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减贫效应研究

2018-04-23 01:10周晗贾文静
当代旅游 2018年9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

周晗 贾文静

摘要:从2014年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保定市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减贫成效。但是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等传统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从事传统农业扶贫项目的贫困人口增收幅度比较低,这些都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我国政府鼓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保定市乡村旅游、农村光伏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扶贫的发展速度加快,涌现出了涞水野三坡、曲阳山地光伏和易县巢状市场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扶贫模式,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增收和脱贫。

关键词:产业扶贫;减贫效应;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引言

2012年~2016年,保定市有9个贫困县,其中燕山—太行山片区县8个(涞水县、阜平县、唐县、涞源县、望都县、易县、曲阳县、顺平县),省级贫困县1个(博野县)。自从2014年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保定市实施了各种方式的产业扶贫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减贫效益。2017年望都县率先脱贫,2018年博野县和易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1.12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3.6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2.1%下降到2%。根据2017年在保定市的产业扶貧调研,种植、养殖和林果等农业产业项目在保定市全部产业项目中占据较高的比例,传统农业始终是贫困农村和贫困农户赖以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传统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河北省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许多种类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已经逼近“天花板”,甚至高于国际农产品的到岸价格,成本利润率逐年下降,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比较低,给贫困农户造成了经济损失;第二,产业扶贫中存在重规模、轻效益的倾向,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产品附加价值比较低,但是贫困地区片面追求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使得农产品低质、同质化趋势明显,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比较低,导致“谷贱伤农”的问题出现,损害了贫困农户的经济利益;第三,与农村二三产业相比,种植、畜牧和林果产业的比较效益低下,集约性和规模性比较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高。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日本经济学家今村奈良臣(1998年)经过研究,发现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收益远低于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收益大量流向农村以外。因此他提出了“六次产业”的概念,“六次产业”不仅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简单相加,更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倡“六次产业”就是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不局限于农村传统的农林牧渔产业,还要发展与农业相关联的二三产业,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家庭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光伏产业等。根据“六次产业”的概念,日本政府设计了《六次产业化法》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的一体化水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六次产业”的发展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务工已经成为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有助于“守家在地”的农村妇女和“劳动力不足”的老年人就近务工;其次,传统农林牧渔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传统产业扶贫项目的广泛开展,可能使农产品供给量在收获季节较大幅度提高,导致贫困农户增产不增收或农产品滞销的结果,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较好地保持农产品质量,“错季上市”从而维持一个比较好的价格,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业的发展可以降低贫困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最后,传统农业是闭塞的产业,传统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户难以融入现代化大生产,加入二三产业除了有助于农户提高收入水平外,也有利于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解决Sen(1981)提出的贫困人口交换权利剥夺的问题。但是,“六次产业”对从事者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贫困农户的素质能否满足开展“六次产业”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发展“以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保定市贫困人口在“六次产业”的参与程度和经济收入,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三、保定市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案例分析

(一)易县桑岗村“巢状市场”农业+电商产业扶贫的减贫效应

保定市易县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重点县,坡仓乡桑岗村是十三五扶贫重点村,2013年有农户18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村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桑岗村位于易县西部太行山深山区,距离易县县城65.3公里,驾车需要1.5个小时。该村耕地面积仅占村土地面积的3.65%,而且分布零散,耕种难度较大,不适合发展传统的种植养殖业。2013年村里总人口675人,其中300余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都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缺少从事现代农业的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桑岗村保持了古朴幽美的自然环境,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村内有小溪流淌不息,民风也比较纯朴。2000年,青山绿水的桑岗村吸引了中国农业大学“社区支持农业”项目组的注意。2010年,在德国BFDW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的“巢状市场减贫项目”在本村正式启动。

“巢状市场生产小组”和消费者商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定期收购农户自家出产、不打农药、施用农家肥的粉条、猪肉、柴鸡蛋等农副产品。项目开始初期,农副产品直接供应中国农业大学教师,后来随着“巢状市场”口碑的提升,在北京有了7个取货点和固定消费者近130户。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巢状市场”的减贫效果,项目组还开设了专门的微博和微信,吸引更多贫困农户和消费者的加入。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农产品质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农大师生组成志愿者,监督农户的生产行为,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并为农产品制作二维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一旦发现农产品有质量问题,消费者有权退货,以次充好的农户会被取消供货资格。截止到2016年,“巢状市场减贫项目”已经覆盖了本村全部61户贫困户。在该项目的带动下,2015年~2016年桑岗村脱贫70户,贫困人口289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980元,非贫困人口人均增收710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超过非贫困人口。由于经济效益明显,减贫效果显著,“巢状市场”扩散到周边3个乡镇的12个贫困村,覆盖贫困户305户,贫困人口856人。

