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对本地区留学生的文化传播研究

2018-04-23 01:10赵洋
当代旅游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制约因素留学生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贵州民族大学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文化、体育、教学活动,为来校外国留学生和贵州民族大学的莘莘学子打开一扇共赏中外文化交融的世界之窗,增强了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欣赏感、对留学之乡的亲近感、对留学学校的归属感,深化了中外学生的友谊和文化理解。

关键词:文化认同;留学生;制约因素;提升认同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旨在打造与沿线国家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沿线国家经济上的融合与促进。贵州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俄蒙三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加强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推进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共有约40万名留学生在华学习,比2010年的人数增加了50%。就贵州地区而言,留学生总量也在不断增加。

一、贵州高校留學生对华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

(一)贵州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的调查

此次调查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首先,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被试留学生的基本情况,由性别、国籍、学历层次、来华时间、汉语程度、来华目的六方面构成。第二部分借助克特五度量表(即包括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五个层次,完全不符合为1分,逐层递增,完全符合为5分),由被试者根据自身情况对量表中的调查题目做出选择。第三部分,运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由被试对此进行选择来考察被试者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对第二部分的克特五度量表进行补充,增强调查结果的说服力。其次,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此次调查还运用了访谈的方式,由20名留学生随机接受了本次调查的访谈。

本次问卷调查于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贵州民族大学进行,共有420名留学生填写了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15份,有效回收率为98.80%。415名被试留学生中包括男性195人,女性220人。被试情况统计详见下表1。

通过对表2分析可知:贵州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的情况不一。具体来看,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情况均值接近4(基本符合)的由高往低的项目分别为“对中国的名胜古迹很感兴趣”、“愿意带中国的特产回国”、“赞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喜欢看中国人在公园或广场跳舞”、“对中国的传统民俗很感兴趣”、“我很愿意参加大学里有中国学生参加的文化活动”。均值介于2-3(不太符合-不确定)的项目为“对京剧、昆曲等戏剧很感兴趣”。均值低于2(不太符合)的项目由高到低分别为“去过中国东部沿海、东北地区等的许多其他省市”、“对晋商大院、客家土楼、北京传统民居很了解”、“了解中国的古诗词、文言文”。为了进一步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增强调查结果的说服力,本次调查的第三部分采用多项选择题的方式对被试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进行了调查,据调查数据可知: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主要是通过老师上课介绍。

学校的文化讲座并未成为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电视、互联网”、“报纸、汉语书籍”和“朋友介绍”也未对留学生发挥应有的文化传播功能。通过了解留学生的“朋友介绍”一项中“朋友”的来源,对其在华交往对象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留学生的“朋友圈”主要是自己国家的同学或朋友,其次是除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而其与“中国同学或朋友”的接触则非常有限。

(二)贵州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认同的现状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由问卷调查可知:贵州留学生对各类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贵州留学生在“对贵州文化很感兴趣”和“对中国的传统习俗很感兴趣”的平均值分别高达3.94和3.66。然而,在“对京剧、昆曲等戏剧很感兴趣”、“对晋商大院、客家土楼、北京传统民居很了解”和“了解中国的古诗词、文言文”的平均值则分别只有2.71、1.74和1.50。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也主动去了解贵州的文化,如二人转、贵州的历史等;在我国春节期间也向同学拜年并参加春节的庆祝晚会。但当谈及中国的京剧、昆曲等戏曲和古诗词、文言文时,他们反映其晦涩难懂,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对于我国的晋商大院等传统建筑时,则很少有人表示参观过。贵州留学生对贵州文化和我国传统节日习俗认同度较好,对贵州地区之外的传统文化如古代的语言、流传下来的戏剧等认同度较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如今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从问卷调查可看出“赞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愿意参加大学里的文化活动”、“愿意看中国人在公园或广场跳舞”的平均值分别高达3.71、3.66和3.57。在访谈中,大多数东北留学生肯定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他们纷纷表示对我国的现代文化颇感兴趣,对其认同度较高。

二、留学生来华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来华的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虽然远离自己的祖国来到中国求学,但他们与生俱来的母语文化特征,不会因在异国他乡的同化而消失,反而这种来自他国的异质文化会与中国本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总体上,他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来华来华留学生大多中文基础薄弱,很大一部分人的汉语甚至是零基础

