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叙事耦合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研究
——以邯郸市磁县徐家沟村为例

2018-05-03 09:01王林申马明春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村落景观空间

范 勇 ,李 杰 ,王林申 ,马明春

(1.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向往的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乡村的宁静与祥和勾起我们的乡思与乡愁,成为我们精神家园中最萦绕我们心绪的桃花源,或朦胧、或清晰。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曾有着无数的乡村,每一个乡村都有数不清的故事,或精彩、或平淡。然而,随着我国近年来的快速城镇化,大量的乡村消失了,据统计,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5年时间里,我国的乡村数量从370万个减少到260万个,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每天有300个村子消失了。[1]除了村庄的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正向乡村蔓延,村庄特色逐渐消失,乡村风貌趋于统一。快速的城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使产业更加集聚、功能更加多元,但这是我们想要的城镇化吗?我们的城镇化是要以消灭乡村为代价吗?村庄消失了、村庄风貌变化了,村庄的故事如何安放?幸运的是这种消失和变化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思考,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能忽视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已经成为共识。

乡村聚落景观是在相似的历史、文化、地缘状态下经过长期的时间积淀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质的人居环境的聚合状态,聚落景观的营造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传承乡村文脉、体现乡村特色具有重要作用。[2]近年来,叙事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被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空间效果。[3-8]而将叙事理论运用到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有机更新中,通过设计手法让景观讲述乡村故事,传承乡村环境特质和文化内涵,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

一、景观如何叙事——叙事学理论认知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科学,其发端于20世纪的法国,叙事学一词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和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组合构成。叙事学在文学、影视创作等领域应用较广,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以文学表达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次序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也即我们常说的讲故事。近年来叙事学也逐渐从文学领域引入到建筑、景观等领域的研究中。[9-11]叙事手法为景观设计师更好的处理场所空间与环境意义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设计师运用叙事的媒介、手段和策略,借助场所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与载体,阐述一个故事、一种文化或一种意境,通过使用者的体验,使得隐形的、片段的场所文化信息较为直观、完整的凸显出来,从而使人获得不同的情感经历、场所体验。[12-15]从逻辑关系上讲,景观的叙事性设计可分解为三个部分即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讲的故事如何被理解。

(一)丰富的故事本底是叙事的前提

并不是所有的场地类型都可以将叙事手法作为设计的主线思路,明确的主题故事和合理的设计背景是叙事手法置入景观空间设计的前提条件,设计师作为景观空间的导演,首先要有场地的故事脚本才能讲述空间的故事,才能使以叙事性表达景观空间变得合情合理。所以,在以景观叙事手法进行设计时,首先要想好故事情节,而不仅是运用一些多样性的设计手法,完全依靠空想白谈,设计手法运用得再好,也难以引起情感共鸣,那么景观叙事就成了摆设。

(二)故事的连续性表达是叙述成功的关键

景观叙事的难点在于如何利用静态的空间表达具有时间跨度的动态故事,在景观节点设计中我们固然可以通过小品要素的设计让使用者感受到故事片断,但是如果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自己的故事,那么叙事的整体性就没有了,叙事景观则成了一堆各式主题不同故事的堆积。因此景观叙事设计要将故事构想、故事情节发展与景观空间联系起来,将各个小故事与核心故事串接上,用静态的空间要素营造动感和场景感,用游线视线来结合故事片段强化连续性,形成完整的叙事空间。

(三)情感共鸣是叙事景观建立的逻辑基础

叙事是双向的、开放的,作者讲述故事给读者听,读者也会自主或不自主地去理解故事。景观叙事也是如此,景观的意义及产生在设计者的构思当中,也产生于观者的解读当中。景观的叙事性设计,是一个先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最终又到抽象的处理过程(图1)。叙事景观通过隐喻、直白等表现手法,利用景观雕塑、小品、灯光、植被等具象元素,营造故事空间,或循序渐进、娓娓道来,或激荡起伏、扣人心弦,将场地的特质和文化内涵巧妙地融入到现代设计语汇中,构建场所意义和情感体验,在场地和使用者两者之间建立起精神联系的桥梁。良好的场所体验是建立叙事意义的逻辑基础,也是评判叙事景观优劣的标准。