(二)曲阳县农村光伏扶贫的减贫效应

曲阳县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2015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576户61551人。曲阳县是“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有山地面积136万亩,其中未开发利用的山地46万亩,山体大多为石灰岩,浅山丘陵坡度较缓,非常适宜太阳能电池板的大面积铺设。曲阳年平均光照2600小时,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又临近华北用电负荷中心,电力需求大,输电成本较低。这些都为建设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提供了有利条件。2015年,曲阳和平山、巨鹿、平山、临城、平泉六个县被列入全国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分布式光伏项目(包括户用光伏发电项目、农业光伏项目和村级光伏电站三种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在光伏扶贫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贫困农户自愿申请安装分布式光伏设备,提供屋顶供安装光伏设备,和电网公司签订并网协议;第二,贫困县扶贫办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电网消纳状况和贫困户屋顶情况,编制光伏扶贫规划和方案,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光伏投资企业,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对光伏贷款贴息,补贴入户光设备的初始投资,河北省各贫困县初始投资补贴力度不同,补贴较高的曲阳县为70%;第三,电网公司负责农村电网的改造,保证光伏发电全额上网;第四,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省政府通过电网公司对光伏投资企业拨付并网发电量的电价补贴;第五,国开行和农发行等贷款机构对符合相关资质的光伏投资企业和光伏项目,采用抵押形式发放政策性优惠贷款;第六,光伏投资企业通过贫困县扶贫办向贫困农户发放电费收入3000元/户,受益期限为20年。

集中式光伏主要指地面光伏电站,地面光伏电站主要利用荒山荒坡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建设10兆瓦以上的光伏电站。河北省规定扶贫电站和商业电站配比比例为1:2.5,即光伏投资企业拿出部分光伏发电收益分配给贫困人口,冀北地区每25千瓦扶贫1人,冀南地区每30千瓦扶贫1人。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涉及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光伏扶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第一,贫困农户可以向光伏投资企业流转山坡地或荒山地取得租金,定期维护地面光伏设备取得工资收入;第二,贫困县扶贫办编制光伏扶贫实施方案,加强光伏扶贫项目的监督管理,使用扶贫资金对光伏贷款贴息;第三,电网公司加强配套电网建设;第四,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和省政府通过电网公司对的并网发电量拨付电价补贴;第五,国开行和农发行等贷款机构对符合相关资质的光伏投资企业和光伏项目,采用抵押形式发放政策性优惠贷款;第六,光伏投资企业投资建设地面电站,拿出部分光伏发电收益,通过贫困县扶贫办分配给贫困农户,保证贫困人口年增收3000元/户,受益期限为20年。

根据对保定市曲阳县2016年的调研,曲阳县分布式和集中式光伏电站分配给贫困人口的年电费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户。地面电站流转土地涉及的农户可以获得租金,山坡地年租金为880元/亩,荒山年租金为150元/亩,光伏投资企业已经建成的280兆瓦每年支付贫困户土地租金约250万元,涉及的30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约800元/年。贫困人口还可以通过项目施工和定期维护地面电站设备增加工资性收入,每兆瓦光伏设备安装及维护费用为2.5万元/年,平均使用3个劳动力,每名贫困人口年均收入约8300元。

四、研究结论

根据实地调研传统农业项目和农村二三产业项目的收益率,以及保定市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的必然发展趋势。农村光伏、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电商等产业融合模式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助于2020年我國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中共河北省党委.环首都贫困县扶贫机制的若干问题探析[J].调研世界,2005(11) :17-20.

[2] 辛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周晗(1984—),男,浙江省桐庐县人,河北金融学院经贸系,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扶贫理论。

基金项目:

2018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产业扶贫的减贫效应研究》(课题编号2018148)。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的石泉经验
农业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
百色市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探讨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江西答卷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