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改背景下微型童诗的取材和创作

2018-04-21 11:43罗素
考试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微型诗属于近代白话诗的范畴,因其特殊的行数限定,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尚短”传统。微型诗发展至今,其诗歌形式也日渐成熟,俨然已跻身经典现代汉诗的行列。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教”是其间的重要内容之一,微型童诗的教学无疑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当选择怎样的微型童诗进行解读与分析,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创作,是小学语文教师所应斟酌考虑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微型诗;童诗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向有重“诗教”的传统。微型诗,若单从句式上而言,则自古有之,如荆轲吟唱的《渡易水歌》,刘邦高抒的《大风歌》等等,甚至上古时期的二言诗,也许即是微型诗鼻祖。白话文运动以来,新诗开始在表现空间上,如篇幅、形体、格律等,得到了全方位的延伸与拓展,而微型诗则以其短小精炼的文学特征从小诗当中独立开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微型童诗作为微型诗中的一个显著类型,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有着无法言喻的分量。本文将从微型童诗的选择和创作这两个角度出发,在对其现状及问题进行相关思考的同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建议。

一、 微型童诗的概念界定和特征表达

1. 概念界定

微型诗。微型诗是从白话小诗当中分裂开来,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汉诗系列。尽管在句式的角度方面,微型诗是自古有之,然而其真正的提出则是始于1996年1月由重庆诗缘社所创办的报刊——《微型诗》报,其指称,微型诗是特指其诗歌行数处于一至三行,且每一行通常在五音顿之内的小小诗。

微型童诗。微型童诗是微型诗的一个重要门类,同时兼具儿童诗的诸多色彩。简而言之,即是微型诗当中适合儿童阅读、契合儿童心灵的诗歌群类。因其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和客观实际情况,本文在界定微型童诗时,在形式上有所放宽,行数并不局于三行以内,每行字数亦不仅限于五音顿,属于“精短”范畴即可。

2. 特征表达

微型童诗有其特定的读者对象,因此无论是在取材、教学、还是创作上,都有一定的特征表达。除却“精短”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微型童诗还应该同时具备三大元素:意境、童趣、情感。所谓意境,即是强调诗歌的画面感,并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童趣是在契合学生心理发展而言的,充满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抓住学生的内心;而情感则是诗歌的凝聚点,是各种主题的碰撞,其内容应饱满而充实,而非空洞单调。

二、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微型童诗的现状初探

1. 在微型儿童诗的取材上

有关微型童诗的选择,其来源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教材和课外微型童诗诗选上。前者是儿童与其进行的直接接触;后者主要用于对儿童关于诗歌的阅读拓展。理论上而言,两者结合之下所形成的“良性刺激”将培养其“诗兴”,从而在达成“诗教”目的的同时,兼具挖掘儿童文学修养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当中,微型童诗在选择上并未能圆满运转出以上功能,尤其是在教材“取诗”的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

2. 在微型儿童诗的创作上

微型童诗的创作问题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儿童本身,二是来源于成人;前者多集中于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写作童诗,后者则是成人以儿童的视角创作童诗。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型诗已走向了平民化的趋势,且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关资源在网络平台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展示与共享,微型童诗也不例外地大量涌现。然而,不管是儿童学写,还是成人创作,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3. 成人的童诗创造

毋庸置疑,成人作家创作的儿童诗歌在绝大程度上是儿童欣赏和学习诗作的重要来源,因此,其童诗几乎起到了一种引领性的“旗帜”作用。然而,正如《诗选刊》主编郁葱先生曾喟叹的那样:适合现在孩子看的儿童诗太少了。其原因在于不少成人童诗充斥着一股股故作天真的娃娃腔,纯粹是属于成人自身思维的儿童化,而不是儿童真正的视角。

三、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微型童诗的建议浅涉

1. 在微型童诗的取材上

正如前文所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关于微型童诗的取材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是教材,二是课外诗刊诗选。相对来说,教材对诗歌的选择是较为硬性的,因其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而课外诗歌的选择是软性的,其弹性空间比较大。

(1)教材的取材

其一,精选优质微型童诗,拓宽童诗题材宽度。童诗主题的陈旧老套几乎成一个社会现象,教材当中的童诗亦是如此。主题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丰富情感的维持与延伸,在处于一个诗歌蒙学的阶段,这样的接触显得尤为必要。同时,优质的童诗也应该注意童趣的流露和知识的渗透之间的正确融合,应避免出现知识的不真实性。力图择取出意境丰富、童趣盎然、情感饱满的微型童诗。

其二,注意教材当中童诗的阶梯性呈现。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古典诗歌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反观现代诗歌,尤其是微型童诗;同时,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体现上,除了在行数上,微型童诗并没有展现出一定的阶梯性。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儿童的成长,内容的层次性应更为注重,包括对有关孩子心理、人格、自尊、周边社会等方面的思考性质较强的詩歌,中、高年级的孩子完全有这个胸襟去品读。