图1 景观叙事层次演进关系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Evolution of Landscape Narrative Hierarchy

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解析

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体现,主要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水体等实体要素构成,受社会结构、自然地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16-18]在特定的环境中,乡村聚落景观格局一般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乡土建筑构成的合院形制为基本构成单元,在平面上按照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展开多进、多路的院落并形成建筑组群,构成街坊、聚落等空间形式。

乡村聚落景观的演进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平原地区一般以规整平直为主,而山地、滨水等地带则依托自然地形,依山傍水、曲折起伏,聚落景观空间布局灵活自由。但不论何种形式的乡村聚落景观,从空间句法的角度,一般都是由建筑、街巷、聚落这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19-20]因此,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可提炼为三个主要的类型,分别是建筑空间、街巷空间和公共节点空间,这三种类型循着同一构成规则,构成类似的空间形态,各类空间类型及其特点见表1。

场所类型 场所空间形态 场所特征 场所功能街道空间一般由建筑正立面围合而成的线性公共空间,宽度在2m-4m之间。街道界面以硬质铺装为主,几乎没有软质景观,强调实用性。铺装变化相对丰富,以强调不同的功能和节点。绿化以本土植物为主,丰富界面,软化场景。小品以生活设施为主。承担交通功能,通过性与停留性并存,兼具商业配套功能和部分邻里交流、娱乐活动等功能。公共节点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公共聚合空间,一般位于村落祠堂、活动中心前,场地大小约150m2-250m2。以硬质铺装为主,满足村落大型公共活动需求。绿化设置往往点植风水树或大型乔木。小品构成以传统手工艺品配合村落公共生活设施为主,如水井、树池、座凳等。主要承担村落大型聚会活动,如节日庆典、祭祖等,承担部分集市功能。

三、案例分析——基于场所叙事耦合的徐家沟村乡村景观规划

(一)项目背景

徐家沟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西部,地处太行山东部丘陵地带(图2),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域面积280ha人口1670人。原村因明朝大地震尽毁,幸存人家分别在一处深沟南北两侧挖土窑而栖,逐渐形成村落。一道深沟串联起几十栋老屋,沟内植被茂密,窑洞和明清时期的老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密林中,沟内遍地的鹅卵石、古老的树木、迂回的小径、废弃的老井,使古村更显清幽宁静(图3)。沟外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物产丰富,被称为米粮川。上世纪80年代,沟内村民陆续迁至沟外定居,老村逐渐废弃,但原有村落遗存依然保留较为完好。2016年徐家沟村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也被提上了日程。

图2 项目区位图Fig2 Project Area Map

图3 项目区域卫星图Fig3 Project Area Satellite Image

(二)村落叙事空间资源调研

通过现场踏勘、访谈调研和查阅文献,将村落内叙事空间资源主要分为传统民居建筑、传统街巷节点公共空间、抗战文化遗址、传统资源要素和宗教建筑等五类(表2)。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沟两侧50米的带状空间内,以传统的土石平顶建筑为主,还有部分尚存的窑洞建筑,建筑围合形成街巷空间,由于洪水冲刷以及管理维护欠缺的原因,建筑整体质量较差,出现部分坍塌的情况。街巷空间规模较小且环境简陋,这使得传统民居及街巷所形成的记忆空间环境和特色难以很好的体现。徐家沟因地处太行山区与平原的要道,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地下交通通道,有地道、抗战指挥部等抗战遗迹,成为村内重要的叙事资源要素。村内遍布的鹅卵石和历史悠久的红砖烧制产业成为村落重要的地域特色资源。这些叙事资源要素通过沟内溪流联通形成线性空间结构,为叙事场所景观的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在规划时可以溪流为连接轴线,串联功能区域,形成叙事轴线。

