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之道与中国画

2018-05-13 09:34景荣
艺术评鉴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和中国画

景荣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庸之美”是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成熟之美,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美的范畴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并且可以被发展、导向、整合为新时期的美学典范。

关键词:中庸之道  中和  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20-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043-02

一、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可以说它是一种方法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中庸观来解决。儒家也最推许中庸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并且它一向贯穿于我国的传统理念里。孔子以及后来的儒家理解为,“中”,有着中和、中正、不偏不倚等意思;“庸”字即是“用”的意思,“中庸”即“用中”之意。所以中庸指的是中和两个极端,采用合适的适中角度,不可以太过,也不可以不达。从我国的历史上来看,中和中正的观念在孔子前面就有人倡导了。尧退位给舜的时候就着重说明治理国家要执中、公平。另外,周易中也包含“尚中”思想。

自孔子之后的儒者,在这个根本上,也更长远地发扬了中庸思想。政治方面,依照中庸之道的原则,既不可以一直宽恕、包容,采用无为的立场,也不能使态度过于刚猛,刑罚太重,二者要相互调和,彼此弥补,用中和的立场来处理政治上的矛盾。经济方面,按照中庸之道的态度,要做到体贴百姓,减少税务,适度补贴,但是也不能铺张浪费;鼓励百姓努力经营,但是也不可以过分搜刮,以致百姓产生不满或者是哀怨情绪;适度满足百姓的愿望,但是不能满足其无理的私欲而不知足,从道德层面来讲,中庸被认为是崇高的品德标准,只有遵循中庸的人,才能成为君子,言行极端的人,只能被看作是小人。从生活层面来说,中庸之道不可做事只注重其质朴而忽略了才华,就会变得无内涵;而只考虑外在的光鲜而忽略了质朴,又会显得油腻表面。

中庸之道也被后人进一步总结为世界的基本原则,它既是人们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也反映出了事物的发展原则。所以,中庸之道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所要遵循的规律,也是社会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和内容。在《礼记·中庸》中把此状态叫做“极高明而道中庸”。

二、中庸之道的起源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在《尚书》里早已记录了大量曾经圣贤执中、行中的例证。《尚书·洪范》中谈到,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求教国家大事,箕子就说出了九条建议,这之中就涉及到了中庸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所以,《尚书》着重提及的“执中”思想,就是中庸思想的开始。

“中庸”这个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指的是,中庸是崇高的德行品格标准,长期下来,没有多少人可以用在实践上了。《中庸》中“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大意是说人的心里没有被喜怒哀乐等等这些情绪影响,并保持着一个平和的心态时,才可以叫作“中”。产生这些喜怒哀乐的情感的时候,总是用中的状态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也可以说是“和”了。“中”的情况是指心里不会因为其他的情绪过多地影响,而是维系一个平和、安详的境界,也是所有事物的根本状态。维系着并持续在和的境界中,很好的支配自己的心情,自我控制情绪,不能允许自己的情绪不受自己的支配,让心情保持在祥和的状态中,即可以称为世界上最崇高的境界。

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在这个之中,中,是一种无论何事都坚持适中,平和的最合适的一种境界;庸,就是说这种行为是不能改变的道理。总的来说,“中庸”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常规的道理。汉代的郑玄给出了其他的释义。他解释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指的是,中庸,就是中道的运用。其实这两个释义,在“中”的解释为中道上无神名区别的,只是在“庸”的本意上有些微不同,但是这个不同也不是根本上的。无论如何,中道自身就是特别高特别难的一个标准。这个看法,也能从孔子的其他一些言论来参考:“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大概是指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找到一个适度的处理方法,不可以太过也不可以没有达到。举个例子,比如聪明,太过了就是自负自作聪明,达不到就是愚蠢,适当的聪明在适当的时侯,才能发挥出聪明的本质来。