其三,跨国“采诗”,多元文化并存。文学讲究一个视野,诗歌亦是如此,而要养成宽阔的文学视野,则首先要将自身的视角打开。儿童在接触童诗之初,有必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诗人作一定的交流。教材中适当摘录优秀的外国微型童诗,往往简短的几行,即可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语言风格、观察视角和文学氛围。这对其以后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学上的觉悟,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

(2)诗刊诗选的取材

其一,与时俱进,避免内容的偏离性。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儿童的生活体验在不断变化,其发展心理也会有所不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鲜事物永远都在抓住他们的眼球。“高楼大厦”里面不会有一个“烛光里的妈妈”“水泥森林”里亦不见有“吹着蒲公英”的现象,而对于文学的感悟往往基于一定程度上的生活体验。因此,各类儿童诗选在选择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不能太过于远离其生活经验。

其二,兼容多源,鼓励儿童自我写作。在诸多诗选诗集当中,绝大多数的诗歌出自成人之手,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景。尽管儿童文学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年龄阶段,但其文学主体对象是儿童。成人创作儿童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基于自身的回忆,尤其是自身的童年记忆,依托于此,创写诗歌。这显然很容易出现一种时代的脱节性。事实上,很多儿童自己写作的微型童诗就极有意思,能够充分反映出当今时代的儿童成长生活。因此,各类诗选诗集不妨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也将更多择取机会留给当下的儿童。

2. 在微型童诗的创作上

微型童诗的创作主体主要为儿童和成人。前者更多的是一个尝试的过程,而后者往往有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他們写作,或者说创作微型童诗,是不尽相同的。同样,他们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所应注意的问题,也各有其点。

(1)学生写作

其一,跳出框架,尊重“玩乐”精神。艺术来源于生活,诗歌也不例外。学生写作童诗不应该拘泥于模仿或者改写,填充词语式的仿写更是不利于学生在诗歌方面的发展。儿童的思维是宽泛的、灵动的,有时甚至捉摸不透,并不是会完成几组比喻、拟人等修辞堆砌的语句便是会写作诗歌。很多时候儿童发出的几句简单的话,便成了诗。与此同时,玩乐属于儿童生活的天生观照,在玩乐中游戏、观察、想象,可以让儿童获得更为丰富饱满的生活经验,也是其童趣、情感的重要累积过程,从而才能维持有更为细腻、真切的诗歌情怀。

其二,日积月累,鼓励诗歌作文。短小精悍、意味深长的微型童诗,实际上更契合儿童的心灵。作为教师,实应鼓励学生的“几行成文”。儿童自身的想象往往出人意料,引导其捕捉生活中的某个点滴,两句也好,三句也罢,以每日作业的形式让微型童诗成为他们手边的习惯,这对其长远的发展有细水长流般的催化作用。

(2)成人创作

其一,亲近童趣,剔除伪儿童视角。冰心曾说过:“他们的是非,往往和我们的颠倒。往往我们所以为刺心刻骨的,他们却雍容谈笑的不理;我们所以为是渺小无关的,他们却以为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因此,真正的儿童视角是应有一种不被人事叨扰、纯洁干净的天真,便将这种天真毫不勉强做作地融入进童诗写作当中。成人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与儿童相同的“高度”时,才能贴近心灵地窥视出儿童的喜怒哀乐、抑扬起伏。

其二,基于本真,淡化教化痕迹。诚然,诗歌是有教化的功能,但是,当教化痕迹过于浓重,甚至掩盖了诗歌本身的价值,那即是得不偿失。事实上,神来之笔,往往漫无目的。在现有的诸多童诗当中,不乏披着童言稚语的外衣,行规训列教条,这完全违背了童心本真。真正的“诗教”应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中,让儿童自己在童诗当中去领会,去感悟,也让其能够在微型童诗当中想象出万般情感。

四、 小结

儿童本身就是一首未曾雕琢过的诗,正如杜威所坦言的那样,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一如属于他们的微型童诗。好的微型童诗,是以童趣为基本出发点,以意境为轴,将情感融会贯通其中。本文尽管在微型童诗的取材和创作这两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见解与看法,但仍实属走马观花。一言以蔽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还有很多关于微型童诗未开发尽的研究要点,均值得进一步探讨,对其的探索也将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儿童的语言和思维[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沈晓晓.浅谈儿童的游戏精神关照下的童诗教学[J].生活教育,2004.

[3]徐鲁.儿童诗的快乐精神和幽默之美[N].文艺报,2012(10-12).

作者简介:

罗素,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优越性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