叙事资源类型 资源名称 场所特征描述 功能分析 现状照片村民广场传统街巷节点公共空间村内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主体为一戏台结合戏台前广场,周边有关帝庙、基督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是一小型集市,兼具部分商业功能。传统街巷建筑围合而成,空间尺度较小,2m左右,泥土路面,尚未硬化,植物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邻里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具有通行、娱乐、交流等功能抗战地道遗址抗战时期重要文件和情报送往根据地的重要通道,原有地道2000多米。是村民抗战历史的最直观体现。抗战文化遗址抗战指挥部为一处清末建筑,主体及细部保留较好,在抗战时期被八路军用作指挥部,从建筑的挑檐、门窗花格等细节可看出建筑的精美,与村内民居建筑有较大差别。村内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型,历史悠久、形制较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事件遗址。鹅卵石村内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鹅卵石,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地质景观。村民的建筑多以其为基础,成为独特的建筑景观。满山遍布的千姿百态的鹅卵石,既是造化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又是具有无限升值潜力的文化产品和值得深入挖掘的巨大旅游宝藏。传统资源要素 红砖当地具有悠久的红砖烧制历史,红砖文化浓郁,对当地的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红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较多的呈现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古树古井宗教建筑 庙宇和教堂村内现存千年古槐三棵,五百年以上的古酸枣树一棵,古树树型苍遒有力、冠大荫浓,长势强健。古井建于明清时期,井口有许多被绳子勒出的深深印痕。村内宗教建筑众多,有庙宇五处,分别是关帝庙、土地庙、菩萨庙、大圣庙、玉皇庙。有基督教堂一处。古树见证了村庄的历史,成为村民美好的记忆。古井虽已废弃,但记载了村民的生活记忆。关帝庙和基督教堂相对而建,形成了独特的农村信仰景观,是村民多元宗教信仰的载体。

表2 叙事空间资源统计表Tab2 Narrative Space Resources Statistics

(三)基于场所叙事耦合的村落景观空间营建策略

将红砖和卵石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以沟内河道为景观线索,串联起主要叙事景观。

1.叙事思路与叙事主题的营造

叙事景观包括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物质形态,另一部分是故事信息,因此景观设计与村庄故事合理的空间耦合是叙事景观设计的核心。在前期村落叙事空间资源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村落发展脉络为故事背景,将村民迁徙——繁衍——发展作为主线引导景观空间设计,对历史元素进行提取,把叙事元素融入景观空间,通过有序打造并串联、整合各个景点,诠释乡村文化内涵,将景观空间打造成一个感受中国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的文化体验之旅,勾起人们淡淡的乡愁。在叙事思路确定的基础上,提炼三个主题内容,分别是:文化(燕赵文化)、故事(村落故事传说)和乡村(徐家沟新村),之后将这些拆分的叙事主题再次进行提炼升华,将不同的内涵意义糅合进不同的景观单元。

2.叙事情节与叙事单元的编排

采用线性结构的景观叙事方式,按照叙事主题和时间的发展脉络,对记忆空间元素进行整理,将叙事景观划分为四个叙事空间单元,分别是燕赵文化展示单元、迁徙文化再现单元、抗战红色文化单元和乡村生活体验单元。其中文化叙事景观通过燕赵文化主题广场、成语故事走廊等景观序列,呈现雄浑的燕赵文化;迁徙文化再现单元主要通过对古槐树、古枣树、古井的保护,结合先民迁徙主题雕塑,呈现村民繁衍生息的历程;抗战文化单元主要通过抗战地道、抗战指挥部等抗战遗址修复、抗战主题广场、抗战时期场景复原等形式,追忆抗战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乡村生活体验单元主要通过对村民活动广场空间的再造、传统聚落建筑的修复、宗教活动场地的改造等方式,展现居民传统生活场景。(图4-7)

