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人物传记对历史教学的价值作用

2018-05-07 09:36纪海莹
卷宗 2018年5期
关键词:知识整合人物传记历史教学

摘 要: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形式编排,意在给学生呈现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但这也造成了学生历史知识的碎片化,即学生无法横向与纵向的将历史知识联系,也就无法更好的理解历史的发展。为了更好帮助学生历史历史,笔者在阅读相关材料时发现,人物传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历史人物传记是讲述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他们年代的生活状况,遵循的社会制度以及提倡的思想文化,使人对其以及时代有更鲜明的了解,本文笔者将通过对希特勒的思想变化分析,对纳粹在二战期间大肆屠杀犹太人的原因进行探究,阐述人物传记对历史教学的价值作用,为历史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人物传记,历史教学,知识整合

一、阅读人物传记的必要性

历史知识的讲授在当前历史教学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例如历史知识的碎片化,因为高中教材都是以专题划分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导致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是分裂的、破碎的,学生无法通过这样专题史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培养他们历史方面的核心素养。阅读人物传记,可以促进历史知识的整合,所谓历史知识整合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专题史的教授,更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历史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历史教师将历史横向或纵向铺开的话,存在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时间问题。一节课一共40分钟的时间,抛开课前复习和课后练习巩固的时间,教师大概有20分钟的时间讲授新课,如果用20分钟将一段历史横向或纵向铺开,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高考是指向标,课程标准就是引领人们的旗帜,如果过分强调知识的连续性,铺垫过多非课标要求的知识或细节,反而会冲淡课本的重难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很大影响。最后一点,大多数历史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能力来铺开历史。但是历史知识的整合又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们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宏观的把握,那么很难对历史产生学生的兴趣,也很难把握历史的因果关系,更不用说追寻历史踪迹,把握历史规律了。那么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整合呢?笔者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历史人物传记对历史知识整合的有效性。历史人物传记是讲述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他们年代的生活状况,遵循的社会制度以及提倡的思想文化。学生们通过阅读历史人物传记,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中以小见大,观察历史大势和宏观面,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研究人物传记的成果——以希特勒为例

研究人物传记,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生平、经历和思想的了解,更是对历史大背景的把握,接下来笔者将以希特勒为例,研究二战中纳粹党反犹屠犹的原因,希望能对二战的起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持续了六年之久,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发动的世界性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千米。笔者在翻阅二战相关资料时发现,二战中纳粹德国还实施了大规模的反犹、屠犹的政策,近600万犹太人死于希特勒及纳粹党人之手,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惨案。希特勒不仅兴起大规模的反犹的运动,盘剥犹太人,争夺其家园,掠夺其财富,而且还将反犹思想嫁接给民主主义,借此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人们追其溯源发现这与希特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密切相关。但为什么希特勒会滋生这种种族优劣的思想呢?笔者在读希特勒人物传记时发现,希特勒的反犹屠犹并非冲动之举,而是由来已久。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希特勒传记,对其反犹思想进行总结探究。

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特别是在德国、奥地利和德意志居住的地区,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一直很受欢迎。迫害和歧视犹太人的风俗可以说是长期存在。由于政治思想、经济地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犹太人在欧洲人的眼中可以说是一个毫无存在和价值的民族。在十九世纪,欧洲的一些反动的思想家,如菲希勒,尼采等人又以“超人”、“种族主义”等反动理论赋予反犹太人的暴行以新的政治内容。他们认为犹太民族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民族,在这些思想的传播和熏陶中,希特勒逐渐的将个人的不平等遭遇归结为社会的不平等状态,将社会的黑暗腐败归结为犹太人的存在。在希特勒的眼中相信种族之间的平等比相信个人之间的平等更有罪。因此,希特勒在求学时就接受了舒纳勒的日耳曼主义的思想,反對社会主义、反对犹主义,成为了一个狂热且极端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

不只是希特勒自己,维也纳和奥地利的日耳曼民族也将其等效与哈布斯堡王朝,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种族,有帝国的特权和其他民族的不能比拟的政治地位和无法超越的传统文化。但在第十九世纪中期,这种优越的地位受到了一个严峻的挑战。普鲁士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代替原来的松散的邦联,奥地利德国人排除在德国新状态之外,逐渐兴起的德意志国家逐步取代原有的奥地利和维也纳的位置。哈布斯堡家族的其他也开始摆脱帝国的统治,争取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这些行动在日耳曼民族之间引起了强烈不满。希特勒对于这种让步不能容忍“无论从人种、战略、经济的观点来看,或者从语言的观点来看,捷克人毫无一个民族的特点。由智力低下的少数捷克人去统治分属于日耳曼人、波兰人、匈牙利人等种族的国内少数民族—是一件愚蠢无知的事。”[1]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集中阐述了纳粹党的种族优越论,向德国人灌输了一种最基本的种族主义情感,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种族。他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科技的果实,几乎全是雅利安人创造的产物。”雅利安人要生存发展,只有靠征服。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当主人,而且也可以继续做文化的保存者和发展者。”[2]因此,要纯洁雅利安人,就必须铲除犹太人。由此看来,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是其极端反动的种族主义思想所驱使的。

