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8-04-21 11:43张忠宇
考试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技能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高校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基本任务,笔者主要从三个层次阐述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 “帮”,积极鼓励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习惯。2. “扶”,积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3. “送”,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去。本文主要通过以上三个策略进行研究,分级讨论,层层递进,意在全面提高大学创新创业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策略;技能;基础

一、 前言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创业水平和创新成果在我国达到了更高的层次,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目前很多流于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效果。因此改变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

二、 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 “帮”,培养大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习惯意识,达到认知认同。2. “扶”,积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达到情感认同。3. “送”,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去,达到行为认同。策略一“帮”主要针对大一的学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养成创新意识;策略二主要针对大二学生,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机会,策略三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学校积极为大学生做好创新创业的保障工作,为学生创业的行动提供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以下主要从这三个层次阐述。

1. “帮”—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第一任导师”,大学生刚进入校门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尤其是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对创新创业大学生以前从没接触过,对于这个领域就是一张白纸,因此作为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高校可以从促进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入手,从认知上认可创新创业这个新的领域。

(1)培育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新意识养成:根据认知的“知、情、意、行”的规律,创新创业能力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对“知、情、意”的培养,此阶段学校应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散,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创新意识,学生更不会有创新创业的行动。高校以社团为主体,积极开展各式各类的活动,开阔视野,激发创新创业的兴趣。通过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群策群力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系统地为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这门课程。实践证明创新创业的知识不仅包括创业的知识、管理的知识还应包括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如有关创业的政策、法规,以及人文社科学知识。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的形成,需要学校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还应包括第二课堂的知识传授,如社团举办的创新创业知识竞赛、社团举办的各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SYB课程。应积极发挥图书馆在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图书馆可以单独提供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书籍和资料。另外,学校可以举办杰出校友、当地企业的成功人士的座谈会、分享会,开阔学生视野,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2. “扶”—夯实基础,培养技能

经过大一的学习后,在大二可对学生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并逐渐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此时高校应针对学生的创业技能、创业品质的培养,对一些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促使学生创业素养提升,并及时知道学生进行创业规划,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采用课堂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内容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主要加强学生创新理念、创业理论知识的夯实,通过学校创新创业选修课,SYB强化班,传授企业管理能力、综合性素养,并介绍国家创业的形式与政策。如可开设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金融知识等教学课程,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另一方面,开展结合校内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模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孵化活动等,开展专项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大型创业竞赛的培训活动。

3. “送”—创造机会,提供保障

(1)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针对部分大三学生和主要大四学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检验学生已掌握的创业知识、磨炼创业心理、为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在此时期高校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际创业操练,即通过高校创业园、大学生创业者联盟、校企合作企业、企业管理指导等方式,让已经创业的学生获得企业管理培训、金融知识、项目策划、技术指导、计划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学校对已创业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介入指导帮扶,帮助学生企业稳定的前进。高校及时掌握各类与学生创业的有关平台信息,包括国家的政策信息、市场的竞争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劳动就业信息等。全方位的支持创业学生的企业发展和人文关怀,为学生企业成功接轨社会和被社会认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产教研结合,提高学生成功创业的可能性;②通过孵化园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悉心打磨,让学生自信的发挥自己的创业项目;③及时反馈学生的创业问题和创业优势,形成本校特色的创业模式,并积极传承。

(2)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创业资金,高校如果能减轻学生创业的资金压力,很大程度可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但是资金完全依靠高校的支持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部门要形成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走进学校、走进学生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大学生创业贷款机制,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国家和社会要积极研究制定专门针对符合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贷款,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行税费减免、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落实创新创业补贴等政策,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压力。

三、 结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全民创新创业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就大学生主体而言,又存在特殊性,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创新创业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层层递进,保证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创新创业人才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2]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12-14.

作者简介:

张忠宇,江苏省镇江市,江蘇大学京江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技能
高级技能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究
高校教师赴东航机务产学研践习之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政府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缺失及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