图4 “古槐溪语”景观效果图Fig4 “Gu Huai Xi Yu”Landscape Rendering

图5 戏台修复效果图Fig5 Stage Repair Rendering

图6 乡村教堂效果图Fig6 Village Church Rendering

图7 村民活动中心效果图Fig7 Villager Activity Center Rendering

3.叙事空间序列的连接与贯通

因村庄受外界干扰少,原有村落保持了较好的传统街巷的格局特征,村内天然形成的冲沟成为沟通村内各开放空间的通道,因此在叙事景观设计中,将冲沟作为连接各叙事景观单元的联系线,改造沟内原有水系,结合护坡改造和植物配置,将其打造成一条绿色廊道,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鹅卵石资源,在滨水两侧林下铺设卵石步道,打造亚洲最长的鹅卵石步道。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红砖资源,将红砖用于景观构筑物的主要材质,作为传统村落的空间机理,形成另一条空间连接的主线。利用视线分析法,结合场地高差,做好建筑风貌、高度、视线的控制,规划好叙事空间的可达性、视觉的可到性和可见性,增强叙事景观的体验和认知。将建筑空间、街巷空间等开放空间和叙事空间、视线廊道等进行空间的耦合,同时通过聚落中的休闲公共空间节点与叙事路径的结合,强化叙事主体认知,同时满足村民休闲娱乐文化场地的需求,形成多元而平衡的景观叙事空间体系。(图8-10)

图8 空间耦合示意图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Spatial Coupling

图9 徐家沟聚落景观规划平面图Fig9 Settlement Landscape Planning of Xu Jia Gou

图10 徐家沟聚落景观规划结构图Fig10 LandscapePlanningStructureDiagramofXuJiaGou

四、结论与讨论

在传统村落中,既有千年古树记录着的岁月沧桑,也有屋宇楼阁承载着的生活记忆,这些即是人们记忆中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的魂,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空间的整合保护、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利用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叙事手法引入乡村聚落景观建设,将传统村落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和叙事景观空间进行空间耦合,在满足村民精神需求和旅游经济开发的基础上,保护传统村落空间肌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民俗,传承地方文脉。

景观的叙事设计是构建场所意义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叙事景观设计,将现代的设计语汇融入本土的文化和哲学,通过一个有意味的题材与结构关系将多空间编排成为一个具有张力与逻辑秩序的叙事空间,在场地和使用者两者之间建立起精神联系的桥梁。但由于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场地信息挖掘的复杂化,如何合理地利用叙事手法充分表达场地文化信息,满足对场地空间、文化价值、生活需要等多元的诉求,后续还需要结合多学科的力量开展系统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为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开发探索可借鉴的理论与技术指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2:7-9.

[2]王卫国,传统聚落和建筑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安徽省西溪南村为例[D].深圳,深圳大学,2017.

[3]梁发超,刘诗苑,刘黎明.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以厦门市灌口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7,3:193-200.

[4]周玮.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3):74-81.

[5]陆邵明.场所叙事及其对于城市文化特色与认同性建构探索:以上海滨水历史地段更新为例 [J].人文地理2013,3:51-57.

[6]任国平,刘黎明,付永虎等,都市郊区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1:220-229.

[7]李红波,张小林.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J].人文地理,2012,4:103-108.

[8]杨丽婷,曾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112-116.

[9]Ivan Marowa.Crossing the Boundary:Memories and Narratives of a River Valley Landscape during Zimbabwe’s War of Liberation,c.1976-1980[J].Landscape Research,2014:120.

[10]Lewis Hershry.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Theory to Organization Theory Building[J].Febs Letters,2007,448(2-3):292-296.

[11]侍非,高才驰,孟端,等.空间叙事方法缘起及在城市研究中的的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99-103.

[12]肖竞,曹轲.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中国园林[J].2016,6:20-28.

[13]邱天怡,刘松茯.风景如“话”——关于当代西方景观叙事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2014,12:98-102.

[14]安琪,景观叙事方法在遗址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15]王云才,史欣.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31-38.

[16]朱倩琼,郑行洋,刘樱,周春山.广州市农村聚落分类及其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17,37(6):206-215.

[17]王敏,石乔莎,基于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例[J].风景园林,2013,4:91-97.

[18]孟令冉.县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泗水县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19]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等.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4):515-524.

[20]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56-62.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