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促进有效性教学

2018-04-21 11:43陈文莉
考试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探索能力动手实践学习兴趣

摘要: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动手实践,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探索、操作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动手实践;学习兴趣;亲自参与;探索能力;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实现有效性教学。

一、 组织动手实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通常采用折一折,画一画等新颖的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有一种激励、推动自己想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好。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的一开始,教师给同学们讲了故事:猴妈妈有3块一模一样的饼,要分给3个猴宝宝,小哥仨一哄而上,叫嚷着要吃。猴妈妈说:好,老大分第一块饼的1/2,老二分第二块饼的2/4,老三分第三块饼的4/8。老二、老三听了,连忙说:妈妈,这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哥哥的同样多,猴妈妈真的分得不公平吗?3只猴哪一个分到饼多呢?同学们猜猜看这三个分数哪个大?到底谁回答得对呢?先不急着下结论,也许你们的猜想都是对的,科学家们的发现往往也是从猜想开始的,只有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做个小数学家,一起来动手实践来验证这三个分数是不是相等?每人拿出三张大小相同的圆形纸片,动手折一折,用笔分一分,用刀剪一剪,虽然得到的纸片块数不同,老大得到1个大块,老二得到2个小块,老三得到4个小块,但是每只猴子得到纸片大小是同样多的,说明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由数变成等式:1/2=2/4=4/8,从这里可以看出,猴妈妈分饼是公平的。这样的教学教师是善于用故事引入,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利用多媒体配合故事意境,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对学生猜想的三个分数是否相等时提出质疑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验证三个分数是否相等的欲望,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乐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注重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以及每块三角板的内角的和是180°,然后提问:这仅仅是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而且也是直角三角形,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热情。学生纷纷画个任意三角形,学生还提出要用量角器动手量一量、动手折一折、动手撕一撕,拼一拼等方法,在学生动手实践正浓之际,让学生到讲台直观的展示动手撕一撕,拼一拼的活动过程,把三角形的两个角撕下,拼在第三个内角旁边,结果拼成了一个平角180度。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任何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個内角和都是180度。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设计了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环节,学生很轻松地就可以探索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整个探究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法,学生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 强化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强化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别出心裁的想象和新奇见解,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赞扬和肯定,还要多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教师及时引导,促进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换性,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多变的思维,这样能培养出学生创造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课时,学生已经会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提问:如何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学生一致回答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就有一个学生直接站起来演示给同学们看,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可不可以转化为其他图形呢?话音刚落,学生便以小组长为中心,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学生为了寻找不同方法,纷纷拿出不同类型的梯形和剪刀等材料,在操作交流中得出:可以采用切割法、割补法、拼摆法等,将梯形可以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计算。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活动,经历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获得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多种策略,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动手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探索、操作活动,通过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作者简介:

陈文莉,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金湖县育才小学。

猜你喜欢
探索能力动手实践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实验课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高效学习三角形的方法研究
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性活动的教学研究
论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创建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