有的留学生虽然掌握了除母语而外的英语,但由于他们的汉语水平低,进入中国高校后,不能够用汉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因而导致了由于语言交流的不畅,产生了抵触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来华留学生的国籍涉及众多国家,他们与其他语言留学生不同的是在来中国前没有进行汉语学习,一些高校也没有为其设定相关的汉语课程培训,总体上,接受汉语的能力较低,因此,他们与中国人的交流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上的差异

由于各国的文化、宗教、信仰等都与中国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与中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和中国人在语言表达相对比较含蓄形成反差,他们则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毫不隐瞒他们的是非观。当夸赞一个人做事做得好时,他们会表示“谢谢”,而中国式的表达则会说“哪里、哪里”。同时,他们更加推崇自由,一味的追求平等。性格上积极主动、热情奔放。来自发达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由于本身在国内的生活条件较好,其对在中国的生活要求也就较高;而亚非拉等地的学生则对基本的生活需求较容易满足。同时,由于这些地区中一些国家相对落后,因此,他们更希望得到尊重和肯定。

三、针对贵州本地区留学生文化传播的策略分析

(一)以语言文化教学为载体,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欣赏感

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育应将言语方式与文明信息相结合。 从认知进程的角度来看,这种组合是中国知识的“内化”进程。 作为一门外语教育,汉语是言语教育和文明交流的两层任务。 怎么帮助学习者建立中国文明的良好印象,使他们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文明,进步他们的沟通技巧。 这是对外汉语教育成功的重要考验。 所以,汉语及文化教学应首先利用好课堂,把握宝贵的师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课堂时间,借助语言习得的过程,多角度多渠道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适度融入文化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寓教于乐,让留学生切身体会汉语的无限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开设“跨文化交际”“中国传统艺术与欣赏”“中国传统和民族体育体验”“中国地方民族文化欣赏”等课程,为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提供多元化平台。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为依托,提升留学生对留学之乡的亲近感

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十分宽广。学校不仅利用课堂教学向留学生传递正能量,传播中国文化,还充分利用了课堂外的时间和机会。一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兴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以中外节日文化的共性为基础。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期间举办踏青远足、纪念祖先、包粽子、品嘗月饼、中秋诗歌朗诵会、秋游、包饺子、拜访中国家庭等活动,借此认识和体验中国的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敬老文化等;二是通过举办踢毽子、打陀螺、放风筝、跳绳、拔河、舞龙舞狮等趣味运动会,丰富留学生的课余文化、体育生活,增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学院的凝聚力,让各国青年学子尽情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更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尽情享受多元文化交流带来的乐趣。

(三)以校内外物质文化环境为路径,强化留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言语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沟通和连续性的东西。中国人的国际推广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对外沟通。对外沟通中的“文明”不仅包含文明产品和文明习俗,还包含隐藏在文明产品和文明习俗中的文明概念,以及文明概念。与文明产品,文明习俗的联系。国际学生的文明课程应将中国文明教学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其本身特点,尤其是中国文明,多元文明,共识文明和大众文明。贵州民族大学位于风景优美的贵阳市花溪区和贵安新区大学城,校内的各种雕塑、楼宇和道路名称都彰显了“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内涵与传承。校园内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无不传递着文化的声音。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国际教育学院都会组织外国留学生到“孔学堂”参观,参加祭孔典礼暨“开笔礼”;特别针对孔子学院奖学金生举办“我眼中的孔子学院”演讲比赛,讲述孔子生平、各国孔子学院的发展、在孔子学院学习的收获等等,营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加强中国语言文化基地建设,促进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

加强当代我国及其文化的引入,加强对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价值观的引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引入,加强对我国吸收外来文化的引入; 宣扬我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宣扬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本校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共建学生实践基地,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和相关方面的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教学实习实践的机会和与留学生交流互动,促进文化交融的机会; 学校还与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共建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为汉语课程设置提供咨询指导、“中国角”建设提供素材等,使这些学校的师生在本校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四、结论

总之,不论活动形式如何,都是为了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贵州民族大学以汉语国际推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为己任,以扩大留学规模和提升生源质量为要务,以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质量及水平为宗旨,以开展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国际教育活动为目标,突出国际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为来校留学生和贵州民族大学的莘莘学子打开一扇共赏中外文化交融的世界之窗。

参考文献:

[1]景志红.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推广研究[J].人文高地,2015.

[2]张广磊.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教育问题探析[J].阅江学刊,2018(5).

作者简介:

赵洋(1993-),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基金项目:

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2017YB024。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制约因素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