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茶园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8-05-03 09:40赵华徐文兴王明乐宋育林周立永李艳郭飞倪德江
中国茶叶 2018年4期
关键词:秭归县秭归幼龄

赵华,徐文兴,王明乐,宋育林,周立永,李艳,郭飞,倪德江

1.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430070;3.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农业局茶叶办,443600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北纬30°38′~31°11′,东经 110°18′~111°0′,耕地总面积2.68万hm2,县境内山峦起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秭归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秋多阴雨,盛夏酷热期短。秭归茶园绝大多数为山地茶园,终年云雾缭绕,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满足茶树喜温喜湿等生理特性,其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茶树鲜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因冬暖雨雪少,茶树萌芽期甚早,秭归县域发展名优早茶优势十分明显。

秭归县产茶历史悠久,《归州志·物产载》“烹储碗中,经夜色不变”,说明秭归茶叶品质极佳。上世纪60—80年代,秭归县主要通过茶籽直播发展本地大叶种茶树,栽培面积不足2 000 hm2,2017年全县种茶面积达7 100 hm2,采摘面积5 200 hm2,茶业已成为秭归县第二大农业支柱产业。秭归茶园面积发展较快,但中低产茶园比例较大,茶园结构不合理,比如良种率较低,同一田块品种混杂,茶园耕作欠缺,养分管理粗放,部分茶园水土冲刷严重,劳动力不足,机械化程度偏低,病虫害防治不力且防治方法不科学等问题非常突出,导致茶园经济效益不乐观。因此结合当地自然生态及三农特点,探讨一套适合秭归当地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茶园生产综合措施实为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秭归九畹溪镇、沙镇溪镇、茅坪镇、梅家河乡、屈原镇等主要产茶镇的茶园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提出切合秭归实际的茶园管理综合措施。

一、秭归茶园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秭归县现有茶园面积7 100 hm2,其中采摘面积5 200 hm2,高海拔茶园仅采摘春茶,年产值仅4.5万元/hm2左右。茶园面积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早期建立的茶园结构单一,建园基础较差,山多耕地少导致茶园零星分布,树势早衰或树势弱,且投入少,大部分茶园栽培管理不科学,导致茶园园相差。主要表现为:(1)立地条件较差,大部分茶园建在坡地,且坡度大于60°的茶园不在少数,极不利于幼龄茶园水土保持管理及轻简化机械耕作和施肥作业。(2)20世纪80年代以前开垦的茶园为茶籽直播,80年代后发展的茶园虽为有性系良种,均存在种性不纯问题,大小叶种及不同叶色茶树品种混杂。(3)新建园时茶树幼龄保苗措施不健全,部分茶园存在断行缺株,导致茶园覆盖度低;茶园初建时茶树幼龄期肥水及定型修剪管理不当,茶树高度过矮,主干不够粗壮,侧枝结构层次不合理,没有形成高产树冠面。(4)大部分低海拔茶园因为掠夺式强采,且基肥用量不足,树龄老化树势衰退,树冠采摘面小,茶园亟需通过重修剪或台刈进行树势改造。(5)大部分茶园土壤管理欠缺,受制于劳动力资源匮乏及耕作机械化程度低,极少有茶园进行生产季节的耕作,非生产季节的耕作比例也不高,且因采茶时踩踏,茶树行间土壤板结严重。(6)茶园养分投入严重匮乏,封园后的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且随意性强,追肥施用量决定了当季茶叶产销效益。(7)高海拔茶园受制于茶园茶树长势及茶企经营模式,茶农仅采春茶,夏秋茶利用率低,单产和效益都低。(8)茶园病虫害在秭归地区发生普遍,在不同乡镇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海拔地区如九畹溪镇和沙镇溪镇茶园,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和炭疽病发病均较严重,虫害较轻;在低海拔地区,如茅坪镇低山茶园,茶云纹叶枯病和炭疽病危害频率和程度明显高于高海拔九畹溪镇和沙镇溪镇茶园,且茶尺蠖和小绿叶蝉发生明显比高山茶园严重;秭归县域气候温暖潮湿,无论高山和低山地区均有蚧壳虫危害。当地茶农的病虫害知识较为匮乏,导致防治不力和防治方法不科学,病虫害在秭归特别在茅坪镇地区已经严重危害到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二、秭归建立可持续发展茶园的对策

