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音乐文化传承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性研究

2018-04-23 01:10徐宇李巧伟张天慧
当代旅游 2018年9期
关键词:湖湘资源旅游

徐宇 李巧伟 张天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建设进入了“文化+”“+文化”的新阶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遵循,推动“文化+旅游”、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是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务实举措,更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湖南”、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文化旅游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旅游专家们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日趋增多,但对于音乐文化旅游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少,音乐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这种理论上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文化旅游向更健康、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湖湘文化作为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培养了一批批文化名人,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湘音乐文化,传承了湖湘文化的精髓,产生了一系列独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经典,如著名的桑植民歌、新化山歌、岳北山歌、洞庭渔歌、芦笙音乐、辰河高腔、澧水船工号子等;传统戏剧音乐,如:花鼓戏、祁剧、湘剧、目莲戏、巴陵剧等;传统曲艺音乐,如:长沙弹词、祁阳小调、常德丝弦等。传承湖湘音乐文化将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重塑区域文化精神,提升文化内涵,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湖湘音乐文化传承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

(一)拓展音乐文化学术研究视角,丰富其理论

从旅游视角切入湖湘音乐文化的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理论与评价方法探讨,将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整合。同时与蓬勃兴起的文化旅游热潮相适应,丰富湖湘音乐文化研究的理论,拓展学术视角。

(二)保护、传承地方文脉与民族文化,探索延续与拓展的新途径

以湖湘音乐文化为例,将对湖湘音乐文化的分布、类型、特点和旅游开发可行性等进行系统分析和价值评价,有助于明晰人们对湖湘音乐文化的深入认识,有助于保护、传承地方文脉与民族文化,并积极探索其延续与拓展的新途径。

(三)为发掘、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品位探寻理论指导

湖湘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将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品级,使旅游产品具有更高的观赏性,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色彩,浓郁的历史意味和文化审美韵味,从而使游客能够丰富人生阅历,置身于浓郁地域文化氛围中,获得新奇、震撼、悠闲的生活体验。 探寻湖湘音乐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有效方式,通过旅游开发达到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平衡,使湖湘音乐文化资源适度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音乐与旅游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国内有些学者都曾就“音乐”与“旅游”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讨论。李广宏针对音乐的旅游趋动力进行研究,他从分析音乐与旅游潜在的关系入手,提出了音乐对旅游趋动力的具体表现。许刚则是提出了音乐具有十项旅游功能,包括促销功能、造景功能、塑造新的旅游地等等。总的来看,部分学者认为音乐与旅游二者之间存在以下三个关系:

1、音乐与旅游的关联性分析

陆林等认为“旅游音乐在无形中向旅游者传递着作者的感情思想,对于旅游者的美感体验起着补充加强作用”;李广宏认为“艺术化的听觉世界,可以使景观跃然鲜活、增加信息量及其与人类的亲和力……在景观审美中,音乐艺术特性的发挥,能够使旅游景观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音乐能够宣传与传播旅游目的地

曾超等提出“音樂是旅游信息的多样表达,是旅游信息的文化承载,是旅游信息的综合再现,是旅游信息的艺术表达……音乐作为旅游信息的传播媒介,其表现出来的特质充分证明了两者之间的良好组合和音乐在旅游信息传播中的广阔应用”。韩亚林在其硕士论文中就旅游歌曲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后得出“传通有效性较高的旅游歌曲可以提高旅游地知名度,迅速打开旅游市场”的结论。

3、音乐能够促进目的地的旅游经济

夏小玲以歌曲《温泉河》为例,指出旅游音乐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价值、生产价值、商品价值以及产业价值四个方面上。洪光辉则在《浅谈海南本土音乐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以黎族民间音乐为例》一文中,明确指出“旅游和音乐相融合可以带动地区旅游、发展区域经济,大幅度提高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发展旅游经济,必须发展文化产业,特别需要重视开发和利用海南本土音乐资源发展音乐旅游经济”。

(二)国内针对音乐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音乐旅游资源,或称旅游音乐资源、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很多学者都认同其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若能将其适当地运用于旅游业当中,相信能够有效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黄昌海认为“对音乐资源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地营造旅游文化氛围……音乐对旅游有极大的吸引力,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王洁等认为“我国各地音乐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造成极大的互异性,对异地旅游者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旅游音乐资源本身即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李山石等通过研究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发现,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整体上是以国家大剧院为核心,呈同心圆向外扩散分布。陈文丽通过对峨眉山当地佛教音乐及相关旅游现状的调查、研究,就如何开发、传承峨眉山佛教音乐提出相应的策略。