三、中国画中的中庸之道

(一)中国画中的中庸观

中庸观既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样也可以将它用在艺术的道路上。中国画也可以说是全面的中庸艺术。画的形态对齐白石来说是“似与不似之间”,其画面和谐有度,把大众民間的“俗”和文人画的“雅”放在一起,雅俗共赏、气息纯正又可耐琢磨。对颜色和墨的应用上,他用洋红着大红花,用墨色泼叶,首创“红花墨叶派”。正符合兼容并蓄、和谐对比的中庸观点。

(二)中庸之美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在中国画的运用中也随处可见。在笔与墨之中刚柔相济,方圆依存,以形为骨,以墨为筋,笔中有墨,墨中见笔,筋和骨相协调,互相作用。在用墨关系中,墨分五色,但颜色不妨碍墨的发生,墨也不会不妨碍色的运用,墨色交融,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形神的关系上,要求以物传神,由物托情,形神兼备,相互作用;章法布局上,疏密有致,不可太满,也不可太空,留白的问题上更能体现出中庸之道,整个画面的布局才会和谐生动,虚实关系中,有虚有实,同样得注意度的把握。中国画中处处体现着中庸之道,笔笔渗透着中庸文化。

四、中庸之道对中国画艺术情感的影响

中国画和很多艺术作品都长久地受着中庸文化的熏陶,所以中国画的美学特点也受着中庸文化的影响。中国画艺术在儒家提倡的中庸文化影响下,委婉表达了中国画中的情感,往往含蓄有致,不会大喜大悲。中国画之中的“中和”之美,温婉而敦厚,让人心生宁静与淡泊。古人项穆对中和的解释:“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不乖不戾是也”。

五、“中庸”审美原则对中国画的影响

中庸文化的中和审美积极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协调统一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在漫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停的吸纳融合了大量的出色文化与成果,而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归功于中庸之道的文化和中和协调的文化内涵。中庸之道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的评判要求,突出和强调了我国艺术的德行教化作用,优秀的艺术文化对我国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庸文化是我国人民谦和委婉的审美基础,但是这个样子的中和如果失去了平衡,偏向哪一方走向极端,就会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会对每个人的个性化产生扼杀式的影响,会影响自身的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勇敢的反抗意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不能太过于保守中和,太过于中和,发展也就会受限,不可以对中庸之道保持有着愚忠的态度。所以在未来中国画及其他的艺术发展道路上,能够摆脱愚忠,不可太受“中和之美”的影响束缚自己,要敢于创新,敢于走出限制,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六、弘扬中庸文化,还原国画本真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庸之美”是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成熟之美,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美的范疇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并且可以被发展、导向、整合为新时期的美学典范。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至高体现——“中庸之美”,它同样也是新时期中国画的美学标准。在中国画将来的道路上,如何理解和定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庸之美及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是艰巨且具有丰富意义的课题。

包容性是东方文化和东方文明的精华,“中庸”是东方文化的精华。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从明清的时候开始,就慢慢与中庸文化越走越远。历史上清朝中期的“八怪”便表现出了这样的趋势,个人风格特色明显。到20世纪初,西学东渐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庸之美”是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成熟之美,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美的范畴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并且可以被发展、导向、整合为新时期的美学典范。而到现在,“全球化”“世界性”无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创作也表现出来迷茫状态。大概分两种表现:一是拒绝西方艺术的影响,固守国学,然深入探察,艺术创作还是达不到现代社会的要求;二是统统拿来,看似中西合一,其实投机取巧,貌似兼顾,现实不伦不类。想要解决这种迷茫打破这种状态,只有将中庸文化发扬光大,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将其融通为一,深刻对传统文化学习运用,也要学习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义桂.中庸哲学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J].文史博览,2011,(03).

[2]张永山.中庸文化观与中国画“现代性”[J].美术观察,2003,(07).

[3]苏明华.中西方绘画之“中庸”思想[J].艺术品鉴,2016,(06).

猜你喜欢
中和中国画
万物通心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中和”的大美之学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半碗粥道