茶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茶区社会效益、生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其理论可持续茶园生产应包括以下内容:实现茶园生态环境达到茶园茶叶高产、优质和高效,保持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1.通过引进推广和选育地方优良品种,改善茶园茶树品种结构

秭归县茶树栽培品种多,但表现差异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茶园主要为当地茶树茶籽直播建园,后期主要从福建、浙江引进了福鼎大毫茶、乌牛早、福云6号等无性系茶树品种和本省的特早生中叶类国家级良种鄂茶4号(宜红早)。生产中福鼎大毫茶产量与品质优势明显,较受茶农欢迎,鄂茶4号发芽轮次少及育芽能力中等,乌牛早存在芽茶产量偏低等问题;高海拔茶园以当地群体种为主(包括中小叶种),普遍存在性状参差不齐,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制茶品质的一致性。因此,建议通过引进推广适宜当地采制需求的茶树品种和选育早芽、育芽能力强、质优适合当地种植的地方茶树品系两条途径加快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加强育苗基地母穗园管理,确保母穗园的纯度、养分及病虫害等方面的管理,保证本地繁育种苗的纯度和质量。

2.通过新建茶园及低产茶园改造,建立高产优质高效茶园基地

秭归县大部分茶园建园基础较差,因成土母质原因,部分茶园土层较薄,相当比例茶园茶树幼龄期养分管理及修剪不当,导致没有形成丰产稳产的主干枝、分枝结构及冠面。茅坪镇中坝村茶园示范基地因为茶树树势衰退、生产能力下降而进行了重修剪,对茶树进行改造,新形成的骨干枝比较粗壮,分枝层次结构更加合理,形成的采摘面生产枝健壮且茂盛。其他茶树可分批进行树势改造或换种,重修剪或台刈一般选择在春茶前或春茶后立即进行,改造后的茶树第一年忌采摘,第二年做到采养结合,以养为主,以采为辅,适当打顶培育丰产冠面,此时应注重肥水管理,同时配合耕作、锄草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可以淘汰一些山地陡坡且树势很差的低产低效茶园,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积极有效地推进秭归茶园标准化生产,做到统一供苗、统一建园标准、统一综合管理。把良种作为茶园建设的首要抓手,从地方群体种中选育一些产量可观、适应性强、内质有特色的品系,建立其短穗扦插、田间种植管理等相关技术措施标准。新建茶园尽量按照复合生态茶园标准建设,即运用生态学原理,利用茶树耐阴、根系较浅等特性,与冠层高度和根系深浅不同的植物组成上、中、下3层或二层林冠及地被层的生态系统,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崭新种植模式。这种人工群落,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土地、养分、水分和能量,不同类群的生物又能在较适宜的生境中生育,发挥最佳的生物、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1]。比如福建漳州的光照人有机茶园基地套种沉香、降香黄檀等名贵树种,不但可以趋避病虫害,还可以对茶园生态环境进行调节(CCTV-7《科技苑》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鉴于秭归“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生态环境,且很多耕地坡陡,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以可持续发展茶园为目标,修筑等高梯田茶园,修建横向及纵向排水沟、蓄水池,幼龄茶园茶行间种植绿肥等作物或行间铺草,以减少雨水径流量及其对土壤的冲刷,争取小雨不出园,大雨暴雨不毁园。如果条件允许,实现茶区园林化、茶树良种化、茶园设施水利化、茶园立地能满足生产机械化、综合栽培技术科学化等“五化”要求。秭归作为湖北最大的名优早茶大县,其茶叶滋味鲜爽回甘,香气足,高山茶品质特征突出,可以发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打破传统茶园单一树种的栽培模式,发展生态茶园;同时,秭归原始自然风光旖旎,在其高山生态茶园基地建设过程中,结合旅游元素,形成以茶为主体,以文化为灵魂,着力建设有机茶标准化种植示范精品茶庄园,外销符合欧盟出口标准,综合提升茶园经济效益。

