施,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各级政府的行为方式。受我国行政主导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等级结构的影响,已有政策措施对改善城市治理方式的作用相当有限,亟待结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探索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城市治理方式。

四、启示与思考

未来相当长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将对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带来深刻影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破解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途径,对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人口众多、经济水平落后、区域和城乡差距大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需要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按照以人为本和国土功能区的要求,统筹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同时,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转变城市经济系统、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公共治理方式的具体途径,着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J]商务印书馆,2010

[2]Quigley,JM,Urban diversity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2):127—138

[3]J Jacobs,The economy of cities,Random Home,New York,1969

[4]Lucas RE,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5]楊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World Bank,Urban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 Agenda for the 1990s,The World Bank,1991

[8]World Bank,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9/2000

[9]Davis,J,J V Henderson,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1):98—125

[10]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城市化趋势与政策[R]2010

[11]周天勇中国推进城市化的犹豫、失误和后果[J]经济研究参考,2009(35).

[12]王小鲁,夏林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

[13]斯特拉斯蔡姆城市住宅区位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4]托利,克瑞菲尔德城市规模与位置的政策问题[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5]Carpello, R and R Camagni,Beyond Optimal City Size: 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Urban Growth Patterns,Urban Studies,2000(37):1479—1496

[16]Graham, D J and H Y Kim,An Empir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8(42):67—89

[17]Soo, Kwok Tong,Zipfs Law for Cities: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3):39—63

[18]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J]上海三联书店,1994

[19]蔡继明,王成伟,周炳林我国城市化战略选择与定量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12).

[2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R]2009

[21]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22]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司课题组关于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0(3).

[23]刘福垣城市化不应走“小城镇、大战略”之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5—6—8

[24]刘鹤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市场和中国的城市化[M]中信出版社,2012

[25]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6—8

[26]Breheny,M,Planning the sustainable city region,Planning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Earthscan,1993

[27]Motofumi MARUI,Akira HOYANO,Proposal of a sustainable block model in Metro Manila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its heat—island effect mitigation,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7

[28]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11—城市与气候变化:政策方向[R],2011

[29]刘琰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5).

[30]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1938

[31]Potere D,Schneider A,A critical look at representations of urban areas in global maps,Geo journal,2007,69(1):55—80

[32]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3]UNFPA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LDC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New York 2011

[34]United Nations The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0 New York: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2010

[35]薛凤旋,杨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3).

[36]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5).

[37]李克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2—2—16

[38]李克强在省部級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央视网,2012—9—7

[39]J Vernon Henderson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与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7(4).

[40]吴敬琏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效率问题和政策选择[J]新金融,2012(11).

[41]乔依德中国的城市化:目标、路径和政策[J]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3[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3]徐林中国城镇化蓝图——专访徐林[J]中国改革,2013(5).

[44]周其仁在“中国城市发展论坛”上的发言[Z] 2012—8—11

[45]屈宏斌,马晓萍好坏城镇化[J]中国改革,2013(4).

[46]袁喜禄在“城镇化与投资研讨会”上的发言[Z] 2013—4—24

[47]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麦肯锡公司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衡量中国城市的新工具[R]2010

[48]彭文生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9]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

(田智宇、杨晶,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能效中心。)

猜你喜欢
城市化绿色发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