事实上,希特勒在家乡林茨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强烈的反犹太主义的思想,也经常对于报纸上发表的反对犹太人的话表示不满。然而,后来的一些经历使希特勒的思想逐渐定型。希特勒童年时期与他父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由于转学事件,他经常被父亲责骂。父亲想让他成为一名公务员,但是希特勒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1907年秋天,希特勒怀揣着对未来的梦想前往维也纳美术学院,但是初次尝试未能如愿,学院名单上是这么记载的“下列诸生考试成绩不良,不予录取……”这个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学院院长劝告他在建筑学方面可以试试他的才能:他不适合当个画家。但希特勒不肯承认失败,甚至在母亲生病去世之后,他才及时回去送葬。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环境使他在思想上偏向于极端,在行为上更加的离群索居。“他变化无常,忽而发呆的全神贯注与某件事,忽而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漫游街巷和公园,凝视他所欣赏的建筑物,或者突然钻进公共图书馆寻求某种新的喜爱。”[3]

1908年,希特勒再一次申请进入维也纳美术学院,这一回,连考试都没让他参加。院长再次劝他申请建筑系,但他没有中学毕业证书,所以没让他入学。大概是他的自尊心收到了伤害,使他再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内都不抛头露面了。据希特勒自己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即从一九零九年到一九一三年,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从另一方面说,这四年也是他性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他的性格和见解也是在这一时期定性的。在这段时间里,希特勒绝对是减到了社会的底层,他失去了人生方向的目标。痛苦、不堪、惶惶不可终日,他开始片面的理解这个社会,思想也走向极端化,尤其是在看到自己落魄无助不得不求职糊口靠闲逛来消磨时光,出卖自己的衣物才填饱肚子的时候,犹太人却花天酒地、尽情享乐,这种强烈的反差加深了他对社会的扭曲认识。他在回复林茨征兵局的一封信时,曾这样写道“忧愁和贫困是我的好友,无尽的饥馑是我的同伴,我从未在现实生活中领略过青春这一美好的字眼……五年来满手满脚的冻疮仍是那悲惨时日留给我的唯一纪念”[4]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发的古怪,更加转而依靠自己。他给人的印象是“古怪”、精神失常。他恣意的憎恨着犹太人、牧师、社会民主党、哈布斯堡王室。与他友好的一些人也变得厌倦他,讨厌他的古怪举止和狂妄言论。一度对他颇为友好的犹太人诺依曼也被他强烈的反犹主义触怒了,可是待在维也纳的这段时期却给了希特勒性格和思想上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这个时期,我形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一种明确的世界观。这些东西成了我的行动的巩固的基础。此后我很少扩大这个基础,也没有改变什么……对于我来说维也纳是一所冷酷的学校,但是它在我的一生中给了我最深刻的教训。”[5]

以上就是笔者关于希特勒思想变化的研究成果,其实从上文可以明显的看出,希特勒并不是一个车头彻底的魔鬼,他也是一个出生在莱茵河畔的年轻人,也在为考大学的理想奋斗着,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思想转变呢?其实希特勒只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的代表与缩影。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了解二战的起因,才能真正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才能更好的维护我们的和平。

三、人物传记对历史教学的价值作用

首先,人物传记将历史回归于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历史教材往往更加重视历史框架和历史知识,而忽视历史人物的讲授。人物传记将历史教学回归于人,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亚夫先生在《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一文中曾提到:“历史教学具有开放的、民主的性格。它是一门学会思考的学科,是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素养的学科,而非驯养或教化的学科。”[6]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更加重视人的作用。

其次,历史人物传记使历史学习更有血有肉。历史教材的编写往往只会选取比较典型的历史事件,对典型历史时间的讲述也比较简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如果不扩充自己的知识,很容易形成片面的观点,比如在讲述希特勒时,学生的唯一印象就是纳粹党,却不知“大魔头”希特勒也曾为自己的考不上理想大学而彷徨痛苦过,更不会知道,希特勒只是当时时代的缩影的代表。人物传记让我们的历史有血有肉,更加全面。

最后,人物传记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物传记并非是在课堂上展开讲述的,而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讲授给学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人物传记就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阅读人物传记,挖掘人物生平会,体味人生百态,感慨世事变迁。

参考文献:

[1] 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M].朱立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0.

[2]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衰[M].董乐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126.

[3] 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M].朱立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3.

[4] 彼得·波罗夫斯基.阿道夫·希特勒[M].姜志军.群众出版社.1983.19.

[5] 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M].朱立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4.

[6] 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義—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J].课程·教材·教法,2004(3).

作者简介

纪海莹(1993年),女,山东淄博,学科教学(历史)方向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知识整合人物传记历史教学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重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以人物传记阅读 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清洁工爷爷
例谈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