3.加强新建茶园茶树幼龄期综合管理

“成园不成园,关键头一年”,说明新建茶园的茶树成活率对于建园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幼龄茶树“怕旱、怕晒、怕冻”,必须做好“抗旱保苗”“及时间苗补苗”“合理施肥、促苗养苗”工作才能保证茶园出齐苗、出壮苗,早日成园的目标。扦插茶苗种植后及时浇透定根水,夏季抗旱护苗采取插遮阴枝(树枝、作物秸秆等)和间作大豆遮阴,掌握遮阴度为60%左右,及时浇灌,使土壤持水量不低于70%,行间铺草可以提高茶苗成活率,即在茶株两旁各30 cm左右处进行,厚度10 cm左右,上压碎土,覆盖物可就地取材,山青或秸秆等均可。移栽茶苗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时,必须抓紧时间在建园后1~2年内将缺株苗补齐,补苗要选择生长一致的同龄壮苗,可在种植当年用盆钵种植,用于第二年夏后的缺株补苗,补后浇透水。间苗要选在雨后土松时按“去弱留强,去劣留良”的原则进行。秭归茶园基本在海拔250 m以上,高山特别是北坡茶园,在低温条件下茶苗易遭冻害,因此要采取茶苗防冻措施,增施基肥,铺草覆盖,茶园灌水,提早耕锄等,对预防冻害都有很好的效果。幼龄期茶园容易孳生杂草,茶园杂草既与茶树争地、争光、争水、争肥,又是传播茶树病虫害的重要中间寄主,因此茶园浅锄除草为幼龄茶园田间保苗壮苗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2]。

4.建立合理的茶园耕作管理制度

茶园适度耕作可减少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变土壤水热状况,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深耕后土壤通气条件改善,生物活性增加,促进土壤有机质矿化和矿物质的风化分解,加速土壤熟化程度,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深耕结合茶园铺草,可有效防止茶园水土流失。茶园耕作,因树、因时、因土进行合理耕作非常重要,深耕容易伤根系,应根据茶园树龄、种植方式、种植密度来确定深耕的深度和方法。深耕以秋耕增产最为明显,其次是伏耕和春耕,冬耕因根系更新能力弱而效果最差。以秋耕结合施基肥的较多,茶季结束后立即进行深耕。秭归少部分茶园在非生产季节人工浅耕(冬季12月份)配合少量有机肥(菜饼及有机商品肥),包括幼龄茶园及成龄茶园,在调查中发现截至目前暂无机械或微耕机械作业。受制于劳动力因素,可在春季采茶前采用微耕机械进行“春山挖破皮”,早春土温较低,春茶萌发迟缓,此时耕作(约10 cm)可以疏松土壤,使表土升温,利于春茶提早萌发,同时抑制杂草生长。春茶后和夏茶后浅锄可以锄去杂草、切断土壤毛细管作用,保肥蓄水,同时促进土壤细菌活动,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活化土壤养分。秋茶结束后进行一次深耕,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透气性,但要避免大量根系受损[3]。

5.茶园养分管理对策

秭归县茶园养分管理问题突出,茶园施肥量和肥料的种类随意性强。高海拔茶园仅采一季春茶(持续至5月底),施肥量较少,一般每年施菜籽饼750 kg/hm2,少部分茶园有机肥再配合施复合肥750 kg/hm2,施肥方式绝大部分为撒施,少有挖沟施肥;低海拔茶园施肥量一般较大,茅坪镇中坝村茶园示范基地,每公顷冬施基肥量为1 500 kg菜籽饼+1 500 kg复合肥,生产季节追肥量每公顷为3 000 kg尿素,也存在不少农户施用尿素作为基肥;调查中仅有一例施用茶树专用肥和菌肥。受制于劳动力资源紧缺,施肥方式基本以撒施为主,施肥时不考虑土壤墒情,表面撒施后肥料暴露于土壤表面,导致肥料利用率很低,难以对茶树产生明显的促生育效果。茶园行间没有套作绿肥的习惯或意识,但在幼龄茶园向成龄茶园过渡的时候存在套种玉米、红薯、黄豆等需肥需水较多的农作物,与茶树竞争水肥,导致茶树长势较差,直接影响了丰产茶树冠面的形成。作为叶用经济作物,茶树需肥量较大,按照茶树需肥规律科学合理施肥是茶树高产优质的根本,因此适宜的施肥时期、施肥量和比例、施肥位置成为了茶园合理施肥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园施肥的种类包括厩肥、饼肥、堆肥和间作的绿肥等有机肥,以及茶树专用复合肥等。磷钾肥一般在秋季封园时作为基肥施用,氮肥一般作为催芽追肥施用。秭归茶园大部分为山地茶园,且冬季较为寒冷,宜用含钾多的复合肥。关于基肥的施用,一般在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后立即施用,宜早不宜迟,以保证入冬时茶树根系活动及翌年茶芽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幼龄茶园每亩需施入1 t的厩肥或100 kg饼肥、15 kg过磷酸钙及10 kg硫酸钾,生产茶园的基肥施用根据全年采茶模式,按全年施肥量的30%折算,施用厩肥或饼肥、复合肥或茶树专用肥等。茶园追肥是在茶树地上部处于生长时期所施的速效性肥料,以补充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促进茶树生长,达到持续高产稳产的目的。第一次追肥一般在茶树地上部恢复生长后进行,以越冬芽鳞片初展期最好,一般在开采前15~20 d为宜,如果夏秋茶综合利用,夏秋季节追肥分别在春茶、夏茶结束后,新梢生长停止时进行。秭归春茶开采早,低海拔茶园第一次追肥宜在2月中下旬施用,高海拔茶园最好在3月上旬完成;第二次追肥于春茶结束后或春梢生长基本停止时进行,一般在5月上中旬追施;第三次追肥于夏茶采摘后或夏梢停止生长后进行,合理避开季节性“伏旱”;因秭归气温适宜、雨水充沛,对于低海拔高产茶园,可进行第四次甚至更多的追肥。秭归大部分茶园为坡地或梯级茶园,肥料应施在茶行或茶丛的上坡位置或梯级内侧,以减少肥料的流失。茶园施肥要相对集中,条栽茶园一般开沟条施,幼龄茶园可按苗穴施用,施肥时应合理把握施肥沟与根系之间的间距,移动性小、挥发性强的肥料应深施(约10 cm),易流失而不易挥发的肥料可浅施(3~5 cm),施肥后及时盖土。

