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的幼儿玩色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成长

2018-04-21 11:43苏桦
考试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游戏化

摘要: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当孩子们畅游在赤、橙、黄、绿中,穿梭在横竖曲直间游戏,用他们天真的目光欣赏、解读着生活的美好,用稚嫩的笔触肆意地挥洒着对世界的体验时,我们看到了儿童世界的无限可能。

关键词:游戏化;玩色活动;幼儿美术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本能,是幼儿的存在形式。在游戲中,幼儿通过与自身以及外界的互动,“同化”和“顺应”着外界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以致渐渐成为实体。我尝试将玩色游戏活动有效融入美术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空间,创设有趣的游戏情节,使用有效的游戏化指导策略,使孩子们在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玩色游戏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小班幼儿对绘画的热情,给孩子们的小画笔插上遨游天空的翅膀。

一、 趣味盎然,游戏化的玩色氛围

以往我们在考虑设计班级环境的时候,往往只是将环境书中几项精彩的制作汇集到班级主题墙,确实很美,但是这样的美充斥着成人的影子和思想,这样的美得不到孩子的认同,更谈不上激发审美兴趣了;或者就是大块面展示幼儿作品,单纯罗列,起不到提升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所以我们展示给孩子的环境必须是充满童趣的,多彩的,融入孩子想法和行动的,让孩子和环境对话。

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时候,如果给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只是让孩子跟样子折折、画画、贴贴,孩子们的作品可能会更整齐、更漂亮,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完成作品,更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独有的创造力和自信心,也就是动手的过程,而不是制作的结果。

二、 变废为宝,游戏化的工具材料

来源一:“垃圾”不平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发现孩子特别喜欢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小纽扣、一段金银丝、一截电线,偷偷地捏在手里会如获至宝的玩上半天。毋庸置疑,平凡的日常用品甚至是垃圾,都可以成为孩子手中可以利用的玩色材料或半成品材料哦,一页色彩艳丽的广告纸可以剪几刀卷起来,做成小小图腾柱;小石子能滚出媲美弹珠的抽象画;鞋盒排队可以成为涂鸦墙……区域活动的时候,他们在箱子里寻找各种美丽的东西,尝试进行装饰、玩色,他们有自由而广泛的选择余地,当然,也就提出了更高的动脑要求,他们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需要老师及时发现,给予适当的帮助。

来源二:玩具多用途

利用玩具的不同形状、材质,很多硬质的玩具参与到玩色游戏大军中去。例如在宣纸上进行积木拓印,这些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的积木蘸上好看的颜料以后就能在白白的宣纸上印出形状来,宣纸薄薄的,颜色会顺着线条漾开去,孩子们很喜欢各种颜色碰到一起时的变化,他们也在练习中很好地感受了宣纸和水粉颜料的特性;木头积木、泡沫积木也是各种动物、人物造型的好雏形,装饰出来的动物往往高矮胖瘦不一,各具特色。

来源三:作品再利用

孩子们完成的作品是否只是塞进作业袋或者丢弃一旁了事呢?撕贴区练习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小纸片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了一次分色活动,相同颜色的纸片被放在了一个盒子里,摆放在美术区有种划一的美感,孩子们在大小纸盒、牙膏盒、纸筒、刷过颜色的瓶子,进行有目的的粘贴、装饰活动,大树、白云、小草、漂亮的瓶子装饰、纸筒装饰、纸盒装饰把撕贴区打扮的美轮美奂,孩子们也很享受随意坐在地垫上的制作氛围。

三、 巧妙设计,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不管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完整游戏情节,还是某个活动中的惊鸿一现,抑或者是区域中不起眼的一个背景装饰,都能成为有效的游戏化指导策略。

策略一:游戏情节贯穿。游戏在整个美术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在进行小班脱色画活动《动物列车》,教学活动被设计成“寻找藏在车厢里的动物乘客”,孩子们用水粉笔朋友一笔一笔将白蜡笔画出的动物剪影显现出来,并在最后猜一猜“你找到的乘客是谁”,最后大家一起和动物列车一起开出教室。以动物列车为游戏情节贯穿在了整个的活动始终,孩子们从疑问——寻找——猜测——开车等游戏化行为中获得了水粉画的握笔、蘸色、顺势涂画的方法。

策略二:加入游戏性的导语。这样的游戏化指导策略只出现在某个环节中。比如活动朗朗上口的儿歌不但增添了活动的游戏性,也成为巩固绘画技能的好途径。孩子们在诵读中自主地学习了新技能,掌握了绘画步骤,巩固了以往的一些常规要求。例如在手掌印画时候我们创编了儿歌:“手指张张,水里蘸蘸,轻轻抖抖,纸上印印”;水粉画时创编了关于常规的“口头禅”(师)提起笔儿——(生)刮一刮,(师)画个圆圈——(生)圆又圆;在感知圆形之间布局关系的时候,又创遍了儿歌《泡泡出门去》:红泡泡去散步,碰到一个黄泡泡,两个朋友打招呼(分开的两个圆),你好你好。黄泡泡去散步,碰到一个蓝泡泡,两个朋友头碰头(碰在一起的圆),你好你好;大泡泡去散步,碰到一个小泡泡,两个朋友抱一抱(交叉的两个圆),你好你好。

策略三:以角色融入的方式。在组织美术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蜡笔添画《小兔吃青草》,把自己当成一只小白兔,需要吃很多很多的青草。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这些想象的方式对年龄小的幼儿运用得非常多,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策略四:“做做玩玩”的方式。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玩色,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例如关于树叶画的区域活动,孩子们在进行了涂色练习以后,把树叶贴到大树背景上去,孩子们说“大树妈妈的宝宝回家了”。

在开展了一系列玩色游戏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许多令人感叹的变化。也许,他们的作品并不是那么出色,也许他们对林林总总绘画材料的感受依然稚嫩,但在玩色游戏过程中,我们的确发现了幼儿是那么开心,那么认真,孩子们的小画笔仿佛插上了翅膀一样自由、无惧,这样的童年回忆无疑是一生中最美好的礼物,这也正是我们最感欣慰和一直追求着的。

作者简介:

苏桦,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游戏化
小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游戏化
游戏化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作用研究
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