国外学者对于音乐与旅游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如:加拿大 Alberta 大学的Kaley Mason通过自身作为交换学生在 Belfast 生活的文化际遇,探索了爱尔兰标志性音乐在旅游业中培育、诠释、消费和转化的过程及方式。澳大利亚的Chris Gibson 和 John Connell 两位学者则一直致力于旅游、音乐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他们合著的《音乐与旅游:再次上路》一书是第一个对音乐和旅游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对音乐与特定旅游地区的结合构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音乐与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关系及影响、音乐节、音乐吸引旅游者的原因等音乐旅游的关键问题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对欧洲音乐旅游地进行了系统地梳理。由此可见,国外对于音乐旅游的研究多是实证研究,侧重点放在社会文化影响方面,研究旅游对于音乐及其所在社区的影响,音乐对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等。而国内对于音乐文化与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是零散的论述,缺乏系统全面的探讨,研究视野还局限于从审美和文化的角度探讨音乐与旅游的关系,探讨民间音乐在旅游中的应用和保护等。

三、湖湘音乐文化传承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案及实施步骤

(一)湖湘音乐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权威政策文本,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湖湘音乐文化概念的源起、演变和特点入手,厘清湖湘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为音乐文化的旅游开发明确对象和方向。

(二)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釆用问卷调查法和参与快速测评法,对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目前的存活状况及其特性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的调研,分析旅游者的类型、特点和行为层次,依此对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三)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分析,对当前湖湘音乐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若干实际问题进行解读和辨析,从文化遗产学与旅游管理学相交叉的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体系。选取音乐文化产业与旅游设计规划有成功经验的音乐文化旅游案例,从理念、体制机制、路径、模式及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对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完成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评估。

(四)湖湘音乐文化旅游市场分析及产品化转型研究、湖湘音乐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融合发展

在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从动力机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探索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展开对湖湘音乐文化旅游市场分析及产品化转型研究,分析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取音乐文化产业与旅游设计规划有成功经验的美国、奥地利的音乐文化旅游案例,从理念、体制机制、路径、模式及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再次,选取云南《印象丽江》《云南印象》、广西《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河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四川《道解都江堰》、河北《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奥地利的音乐旅游等国内代表性的案例做分析研究,总结其成功的发展经验,为湘湖音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构想提供更加完善的参考。

(五)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式开发

在调研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提出适合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结合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得出的总结与启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如文化主题公园、节庆节会、实景舞台剧等模式。围绕“三名”(名景+名文化+名人)模式,打造高质量的旅游演艺项目和艺术精品项目,开发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意产品。

四、湖湘音乐文化传承与旅游资源开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未有项目的精心打造

湖南省共有国家5A级景区7家,国家4A级景区87家,然除了湘西地区,笔者认为包括长沙在内的衡阳、岳阳、宁乡等几家5A级景区所在城市并没有什么有特色和品质的音乐文化旅游项目,长沙仅有的只是一些歌厅文化和演艺等,却没有能够有一场代表湖湘文化的高质量的艺术精品项目。南岳衡山、岳阳楼贵为“5A”却也没有一场与之地方文化相关的演艺项目,而这两地的音乐文化资源却是十分的丰富,这不能不说很是遗憾。因此,对于此类尚未开发的地区,一定要深挖資源,注重精品节目的精心打造。

(二)已有项目的精心提升

湖南的音乐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湘西的《烟雨张家界》《烟雨凤凰》《烟雨洪江》《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西兰卡普》《魅力张家界》《梦幻张家界》《印象张家界》《武陵魂·梯玛神歌》《张家界·魅力湘西》;韶山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在国内都已经有较大的知名度,尤其是湘西民族风情十分浓厚的地区,各种演绎层出不穷,但真正高质量且具有很高艺术性的还较少,大多数都是大同小异,比较雷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在300个以上,在国内各大旅游风景区遍地开花。但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目前的旅游演艺项目,有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对其质量并不满意,并有49%的调查者认为质量参差不齐,精品较少。湖南也存在这种情况,要想改变状况就必须狠抓节目质量,避免同质化的模仿与恶性竞争。应在项目的构思上多花心思,深挖各个地方的音乐、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唐嫚丽.音乐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刘祎晨.传统音乐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实践和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猜你喜欢
湖湘资源旅游
我给资源分分类
我是湖湘儿女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旅游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源可寻而濯我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