6.茶园水分管理建议

现代化茶园建设需建设水利设施。调查中发现,九畹溪丝绵茶叶有限公司核心基地新建茶园配备滴灌设施,界垭村部分茶园示范基地建有蓄水池及高密度喷灌系统,可以满足茶园周年用水需求。而秭归高海拔茶区伏旱时有发生,为了促进夏秋茶综合利用,茶园水分管理应该作为建园时的综合因素纳入规划。秭归县域内水质好,如果能获得相关政策的支持,可以在集中连片的茶园修建蓄水池等固定水源,再建立喷灌或滴灌系统,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传统的浇水和追肥方式,茶树“饿”几天再撑几天,不能均匀地“吃喝”,而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根据茶树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茶树“吃得舒服,喝得痛快”,达到“细酌慢饮”。研究表明滴灌系统(只适用于土壤疏松的茶园,土壤板结、粘性较重的茶园不适宜)可以节水60%~70%,节肥50%左右,大幅度地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统一[4]。

7.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茶园病虫害防治是茶叶安全清洁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探索摸清当地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根据病虫害活动规律针对性展开综合防治措施。首先,着力应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冬季闭园采用矿物源农药或石硫合剂进行封园,夏、秋季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使用生物农药,增加可控制病虫的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数量,通过可持续培育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生态环境,营造良好控制病虫害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结合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进行诱杀,保持茶园生态平衡,提升茶产品安全品质。最后,借助培养茶农良好的耕作习惯,包括合理施肥及开展分批多次及时采茶或修剪,并考虑筛选合适的植物与茶树进行间作套种等措施,开展农业防治。通过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茶叶安全品质[5-6]。

[1]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5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11-221.

[2]赵华富.茶园幼龄期管理[J].贵州茶叶,2010,38(3):31-33.

[3]代红朝,肖宏儒,梅松,等.茶园中耕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7,39(4):263-267.

[4]孙海伟,张虹,高红,等.北方茶园专用水肥喷、滴灌一体化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17,232(5):79-81.

[5]曹剑荣.生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探[J].绿色科技,2017(21):78-79.

[6]石春华.浙江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中国茶叶,2017,39(11):36-37.

猜你喜欢
秭归县秭归幼龄
湖北:秭归推广秭归脐橙手绘系列升级包装版式
基于多光谱图像的幼龄白木香含锌量无损诊断
浅谈幼龄动物的营养与免疫
湖北:秭归举办秭归脐橙品牌推介会暨电商扶贫签约仪式
浅谈微生物制剂在幼龄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最短路径问题”的拓展与应用
湖北:秭归脐橙品牌价值五年增长1.45倍
你是我的舒芙蕾
畅想马年 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