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初探

2018-04-23 01:10安喜芬
当代旅游 2018年9期

安喜芬

摘要:劳动执法队伍建设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S县劳动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剖析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建议,以期为S县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劳动执法;监察机构;S县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是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涉及劳动保障工作许多方面。“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不仅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规范了用人单位要依法用工,维护了劳动雇佣双方的合法权利,对于稳定社会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效果。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动执法队伍建设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現介绍S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加强S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执法队伍的建议。

一、S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现状

1、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情况。S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原为人社局所属股级事业单位,后调整为财政全额拔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

2、劳动保障监察队伍配备和人员素质概况。批准和核定事业编制9名,但是目前仅有5名专职监察在岗上班,其余人员借用在外,学历均为大专以上。

3、劳动保障监察业务经费及设备配备状况。全县财政每年没有单独安排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专项经费。目前仅配有1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共用车,录音、摄像等其他办案设施现在基本没有。

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S县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得到了一定加强,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作任务与人员编制不匹配。一是工作面广, 2018年,S县现有各类用人单位近2000多户(含私营和个体户),审查用人单位报送的书面材料的用人单位只有1100户,部分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还没有纳入到劳动保障监察的日常监管范围。二是涉及面宽,随着S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就业,这给劳动保障监察维权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三是劳资纠纷问题复杂,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进一步深入,使原来历史积压问题充分显露出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劳动纠纷,由于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非公有制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采取各种非法手段侵犯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面对这些新情况,按照地方核定的编制人数远远不能适应S县新形势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的需要,执法不到位和缺位的问题仍然存在。

2、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不均衡,乡镇(社区)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理应配备2名兼职监察员的,仅配1名,造成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案设施。目前,S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仅有一辆共用车,造成一些突发事件难以及时到位。也没有配备案件调查取证必要设备,从而影响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工作效率。

4、劳动保障监察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近年,尽管S县劳动保障监察员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但与劳动保障监察事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劳动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新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断出台,要求劳动保障监察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更加适应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需要。但因培训经费紧张,不能及时对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导致部分劳动保障监察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影响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处理的效能。

三、主要原因

1、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劳动保障监察的对象与范围不断扩大,原有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早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编制紧张,人员配备难。在机构改革时,S县乡镇(社区)没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设置,更没有人员编制。在现有编制情况下,增设机构和增加人员难度较大。

3、劳动保障系统内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认识不统一,不少地方将监察机构与其他业务机构合设。劳动保障事业近几年来发展突飞猛进,工作任务与服务群体不断扩大,人均工作量大大增加。

4、在国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虽明确规定劳动保障监察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但,S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仅能维持工资支出,如仅依靠地方解决劳动保障监察所需的装备、办案经费和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培训的经费相当困难。

四、下一步建议

1、统一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和纳入公务员或参公考核管理,有效提高行政执法队伍在政府中的权威和信誉,同时确保专职监察人员与当地劳动者的适当比例配备。乡镇、社区应设立劳动保障监察分支或派出机构,形成全县强有力的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体系。

2、建议政府推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明确政府责任,把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落实、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等纳入政府的责任目标进行考核。

3、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的管理,业务培训制度化。一是严把入门关,科学合理配备人员,尽可能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入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的监察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二是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监察人员业务知识和执法能力;三是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明确职责、以强化管理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